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088)

作品数:10 被引量:209H指数:9
相关作者:崔宗均王小芬高丽娟王伟东刘长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复合系
  • 3篇乳酸
  • 3篇乳酸菌
  • 3篇变性梯度凝胶...
  • 3篇C-
  • 2篇薯渣
  • 2篇纤维素分解
  • 2篇木薯渣
  • 2篇木质纤维素
  • 2篇发酵
  • 1篇稻秆
  • 1篇稻秸
  • 1篇低温环境
  • 1篇多样性
  • 1篇乳酸菌发酵
  • 1篇食品
  • 1篇水稻秸秆
  • 1篇饲料
  • 1篇饲料化
  • 1篇微生物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作者

  • 9篇王小芬
  • 9篇崔宗均
  • 4篇高丽娟
  • 3篇王伟东
  • 3篇杨洪岩
  • 3篇刘长莉
  • 2篇吕育财
  • 2篇李玉花
  • 2篇程序
  • 2篇李献梅
  • 2篇朱万斌
  • 1篇牛俊玲
  • 1篇李文哲
  • 1篇郭鹏
  • 1篇高秀芝
  • 1篇沈海龙
  • 1篇马静静

传媒

  • 4篇环境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6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详解被引量:55
2006年
结合笔者等多年积累的经验详细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应用全步骤:从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总DNA,利用5′端含GC夹子的引物PCR 16S rDNA的部分片段,将PCR产物在含有浓度线形递增的变性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分析,使不同来源的DNA片段在电泳胶中分离,从胶中切出分离的DNA片段测定碱基序列,进行分类分析。PCR-DGGE技术能够检测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基因,而DGGE技术与克隆等其他技术结合更能发挥其分离作用。
王小芬王伟东高丽娟崔宗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菌
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特性及其木质纤维素分解能力被引量:19
2007年
利用平板分离法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研究了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复合系WSC-6的菌种组成,平板法分离得到了9株好气性的细菌,它们与Pseudoxanthomonas taiwanensis、Tepidiphilus margaritif er、Bacillus sp.E53-10、Proteobacterium S072、Beta proteobacterium HMD444、Rhizobiaceae str.M100、Petrobacter succinimandens BON4、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Paenibacillus sp.SAFN-016的相似率分别达到了97.5%,99.0%,98.4%,100%,98.9%,99.3%,98.1%,99.5%,99.8%。利用DGGE分析表明,复合系中还存在利用平板法难以培养的5株厌氧或者兼性厌氧细菌,它们的16SrDNA V3区的序列与Ureibacillus thermosphaericu、Clostridium thermosuccinogenes、Clostridium thermopalmarium、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clone A1-3、Uncultured bacterium tbr4-24具有很高的相似率。在50℃静置培养条件下,接种3d后复合系WSC-6可以分解添加稻秆总量的81.3%。好氧菌与厌氧菌共存于复合系中,复合系表现出了高的细菌组成多样性,从而保证了复合系具有强的稳定性和多菌协同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明确菌种组成多样性对于研究复合系高效分解木质纤维素的机理意义重大。
王伟东王小芬李玉花刘长莉李文哲崔宗均
关键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乳酸菌复合系SFC-2处理水稻秸秆的效果被引量:17
2007年
以处理农作物稻秆,减轻环境压力为目的,将本实验室筛选的乳酸菌复合系SFC-2接种到水稻秸秆,研究了其饲料化效果.结果表明,接种处理与未接种处理相比外观上颜色发黄发亮,松软酸香,发酵30 d后,接种处理的pH降至3.8,对照为4.1.同时发酵料中乳酸生成量增加,尤其是L-乳酸增加了约2倍,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0.16%,粗纤维含量降低了3.2%.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系变化,接种SFC-2后,复合系中的主要组成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fermentum和Lactobacillus paracasei等菌株迅速成为发酵料中的优势菌群,相应未接种对照中可见的Enterobacter sakazakii,Pantoea agglomerans,Enterobacter endosymbiont,Pantoea ananatis等杂菌被抑制,发酵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高丽娟王小芬杨洪岩高秀芝吕育财崔宗均
