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60323)

作品数:24 被引量:331H指数:13
相关作者:柴强赵财殷文冯福学于爱忠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1篇玉米
  • 21篇间作
  • 17篇小麦
  • 10篇水分
  • 10篇小麦间作玉米
  • 10篇间作玉米
  • 8篇水分利用
  • 8篇绿洲
  • 8篇绿洲灌区
  • 8篇秸秆
  • 7篇利用效率
  • 7篇秸秆还田
  • 7篇还田
  • 6篇耗水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土壤
  • 5篇豌豆
  • 4篇地膜
  • 4篇少耕
  • 4篇种间

机构

  • 28篇甘肃农业大学
  • 3篇塔里木大学
  • 1篇甘肃省农业工...

作者

  • 19篇柴强
  • 16篇殷文
  • 15篇赵财
  • 12篇冯福学
  • 10篇于爱忠
  • 9篇胡发龙
  • 6篇陈桂平
  • 5篇郭瑶
  • 3篇刘畅
  • 3篇樊志龙
  • 2篇万素梅
  • 2篇陈国栋
  • 1篇孔学夫
  • 1篇王利立
  • 1篇赵彦华
  • 1篇秦亚洲
  • 1篇王建康
  • 1篇史倩倩
  • 1篇周文斌
  • 1篇王一帆

