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GD908-02-05)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吴洽儿孙典荣李纯厚林昭进黄梓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海项目国家908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保护区
  • 2篇海洋生态
  • 1篇渔业
  • 1篇渔业资源
  • 1篇植物
  • 1篇中华白海豚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结构
  • 1篇物量
  • 1篇夏季
  • 1篇陆架
  • 1篇陆架区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西北部
  • 1篇可行性
  • 1篇空间分布特征

机构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作者

  • 4篇吴洽儿
  • 3篇李纯厚
  • 3篇孙典荣
  • 1篇周文礼
  • 1篇乔秀亭
  • 1篇刘维达
  • 1篇尹健强
  • 1篇李开枝
  • 1篇江艳娥
  • 1篇黄梓荣
  • 1篇陈成勋
  • 1篇房恩军
  • 1篇林强
  • 1篇林昭进
  • 1篇熊兰兰
  • 1篇黄良民
  • 1篇苏富益

传媒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南方水产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008年黄骅港夏季浮游动物多样性调查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2008年夏季用浅海Ⅰ型标准浮游生物网在河北黄骅港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桡足类11种、糠虾类2种、毛虾类1种、钩虾类1种、糖虾类2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幼体类2种、水母类1种。平均生物量320.6mg.m-3,生物量的波动范围75.2~1310.6mg.m-3。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远岸;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0.33)、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0.31)、太平洋纺锤蚤Acartia pacifica(0.12)、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0.038)、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0.34)和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0.04)。
陈成勋吴洽儿苏富益周文礼房恩军乔秀亭
关键词:浮游动物生物量
2007年春季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被引量:9
2011年
据2007年春季在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进行的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此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18种,其中硅藻类183种,甲藻类128种,蓝藻类5种,金藻类2种.大部分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在40~70种之间,外海区域的种类数稍高于沿岸.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0.22×104~3 683.85×104 cells/m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97.49×104(±437.38×104)cells/m3.其高值区主要位于粤西近岸海域,向外海呈递减趋势.调查海域硅藻类的平均密度(标准偏差)最高,为93.82×104(±434.34×104)cells/m3;甲藻类的次之,为3.65×104(±9.08×104)cells/m3.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有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该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48~6.23,平均值(标准偏差)为4.70(±1.03),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密度的分布趋势大致相反.将站位依等深线划分为粤西近岸海区、琼东南近岸海区和外海海区,应用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聚类分析法分析这3个海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并通过ANOSIM和SIMPER进行检验.结果表明3个海区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粤西近岸海区与外海海区之间差异性较高.近岸种拟旋链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在粤西近岸海区为最主要的优势种,而外海海区优势种较多,且大部分为大洋暖水性种类.
林强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熊兰兰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季陆架区
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演化特征
2010年
以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探讨了生态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系统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规划。
吴洽儿李纯厚孙典荣
关键词:保护区生态系统
江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调整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从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环境并兼顾沿海工业的发展角度,提出了保护区的调整方案,并对功能区调整后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吴洽儿李纯厚孙典荣
关键词:保护区可行性
南海北部陆架区底层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8
2011年
根据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种类丰富度和渔获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渔获种类数以湛江断面最多(405种),汕头断面最少(337种)。种类数随水深变化呈非对称正态分布,以40—80m水深组种类数最多。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空间分布与种类数基本一致。在总渔获物中,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3大类群重量组成比例为80:12:8,在断面分布上,组成比例鱼类以珠江口断面最高,头足类以湛江断面最高,甲壳类以阳江断面最高。在水深分布上,鱼类占比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占比在40—100m水深较高,甲壳类在10—20m浅水区最高。鱼类最主要的优势种有6种,其中,深水金线鱼主要在90—120m水深占优势,黄鳍马面鲀在60—90m水深占优势,条尾绯鲤在60—120m水深占优势,单棘豹鲂鮄在120—200m水深占优势,六指马鲅在30—60m水深占优势,龙头鱼在10—30m水深占优势。鱼类渔获率断面分布以珠江口和粤西海域较高,汕头海域最低;水深分布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头足类渔获率以粤西和珠江口海域较高,粤东海域较低;在100m水深范围内,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100m以深渔获率减少。甲壳类渔获率以阳江断面最高,其他断面均较低;10—20m浅水区渔获率最高。通过与历史资料比较,南海北部渔业资源衰退后种类更替现象十分明显,大型优质种类数量大幅减少,小型低值鱼类和头足类数量明显上升,受近海捕捞压力较大影响,鱼类的渔获率呈现随水深增加而增加的分布趋势。
刘维达林昭进江艳娥黄梓荣
关键词:南海北部渔业资源
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结合历史资料,并通过野外调查,分析、探讨了南澎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并提出了保护区功能区划方案并进行了适宜性、总体布局评价。
吴洽儿李纯厚孙典荣
关键词:保护区功能区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