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K21B02)

作品数:44 被引量:591H指数:18
相关作者:莫多闻毛龙江周昆叔史辰羲朱诚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6篇历史地理
  • 6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2篇遗址
  • 6篇全新世
  • 5篇环境演变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石器
  • 4篇气候
  • 4篇文化
  • 4篇粒度
  • 4篇古人类
  • 4篇古人类活动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新石器
  • 3篇气候变化
  • 3篇中全新世
  • 3篇稀土
  • 3篇稀土元素
  • 3篇聚落
  • 3篇考古
  • 3篇湖泊沉积

机构

  • 25篇北京大学
  • 11篇南京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兰州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湖南省文物考...
  • 3篇浙江省文物考...
  • 3篇南京博物院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滁州学院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蚌埠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莫多闻
  • 13篇毛龙江
  • 9篇周昆叔
  • 9篇史辰羲
  • 7篇朱诚
  • 5篇夏正楷
  • 4篇董广辉
  • 4篇贾耀锋
  • 4篇李宜垠
  • 4篇安成邦
  • 4篇郭伟民
  • 4篇李中轩
  • 4篇张广胜
  • 3篇邓辉
  • 3篇林留根
  • 3篇贾鑫
  • 3篇胡珂
  • 3篇贾敬禹
  • 3篇马春梅
  • 3篇欧阳杰

