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205)

作品数:10 被引量:185H指数:7
相关作者:李毅单立山苏世平种培芳耿东梅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红砂
  • 3篇幼苗
  • 3篇抗旱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生物量
  • 2篇水分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种源
  • 2篇物量
  • 2篇胁迫
  • 2篇抗旱性
  • 2篇荒漠
  • 1篇地理变异
  • 1篇地理变异规律
  • 1篇电学参数
  • 1篇盐胁迫
  • 1篇氧化酶

机构

  • 10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0篇李毅
  • 5篇单立山
  • 3篇种培芳
  • 3篇苏世平
  • 2篇耿东梅
  • 2篇段雅楠
  • 2篇杨彩红
  • 2篇高红霞
  • 1篇高茜
  • 1篇段桂芳
  • 1篇冯宜明
  • 1篇屠鹏
  • 1篇张荣
  • 1篇贾海娟
  • 1篇詹瑾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土壤种子库及其自然更新潜力评估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红砂灌丛植被自然更新潜力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说明红砂灌丛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采用土壤种子库"萌发法"(每个地段10个2m×2m样方内分表土层0—2cm和2—5cm土层采集土样)及野外植被调查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不同坡位红砂灌丛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发芽试验共观察到的4 251株幼苗,分属于9个物种。土壤种子库密度在100~1 000粒/m2,物种数在0.8~1.2种/0.01m2,下坡段的土壤种子库平均种子密度和平均物种数均比上坡段高。3个坡段的2个层次的平均种子密度和平均物种数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小。3个坡段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组成物种多为草本植物和红砂灌丛,地上植被与其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及物种数均呈不显著相关;物种组成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较高,均达到0.60以上,且土壤种子库比地上植被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结论]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灌丛具有依靠土壤种子库实现自然更新的潜力,但由于物种组成种类较少,现存灌丛植被一旦遭到破坏,仅靠土壤种子库恢复现存植被是困难的,需要在对自然恢复潜力评估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人工保护促进自然恢复的策略。
杨彩红李毅单立山段雅楠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红砂土壤种子库植被恢复
基于渗透调解物质及叶绿素分析红砂抗旱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被引量:13
2016年
对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77个3年生红砂家系进行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及叶绿素(Chl)含量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筛选抗旱优良家系.结果表明:77个家系的叶片渗透调解物和叶绿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可溶性蛋白含量为2.14~8.60 mg·g^(-1)FM,可溶性糖含量为6.82~21.86 mg·g^(-1)FM,脯氨酸含量为118.73~1494.30μg·g^(-1)FM,叶绿素a含量为321.88~897.37μg·g^(-1)FM,叶绿素b含量为53.65~249.04μg·g^(-1)FM,叶绿素(a+b)含量为387.39~1146.40μg·g^(-1)FM,叶绿素a/b值为3.46~6.42.各抗旱指标在红砂家系中差异显著,脯氨酸含量变异最大,可溶性糖含量次之.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发现,12个家系为抗旱性优良家系,其中扎子沟1-2号和扎子沟1-1号家系表现最好.
高红霞苏世平李毅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关键词:红砂优良家系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
盐胁迫对红砂(Reaumuriasoongorica)种子吸胀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以0%、0.5%、1.0%、1.5%、2.0%、2.5%、3.0%的NaCl和CaCl2溶液处理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探讨了两种盐胁迫对种子吸胀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种子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红砂种子发芽率随两种盐胁迫的加剧极显著下降。种子丙二醛(MDA)含量在NaCl溶液胁迫后先下降后上升,在盐溶液浓度为1.0%时达到最小值,在2.5%处达到最大值;经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胁迫后,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对照,最大值出现在3.0%处;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随NaCl和CaCl2溶液浓度的增大先下降后上升,分别在盐溶液浓度为1.0%和2.0%时达到最小值;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较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两种盐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随两种盐溶液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但总体低于对照。经综合分析得出,CaCl2对红砂种子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
高茜李毅苏世平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Жигунов单立山种培芳
关键词:种子发芽率盐胁迫生理特性
红砂优良种源选择及其地理变异规律被引量:4
2017年
