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X091)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林美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哲学
  • 1篇代人
  • 1篇性理学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用语
  • 1篇用语
  • 1篇哲学理解
  • 1篇知识
  • 1篇圣人
  • 1篇思想辨析
  • 1篇体象
  • 1篇荻生徂徕
  • 1篇误读
  • 1篇西周
  • 1篇理学
  • 1篇明治
  • 1篇明治初期
  • 1篇境遇
  • 1篇孔子
  • 1篇葵园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4篇林美茂

传媒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哲学研究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哲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葵园,一代人境遇的精神造型——浅谈许江《葵园辞典》及其“葵园”意象
2013年
当代著名画家许江的新著《葵园辞典》是一部关于绘画美学、艺术思想与表现的随笔集,凝聚了许江多年来"葵园"等主题创作的思考以及社会性反响等思考与创作的对话。"葵园"作为一种表现意象,是许江思考"文革一代人"的命运、精神与境遇的象征性造型。《葵园辞典》断想性敞开了许江创作的葵花系列雕塑、绘画的心路历程:以艺术的形式,在众葵的朝向与站立的形态中再现某种过去,某种宿命的行踪。以群体的方式依偎在一起的众葵,虔诚、饥渴、挣扎着坚持挺直到最后的枯秆,本能地站在秋后、或者雪原之中的一片"葵园",是许江在书中提出的"体象"创作理论的具体表现,让人们认识到画家在个体生命与历史命运的省思、对话等艺术生成过程中,如何抵达"葵园"作为一代人境遇的精神造型。
林美茂
关键词:葵园体象悲慨
荻生徂徕的圣人思想辨析被引量:2
2017年
对圣人问题的探讨是揭开荻生徂徕思想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徂徕的文本梳理与义理剖析,阐明其笔下的圣人区别于我们通常对于圣人的理解。徂徕所定义的圣人是不可得而知、不以其德论之的参与礼乐刑政制作的先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处在圣人这一群体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孔子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明确徂徕是如何肯定孔子作为区别于先王之圣人的特殊"圣人"定位的。最后,从圣人聪明睿智之德受诸于天以及"四民"皆"役人"的角度,分析徂徕否定后人成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揭示了徂徕认为圣人不可学而至的原因及其理由所在。
林美茂王杏芳
关键词:圣人孔子
“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被引量:10
2012年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把Philosophy译成“哲学”的人是日本明治初期启蒙思想家西周(1819—1897)。他最初把Philosophy译成“希哲学”,后来为了解释这个新概念,又以“希贤学”加以说明,而最终作为学术用语在日本固定下来的是“哲学”。在采用“希哲学”或“希贤学”翻译期间,西周曾多次把这门学问与“理学”或“性理学”相提并论。
林美茂
关键词:性理学哲学西周误读明治初期学术用语
中日对“哲学”理解的差异与趋同倾向被引量:5
2014年
"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把握不同。中日两国在引进"哲学"概念之初,都存在着混淆"哲学"与"思想"的问题。但之后的发展在两国出现了不同倾向,在中国学术界这种混淆持续至今,日本则明确区分了"近代哲学"与"日本思想"的不同,并以"知的探索"作为哲学的根本判断标准。然而,正在"中国哲学"面对"合法性"质疑,寻找超越合法性危机的困惑中,日本学术界却出现逆向的重新审视"哲学"的新动态,把曾经被自身否定的属于思想的文献,作为"哲学资料"进行整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忽视西方意义的"哲学"本质所致,从而出现了与我国学界关于哲学理解的趋同倾向。若不能认识到"哲学"与"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知"的性质不同,并从本国传统知识论研究出发确立自身,只企图通过扩大西方意义的哲学范畴来肯定自己,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将永远无法超越。
林美茂
关键词:哲学知识合法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