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20028)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马万东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多德
  • 2篇亚里士多德
  • 2篇苏格拉底
  • 1篇休谟
  • 1篇休谟法则
  • 1篇哲学
  • 1篇三段论
  • 1篇神话
  • 1篇实践哲学
  • 1篇前苏格拉底哲...
  • 1篇自然哲学
  • 1篇下定义
  • 1篇逻各斯
  • 1篇逻辑进程
  • 1篇美德
  • 1篇古希腊

机构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马万东

传媒

  • 1篇哲学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求是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从神话到哲学、从自然哲学到实践哲学的逻辑进程——试论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母题及其展开
2014年
前苏格拉底哲学由于资料匮乏、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往往难以进行系统化的阐发。古希腊从神话到哲学的文化转向是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恰切语境,因此,神的维度不可或缺。一旦将神的维度补充进来,则传统执着于对本原、元素的追问和理解,就转化为一个尚未展开的三段论:"万物""神""一"。这一双向循环的圆圈结构,堪称哲学母题,构成了整个前苏格拉底哲学的思想前提,而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对此前提有着不同程度的体会和言说。由此,从泰勒斯到智者运动,从神话到哲学,以及从自然哲学到实践哲学,也就展现为一个渐次展开、不断深化的思想进程。
马万东
关键词:神话哲学自然哲学实践哲学
何谓美德?--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图式被引量:2
2018年
"美德"是美德伦理学中的基石性概念。从其古希腊源头来看,美德概念是哲人们创造性地应对当时伦理生活的理论产物。本文从发生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美德概念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塑过程,并揭示出下定义作为语言图式和功能论证作为实践图式在其中的运作方式和理论后果。与上述过程相对应,古典美德伦理学也呈现出一种继承发展的嬗变过程。对美德概念塑造过程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把握古典美德伦理学最重要的方法论特点,即伦理问题和逻辑问题相辅相成的动态统一性,从而为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
马万东
关键词:美德下定义古希腊
休谟法则和拯救实践被引量:2
2013年
休谟法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疑难问题,它不仅抽空了价值判断的理性基础,而且质疑理性对行动的指导作用,从而对人类的理性行动或实践构成严峻挑战。从述谓或判断的分类入手,可以揭示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传统二分的基础上不足以对理性行动进行有效辩护,并提出比较性述谓和归属性述谓的区分来替代传统二分。以"好"为谓词的价值判断固然不能还原为事实判断,但是可以还原为比较性述谓,比较性述谓所蕴含的"知好选好"结构则表明了价值判断的理性特征以及理性和选择的内在统一,由此理性行动得到了更为有效的辩护。从比较性述谓到归属性述谓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不是从"是"推出"应该",而是从"应该"推出"是"。
马万东
关键词:休谟法则
实践与逻各斯之关系探源被引量:1
2017年
实践与逻各斯的关系问题是古希腊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对此持一种发生学的观点,即实践与逻各斯是随着人的成熟而逐渐关联起来的。本文依此观点着重考察了实践与逻各斯在采集活动中的原初关联,以及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分化与成熟而形成的一般关联,即"目的—逻各斯—实现"(telos-logos-energeia)的实践合理性模式。在上述过程中,原本作为实践内在构成的逻各斯,其意义从"同一性"演变为多样化的求真方式,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智德性",而在下定义的反复探求中,逻各斯又转变为"三段论"。逻各斯最终蜕变为逻辑学,而实践逻各斯的优先性则逐渐被理论逻各斯所取代并遗忘至今。
马万东
关键词:逻各斯三段论亚里士多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