收集我国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红砂天然分布区的23个种源的红砂种子,在武威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建立红砂种源试验。以23个种源的2 a、3 a生红砂苗木为研究材料,每个种源选取10个单株,测定叶片中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及叶绿素(Chl)相关指标,每个单株重复测3次。分析红砂苗期不同种源选择效果及其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及叶绿素相关指标在23个红砂种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为优良种源的选择创造了条件。通过多重比较筛选出XGG(小甘沟)、ZZG1(扎子沟1)、ZZG2(扎子沟2)、JQGZ(酒泉瓜州)4个优良种源,入选率为17.39%。与其他种源相比较,XGG的可溶性糖含量在2 a和3 a生时都是最大,分别为13.13 mg·g^(-1)和15.54 mg·g^(-1);ZZG1的脯氨酸、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b)含量在3 a生时最大,依次为631.82μg·g^(-1)、595.40μg·g^(-1)、161.85μg·g^(-1)、757.25μg·g^(-1);ZZG2的脯氨酸含量在2 a和3 a生时排第2,为529.99μg·g^(-1)和622.87μg·g^(-1),叶绿素a/b值在3 a生时最大,为3.85;JQGZ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在2 a和3 a生时均最大,为9.63 mg·g^(-1)和7.66 mg·g^(-1)。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红砂种源呈西北-东南抗旱性减弱的变异趋势。
高红霞苏世平李毅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关键词:渗透调节物种源选择地理变异
荒漠植物红砂抗旱性与其电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2015年
为了研究电学参数与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抗旱性的关系,以4个地理种源的荒漠植物红砂2年生苗木为材料,测定其茎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高频电阻(r)、低频电阻(rl)、胞外电阻率(re)、胞内电阻率(ri)、电导(G)和电纳(B)等电学参数以及膜透性(RPP)和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分析电学参数与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4个地理种源红砂茎的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呈逐渐升高或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不同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红砂茎膜透性的大小在4个种源间表现为:兰州>张掖>酒泉>武威,脯氨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武威>酒泉>张掖>兰州。4个地理种源红砂茎的高频电阻呈逐渐下降趋势,胞外电阻率、胞内电阻率、电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低频电阻则与它们相反,电纳的变化则较为复杂。6个电阻参数在不同种源材料间和不同处理间差异均显著(P<0.05)。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胞外电阻率、胞内电阻率、高频电阻和电纳与膜透性的相关性较为明显;胞外电阻率、胞内电阻率、高频电阻和电导与脯氨酸含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其中胞内电阻率对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大,通径系数绝对值分别高达0.938和0.897。说明电学参数ri可以作为表征红砂抗旱特性的参数,也表明电学方法将是荒漠植物逆境胁迫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种培芳屠鹏李航逸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李毅
关键词:抗旱性电学参数通径分析
土壤水分胁迫对红砂幼苗叶绿素荧光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7
2014年
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2年生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取得如下结果。(1)与对照组(CK)相比,中度胁迫(MS)和重度胁迫(SS)处理下红砂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了15.3%和25.7%,叶绿素(a/b)含量分别增加了7.4%和36.9%。表明胁迫处理导致色素含量和捕光色素复合体II含量下降,减少了其对光能的捕获,降低了光合机构遭受破坏的风险。(2)随着胁迫的加剧,初始荧光(Fo)呈升高趋势,而最大荧光(Fm)、PSII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呈明显降低趋势。说明胁迫使PSII结构与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和破坏。(3)在胁迫处理下,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反映出红砂对胁迫环境有较强的耐受性。
耿东梅单立山李毅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关键词: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叶绿素荧光红砂土壤水分胁迫
6个种源红砂幼苗主要水分参数与抗旱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以武威民勤扎子沟(WMZ)、武威民勤小坝口(WMX)、张掖山丹(ZYS)、张掖临泽(ZYL)、酒泉金塔(JQJ)及酒泉肃州(JQS)6个种源红砂幼苗为材料,利用压力-容积分析法研究了6个种源红砂幼苗的ΨP、ΨA、RWC、Ψ_s^(sat)、Ψ_s^(tlp)、Ψ_s^(sat)-Ψ_s^(tlp)、ROWC^(tlp)、RWC^(tlp)、AWC、ε^(max)等主要水分参数,并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6个种源红砂幼苗的综合抗旱能力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ΨP、ΨA、RWC、Ψssat、Ψstlp、Ψssat-Ψstlp及εmax值均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P<0.05);随种源原地从东向西,Ψ_P、Ψ_A、Ψ_s^(sat)、Ψ_s^(tlp)、及Ψ_s^(sat)-Ψ_s^(tlp)的值呈降低趋势,RWC和ε^(max)呈增大趋势;RWC和εmax均与经度、年降水量分别呈负相关或显著负相关,除ROWC^(tlp)外,其它各参数均与经度、年降水量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关系;6个种源红砂幼苗综合抗旱能力表现为JQS>JQJ>ZYL>ZYS>WMX>WMZ。因此,JQS和JQJ的红砂幼苗可作为红砂造林的优良种源,供推广应用。
贾海娟李毅杨彩红单立山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关键词:抗旱性水分参数不同种源