关键词:复合系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MC1分解木薯淀粉厂残渣被引量:16
2008年
木薯渣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是有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资源,目前,木薯渣主要用来生产饲料和酒精.用其进行甲烷发酵也是很有前景的应用途径,但是木薯渣含水量大,颗粒分散,不利于固体发酵.利用纤维素分解细菌复合系MC1分解木薯渣,可将其转化为可溶的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其甲烷发酵效率.在分解过程中测定了木薯渣各成分的减少和分解产物.结果显示,经18 d分解,木薯渣的总干重减少了47.3%,其中纤维素减少了22.7%,半纤维素减少了90.4%,木质素减少了11.3%,其总分解量的85%在前6 d被分解.MC1分解木薯渣过程中可溶性物质总含量开始为18%,3 d后达到最高,为33%,GC-MS测定挥发性产物的总量在培养6 d后达到最高,挥发性产物共检测出12种,其中量较大的化合物为乙醇、乙酸、乙二醇、丁酸及甘油,这些产物为甲烷发酵菌可直接利用或者容易转化为甲烷菌直接利用的成分.因此利用MC1分解木薯渣作为甲烷发酵的前发酵手段将很有应用前景.
郭鹏王小芬朱万斌程序崔宗均
关键词: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木薯渣
秸秆发酵乳酸菌复合系SFC-2的构建及其组成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为了获得促进作物干秸秆乳酸发酵的微生物,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的自然发酵物为菌种来源,用MRS蔗糖培养基,通过连续定向继代培养,筛选出pH下降迅速、乳酸含量高、组成稳定的乳酸菌复合系SFC-2.DGGE分析表明,SFC-2经过连续继代培养,从第25代开始其微生物组成基本稳定.SFC-2培养12 h后pH下降至3.8,乳酸含量达10.64 mg/mL,其中64%为L-(+)乳酸.通过平板分离获得4株细菌,全部为Lactobacillus,其近缘种分别为L.fermentum、L.plantarum、L.paracasei和L.paracaseisub sp.;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获得7个克隆,其近缘种主要为L.fermentum、L.plantarum及L.paracasei;在16S rDNA的克隆文库中,76.3%为L.fermentum的近缘种,20.3%为L.plantarum的近缘种,3.4%为L.paracasei的近缘种.
高丽娟王小芬杨洪岩李献梅崔宗均
关键词:秸秆发酵乳酸菌复合系多样性克隆文库
低温环境中乳酸菌的开发利用被引量:12
2008年
乳酸菌作为一种益生资源,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自然界存在的乳酸菌中,有一类虽然人们一直在利用,但是还没有充分的研究和开发,这类乳酸菌就是低温环境中生长的乳酸菌。国外目前所见有关低温乳酸菌的报道多集中于低温冷藏肉、鱼制品及泡菜中的乳酸菌,集中研究和应用的菌属主要包括Leuconostoc和Lactobacillus,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根据目前国内外低温乳酸菌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其存在环境、种类及相应作用,并对其研究涉及的领域、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国内这类乳酸菌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杨洪岩王小芬崔宗均
关键词:乳酸菌发酵食品冷藏
木质纤维素分解菌复合系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产物及pH动态被引量:40
2008年
为了探明WSC-6分解稻秆过程中的代谢特性,本试验以稻杆为唯一碳源,50℃静止培养WSC-6,以一次性添加不同量稻秆和多次连续添加的方式,研究了WSC-6分解稻杆的相对分解率、绝对分解量、分解产物及pH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一次性添加1%稻秆时,pH由初始的7.8迅速下降,第3 d降到6.0后逐渐回升,6 d后稳定在8.0左右,在此过程中DO值保持在0.01-0.12 mg·L^-1微好氧条件.以GC-MS法在稻杆分解过程中检测到乙醇、乙酸、乳酸、甘油等10种以上有机物,其中乳酸的含量最高,为7.381 g·L^-1.在90 d的实验中,一次性添加不同量稻秆时,随着稻秆量的增加,pH下降得快而低,且回升时间拖后,当稻秆量为5%时pH下降到5.0后不再回升.在多次连续添加稻秆的实验中,隔12d和15d添加的处理pH重复下降和回升的规律性变化,分解活性保持旺盛.90 d后隔15 d添加的处理相对分解率最高,为86.7%;绝对分解量以隔6 d添加的处理最高,为32.4 g.pH变化规律能够反映WSC-6对木质纤维素的分解进程及分解活性.