传媒

  • 10篇第四纪研究
  • 6篇地理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考古与文物
  • 2篇环境化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考古
  • 1篇中原文物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3篇2009
  • 14篇2008
  • 2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中多元素指标对古人类活动的记录被引量:9
2008年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2)东周文化层下段(205~250cm)仍是相对湿热的环境,磁化率大幅上升,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其中220cm处的K、Mn、Sr、Ba含量骤降,说明该层段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曾被废弃。而在205cm处地层中8种元素的含量快速升高,表明在下东周文化层中期人类活动异常频繁。东周文化层上段(120~205cm)气候变冷、风化作用减弱,Pb含量的异常和Cu含量高值暗示遗址有青铜器制造活动的遗迹。(3)明清文化层(70~120cm)时期气候干冷。本期地层中除Cu含量无显著变化外,Ba、Ca、P、Pb、Sr、Mn、K均有高值层位,而且本层位磁化率较高,这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繁荣。同时,本层中含有陶片和瓷片以及较高的Pb含量,说明遗址在明清时期曾有瓷器作坊的历史;而Cu含量的低值则表明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已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李中轩朱诚王然欧阳杰张广胜马春梅
关键词:古人类活动
澧阳平原黑褐色土壤剖面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5
2009年
对澧阳平原典型土壤剖面——玉成(YC)剖面进行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YC剖面沉积物中SiO2,Al2O3和TFe2O3(包括Fe2O3和FeO)三者的含量总和达到80%—85%,其中SiO2的含量占60%—65%,Al2O3含量在12%—15%之间,而TFe2O3的含量占5.5%—7%;其它常量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低,表现为K2O(2.5%—2.8%)>TiO2(1.2%—1.5%)>MgO(0.7%—1.2%)>CaO(0.5%—0.8%)>Na2O(0.4%—0.6%)>MnO(0.1%—0.5%)>P2O5(0.1%—0.15%).黑褐色土壤剖面CIA值(74.82)远高于上地壳(UCC)的平均值47.96,明显高于黄土高原黄土(63.73)和古土壤(67.36),略高于镇江下蜀黄土(70.45).表明黑褐色土壤剖面经历了比黄土高原黄土和古土壤更强烈的化学风化.CIA指数的垂向变化表明黑褐色土壤剖面经历了风化相对较弱、风化相对较强、风化相对较弱、风化相对较强4个阶段.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贾耀锋
中国西北地区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的可能动因被引量:10
2009年
世界农业起源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农业是在当地采集狩猎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中东“新月形地带”、中国、中美洲、安第斯一亚马逊河地区、美国东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非热带雨林地区、埃塞俄比亚以及新几内亚;另一种是本地农业的发生是周围其它地区农业扩散的结果,如欧洲大陆以及北美的Great Basin地区(图一)。
吉笃学
关键词:农业经济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被引量:31
2010年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王淑云莫多闻孙国平史辰羲李明霖郑云飞毛龙江
关键词:植硅体硅藻
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兴衰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3
2010年
新石器晚期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成为长江中游的文化核心区,出现了文化高度繁荣又快速衰落的逆转,处于发展初期的区域文明走向崩溃。文章基于屈家岭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和TOC含量的分析结果,综合多种环境要素,探讨汉水下游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变化与文化兴衰的关系。研究认为,该地区5.4~4.6kaB.P.的气候整体暖湿,晚期暖湿程度有所降低;4.6~4.2kaB.P.气候较为稳定,温暖湿润程度有所回升;4.2~2.7kaB.P.气候处于持续变干凉阶段;2.7~0.5 kaB.P.气候温湿程度开始回升,并略有波动,但比4.2kaB.P.前仍然偏干凉。以岗状平原为主的江汉平原北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整体暖湿的气候,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环境基础,该时期的聚落数量和分布密度达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最高峰。石家河晚期的气候变干变凉,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石家河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5~3 kaB.P.的水位存在波动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构造沉降、全新世以来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的控制。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而引起的洪患加剧,及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扩展,这种水文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尤为突出,可能是导致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内部或同其他地区之间的冲突可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
史辰羲莫多闻刘辉毛龙江
关键词:江汉平原古文化环境演变
江苏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全新世沉积环境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主要通过对骆驼墩遗址地层样品的粒度和重砂矿物的鉴定、样品中锆石形态的对比研究,铷锶值的测定与分析,了解该区域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及其气候变化,探索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对骆驼墩遗址文化层下的自然淤积层的粒度分析和锆石形态研究发现该区域在人类出现之前可能经历过浅水泻湖环境;结合重矿物及铷锶研究发现,该区域在全新世早期降水量较大,气候较为湿热,之后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气候条件;通过对地层中文化层样品的重矿物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ZTR稳定系数及Rb/Sr分析发现,全新世的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尤其在马家浜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气候经历过温湿与干凉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良渚文化时期的中晚期稳定系数出现了该地层的最高值,说明当时气候较为湿热,降水量偏多,这与良渚文化的消失与洪水有关的结论相一致。
李兰朱诚林留根张广胜欧阳杰周慎明
关键词:粒度重矿物锆石形态RB/SR沉积环境
碳同位素在史前栗黍鉴定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2
2010年
以甘肃省秦安县和礼县考古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碳同位素的测定,并开展了碳同位素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是不同的,即使是炭化的考古样品,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仍然是有差别的,粟较黍的碳同位素值总体偏正。这一方法可以比较简便地检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能够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粟和黍的碳同位素值数据库,将会为粟和黍的鉴别提供依据。
安成邦吉笃学董广辉王辉董惟妙贾鑫马敏敏
关键词:史前碳同位素
中坝制盐遗址的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古环境被引量:18
2011年
考古证据表时,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4420~3700aB.P.)、商至西周(3550~2700aB.P.)和东周(2700~2300aB P.)。孢粉分析表明:中坝遗址的样品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楼梯草属(Elatostema)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主,而乔灌木植物花粉所占比例很低,除松属(Pinus)、桦木属(Betula)、枫杨属(Pterocarya)、栎属(Quercus)花粉外,还见到夹竹桃科(Apoeynaceae)、女贞属(Ligustrum)、(?)木属(Loropetalum)和枫香属(Liquidambar)等亚热带树种的花粉。中坝遗址及附近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被以少林、灌丛草地为主,遗址周围分布大片杂草群落,并可能有大面积的农阳,表明这个地区始终存在较强的人类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制盐业和种植业使得低山丘陵与河谷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遗址附近的河谷形成疏林草地景观。商至西周时期,尽管气候变干,但人类活动仍很强烈,似乎气候变化对盐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东周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制盐业和农业活动规模扩大,森林植被破坏程度加大,草坡随之增多。
李宜垠赵凤鸣李水城崔海亭
关键词:孢粉分析古植被古环境盐业中坝遗址
环洞庭湖区两种典型红土理化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环洞庭湖区两种典型成因红土的野外勘察与取样、室内磁化率、粒度、微量元素(Li、Rb、Sr、Ba)分析,进行两种不同成因的红土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风成成因的红土粒度比基岩风化成因红土明显较细,风成成因红土以粉砂为主,基岩风化型红土为砂和粉砂为主;两种成因红土受到长江中游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影响,磁化率均显示为低值,明显低于黄土高原黄土和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微量元素Li/Ba、Rb/Sr比值显示为高值,显著高于黄土高原黄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表明两种红土均经历了强烈的风化淋溶过程,但基岩风化型红土的风化成壤强于风成成因红土,可能基岩风化型红土经历了更长的风化成壤过程。
毛龙江莫多闻杨兢红史辰羲
关键词:理化特性红土
Climate changes in East China since the Late-glacial inferred from high-resolution mountain peat humification records被引量:21
2009年
High-resolution peat humification records were obtained from Dajiuhu of the Shennongjia Mountains and Qianmutian of the Tianmu Mountains to study climate changes in East China.The analyses of pollen,organic matters,TOC,and Rb/Sr indicate a high degree of peat humification and thus strong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when climate was dry.Conversely,when climate was humid,the degree of humification is low because peat was preserved in a waterlogged condition.Peat humification from Dajiuhu occurred not only during the Younger Dryas(about 11.4-12.6 cal ka BP),the Blling-Allerd Warm Period(12.6-15.2 cal ka BP),and the Oldest Dryas(about 15.2-16.0 cal ka BP),but also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about 11.4-9.4 cal ka BP),the 8.2 cal ka BP cold event,and the Holocene Optimum(about 7.0-4.2 cal ka BP).Both peat humification records since nearly 5 ka BP are consistent,showing that mountain peatland has synchronous responses to the East Asia monsoon-induced precipitation.The LOI data confirm the above observation.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since nearly 5 ka BP recorded in these two peat profi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During 4.9-3.5 ka BP,precipitation amount was high but fluctuated greatly.During 3.5-0.9 ka BP,precipitation amount was low.During 0.9-0 ka BP,degree of humification reduced gradually,indicating the increase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Contrast to other high-resolution records from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 shows that the monsoon precipitation records of the two peat profiles since nearly 16 ka BP are controlled by a common forcing mechanism of summer solar radicaliz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MA ChunMeiZHU ChengZHENG ChaoGuiYIN QianZHAO ZhiPing
关键词:MOUNTAINPEATLATE-GLACIALMOUNTAINSMOUNTAINS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