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林的林分结构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被引量:37
2018年
【目的】研究甘肃南部不同密度云杉人工幼龄林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和土壤理化特征,探讨林分最佳留存密度,以期为人工云杉林的营建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定样地调查、角尺度研究及分层取样分析的方法,设置7种不同林分密度(850,1 060,1 350,1 550,1 750,2 300和3 000株·hm^(-2))人工云杉幼龄林(林龄30~40年)样地28块,测定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冠幅、角尺度等林分结构以及土壤密度、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并进行各指标间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冠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平均树高则随林分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林分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均呈现正态分布的单峰曲线,峰值径级随着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胸径处于12~24 cm树木的频度较高而DBH>24 cm和DBH<12 cm的树木很少;采用角尺度研究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林分角尺度值随着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随机分布,林分密度>1 550株·hm^(-2)时为均匀分布;林分密度是影响云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的关键因子;中密度(1 550株·hm^(-2 ))时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土壤密度最小,表层(0~20 cm)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都最大,土壤理化特性均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结论】林分密度与林分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中等密度(1 550株·hm^(-2))利于保持较好的林分结构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是甘肃南部云杉人工幼龄林分的最佳留存密度。
冯宜明李毅李毅刘锦乾齐瑞赵阳陈学龙
关键词:云杉人工林林分密度林分结构径级结构
模拟CO_2浓度升高及降雨变化对荒漠灌木红砂光合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未来大气CO_2浓度显著升高将引起降雨格局的变化,必将对荒漠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研究CO_2浓度及降水变化对荒漠优势植物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有助于预测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2年生苗木为试材,采用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模拟CO_2浓度(350和700μmol·mol^(-1))变化,研究降水变化减少30%(-30%)、自然降水0、增加30%(+30%)及其与CO_2的协同作用对红砂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参数以及株高、生物量和根茎比等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1)CO_2浓度倍增可显著提高红砂的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P<0.05),降水增加30%对高浓度CO_2下红砂叶片的光合速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降低有一定补偿效应。2)长期高浓度CO_2处理使红砂存在光合适应现象,光合能力下调。3)CO_2浓度倍增和降雨量增加可显著增加红砂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且CO_2浓度增加可以减缓因降雨量减少而引起的红砂生长量减小。4)降雨减少,红砂的根生物量增长,导致根茎比增加;CO_2浓度升高则显著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导致根茎比减小。【结论】未来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降雨量增加地区红砂因充足的碳源和水分而得以恢复;降雨减少地区,CO_2浓度升高对降雨减少有一定的补偿作用,红砂以较高的根茎比来维持其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地位。
种培芳詹瑾贾向阳李毅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光合特性生物量红砂
红砂幼苗根系形态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7
2014年
为探讨干旱与半干旱区受损红砂种群幼苗适宜生长的土壤水分条件,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红砂幼苗在充分灌溉(FI)、适度灌溉(MI)、干旱处理(DT)3个水分处理下根系形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红砂幼苗根系形态因水分条件和根序的不同而各异;随灌溉量的减少红砂幼苗根系直径和根体积均表现为FI>MI>DT,但干旱处理促进了根系的伸长生长和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增加,根系形态的可塑性是红砂幼苗获取水分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策略之一。(2)随根序的升高,各处理水平下红砂幼苗根长、比根长均显著减少,而其根直径和体积却显著增加,表明红砂幼苗根系内部具有高度的形态异质性。(3)与FI处理相比,MI和DT处理下红砂幼苗根系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0.00%、19.23%,但MI和DT处理却显著降低了红砂幼苗地上生物量,特别是叶片生物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降低了62.15%、83.28%,导致根冠比随灌溉量的减少而逐渐增加。(4)干旱处理显著提高了红砂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认为,在灌溉量减少的情况下,红砂幼苗可通过根长、根系表面积和体积、直径等形态变化来优化其空间分布构型,以调节植株对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单立山李毅段雅楠耿东梅李真银张荣段桂芳Жигунов 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关键词:红砂比表面积根系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