王伟东王小芬刘长莉李玉花吕育财崔宗均
关键词:稻秆复合系PH
Degradation of corn stalk by the composite microbial system of MC1被引量:39
2008年
The composite microbial system of MC1 was used to degrade corn stalk in order to determine properties of the degraded products as well as bacterial composition of MC1.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H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was typical of lignocellulose degradation by MC1, decreasing in the early phase and increasing in later stages of the degradation. The microbial biomass peaked on the day 3 after degradation. The MC1 efficiently degraded the corn stalk by nearly 70% during which its cellulose content decreased by 71.2%, hemicellulose by 76.5% and lignin by 24.6%. The content of water-soluble carbohydrates (WSC) in the fermentation broth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during the first three days, and decreased thereafter, suggesting an accumulation of WSC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Total levels of various volatile products peaked in the third day after degradation, and 7 types of volatile products were detected in the fermentation broth. These were ethanol, acetic acid, 1,2-ethanediol, propanoic acid, butanoic acid, 3- methyl-butanoic acid and glycerine. Six major compounds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sed and the contents of each compound were ethanol (0.584 g/L), acetic acid (0.735 g/L), 1,2-ethanediol (0.772 g/L), propanoic acid (0.026 g/L), butanoic acid (0.018 g/L) and glycerine (4.203 g/L).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cells collected from the culture solution, based on 16S rDNA PCR-DGGE analysis of DNAs, showe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y in MC1 coincided basically with observations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is indicat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MC1 is very stable during degradation of different lignocellulose materials.
GUO PengWANG XiaofenZHU WanbinYANG HongyanCHENG XuCUI Zongjun
一组多功能细菌复合系NSC-7的培养特性及稳定性被引量:8
2008年
本研究探讨了一组具有分解纤维素和农药林丹双重功能的复合菌系NSC-7的培养特性和稳定性。NSC-7在14d的培养过程中,使稻秆分解73.6%;用GC-MS测定结果发酵液中检测到10种化合物成分,其中峰值较大的依次为乙酸、甘油、丁酸、丙酸;NSC-7在-80℃冷冻和冻干条件下保存4年后仍具有稳定的秸秆分解能力和纤维素内切酶活性;经90℃高温处理30min后,仍能够保持分解能力,105℃处理30min后转接2次就能恢复分解能力,显示出很高的保存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利用DGGE分析多次继代接种过程的培养物结果条带基本没有变化,表明NSC-7的菌种组成稳定。
刘长莉王小芬牛俊玲李献梅沈海龙崔宗均
关键词:纤维素分解稳定性
乳酸菌发酵使木薯淀粉残渣饲料化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以处理木薯淀粉加工残渣,减轻环境压力为目的,对木薯渣接种乳酸菌复合系SFC-2,并添加不同量的蔗糖进行发酵,通过测定其发酵过程中的生化变化研究了其饲料化效果。结果显示:在发酵开始时接种处理的乳酸菌数为5×108cfu/g,而对照处理没有检测到;发酵结束后,接种的3个糖水平处理的外观发酵品质比未接种处理好,但糖浓度低时丁酸积累较多,乳酸积累少,接种并添加4%蔗糖的处理乳酸积累量最高,发酵物中乳酸积累达18.7g/kg,接种并添加8%蔗糖的处理丁酸积累最少,仅为0.141g/kg。相同蔗糖浓度下,接种处理的丁酸积累量均低于对照,不接种对照处理中均检测到了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的甲胺,而接种的则没有。木薯渣材料和发酵物中的氰化物含量均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采用乳酸菌发酵法使木薯渣饲料化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马静静王小芬程序朱万斌高丽娟崔宗均
关键词:木薯渣发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