传媒

  • 5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学会耕...
  • 2篇2017年中...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核农学报
  • 1篇草原与草坪
  • 1篇塔里木大学学...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2篇2020
  • 3篇2018
  • 10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根间作用与密度协同作用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密植是间作模式下重要的增产增效技术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间作适应密植的产量构成响应机制。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设计不隔根、尼龙网隔根(阻断根系交叉,仅有水分养分的交流)和塑料布隔根(完全阻断)3种根间作用方式,及2个玉米种植密度(9.0万株hm^(-2)和10.5万株hm^(-2)),测定地上、地下部互作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与单作相比,地上、地下部完全作用时间作优势提高48.3%,密度增加使其间作优势增加9.7%,地下部互作对间作优势的贡献率为21.0%,增加密度使其贡献率提高5.0%,根系交叉叠加对间作优势产生的补偿效应为9.0%,地下部水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1.1%。地上、地下部完全互作下混合籽粒产量相对于单作增幅最大,高、低密度下增幅分别达58.8%~62.2%和36.1%~36.8%;间作中地下部分对小麦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26.5%~31.5%,其中根系穿叉产生的补偿效应为12.9%~13.2%,地下部水分养分交流互补效应为12.2%~16.0%;地下互作对玉米组分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9.7%~22.6%,增加密度使地下互作贡献率提高7.0%~11.0%;密度提高对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18.1%~23.3%和12.5%~21.5%,说明根间完全作用有利于密度正效应的发挥。地下互作对小麦穗数贡献率为5.5%~11.4%,密度对小麦地下部贡献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地下互作对玉米穗数的贡献率为12.5%~16.3%,增加密度使地下互作贡献率增加3.6%~14.1%。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根间作用及密植效应下间作小麦、玉米主要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籽粒产量。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加间作优势和地下部贡献率,地上地下完全互作有利于密植效应充分发挥,可为进一步发掘密植条件下的间作优势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王一帆秦亚洲冯福学赵财于爱忠刘畅柴强
关键词:间作
禾豆间距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针对禾豆间作协同利用化学氮肥和豆科固氮潜力调控依据薄弱问题,以河西走廊区主导间作模式玉米/豌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禾豆间作间距为15 cm、30 cm和45 cm空间结构对间作豌豆氮阻遏减缓效应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减缓氮阻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013和2014两年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豌豆有效根瘤个数和根瘤重均有显著提高,根瘤数提高幅度达0~500%,其中间距为30 cm时,豌豆的根瘤数和瘤重达最大。以根瘤数和根瘤重计算的氮阻遏消减效应(Ca)均为正值,施氮条件下,玉米与豌豆间距为30 cm处理的氮阻遏消减效应显著高于15 cm和45 cm间距处理,2013年和2014年以根瘤数计算的Ca值分别达78.70%和161.21%,说明间作相对于单作都具有减缓氮阻遏的作用。而在此期豌豆的营养竞争比率(CRpm)大于1,豌豆相对于玉米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禾豆间作可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间距为30 cm的间作处理最高,2013年和2014年两年平均较间距为15 cm和45 cm空间结构的间作模式分别提高21.90%和21.88%。说明优化空间结构可有效增加间作豌豆的结瘤数和瘤重,增强氮阻遏减缓效应,调控禾豆间作系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赵财柴强乔寅英王建康
关键词:根瘤氮素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后少耕对小麦/玉米间作系统中种间竞争和互补的影响被引量:30
2015年
保护性耕作具有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能耗等优点,但能否将该技术集成应用于间作套种,尚需理论研究和具体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2011至2012年度的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间作玉米作物群体竞争、互补作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种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是小麦带25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小麦带25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及小麦带高茬等量秸秆还田翻压(TIS),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秸秆还田后少耕间作的土地当量比高于传统耕作间作,且大于1,说明少耕小麦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间作优势;少耕秸秆还田降低了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以NTS处理对小麦竞争力的影响最大,NTSS、NTS和TIS的小麦全生育期相对竞争力分别降低37%~54%、109%~141%和22%~24%。与单作玉米相比,NTSS、NTS、TIS和CT处理间作玉米的相对生长率分别高54%-59%、66%-71%、61%-63%和71%-78%,其中小麦秸秆还田间作处理中NTS更有利于发挥玉米的恢复效应。间作条件下,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较对照高6%~10%(2011年度)和4%~12%(2012年度1,其中NTS增产显著。总体来看,间作群体籽粒产量与小麦相对于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竞争力呈二次相关关系,当该竞争力在0.24~0.27时利于获得间作高产。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合少耕是调控种问竞争力的可行途径,其中小麦等量秸秆(小麦留茬25cm)还田覆盖是优化小麦玉米竞争力的理想耕作措施。
殷文赵财于爱忠柴强胡发龙冯福学
关键词:间作秸秆还田竞争力
根间作用对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
【研究背景】间套作是河西走廊一熟制灌区建设吨粮田的主要种植模式,其复合群体中,不同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态位不同,同时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加之不同组分的播种时间不同,必将造成两种作物在生育期需水时间的错位,从而使土壤水...
冯福学赵财于爱忠柴强
关键词:间作水分利用效率间作优势
文献传递
不同灌水水平及一膜两年覆盖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为给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优化耕作措施、地膜再利用和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灌水水平下研究了覆膜免耕(NT)、秋免耕春覆膜(RT)和传统耕作覆膜(CT)方式下农田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的相关性.【结果】与CT和RT相比,覆膜免耕显著降低了玉米苗期的增温效果,NT平均地温分别较RT和CT方式低1.5和1.8℃,而对玉米拔节期以后的土壤温度无明显影响,且玉米全生育期0~25cm土壤平均温度在不同覆膜方式间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玉米相对生长率在抽雄吐丝期前明显低于CT和RT处理,分别低16.87%和18.34%;而吐丝期至成熟期,分别较RT和CT方式高出17.84%和18.80%.土壤温度与其干物质积累在玉米苗期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覆膜免耕方式下玉米可获得与两种新膜覆盖方式相当的产量,且在低灌水水平下获得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传统覆膜处理,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处理高出16.39%.【结论】覆膜免耕虽对玉米苗期的土壤温度和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但可获得与两种新膜覆盖相当的籽粒产量,是适于西北绿洲灌区的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农田覆膜节水管理新技术.
赵财柴强殷文胡发龙
关键词:土壤温度绿洲灌区玉米
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8
2016年
研究茬口对轮作作物的产量贡献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对于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25 cm高茬收割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低茬收割翻耕,CT)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前茬小麦轮作玉米生产模式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两年平均高4.8%~12.7%,NTS较NTSS、TIS具有更高的干物质累积作用;NTSS、NTS、TIS可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幅度平均为12.8%~25.0%、6.3%~11.3%、18.3%~78.4%,其中NTS较NTSS、TIS提高作用更突出。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幅为11.3%~17.5%,其中NTS两年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3 470 kg hm–2和13 274 kg hm–2,较TIS高5.6%~9.0%;穗粒数增加是小麦秸秆还田提高轮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同时NTS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提高比例为6.4%~8.4%,说明NTS较其他处理增产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收获指数。本研究表明,其前茬小麦秸秆覆盖结合免耕(NTS)可作为绿洲灌区优化后茬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殷文冯福学赵财于爱忠柴强胡发龙郭瑶
关键词:秸秆还田轮作干物质分配
不同根间作用与密度对小麦间作玉米群体净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研究背景】增密是间作群体产量增加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玉米间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各组分所占据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态位发生了分离,在时间和空间上互补扩大,最终使间作体系内植株个体与种群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因此,研究不同强度地下与...
王一帆柴强于爱忠赵财冯福学殷文胡发龙
关键词:间作净光合速率
文献传递
带型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和种间竞争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以小麦/玉米间作为对象,设置3种不同带型模式(小麦/玉米行比为6:2、6:3和6:4),研究间作体系中带型改变对种间竞争力和群体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间作高产优化带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试验采用的3种小麦/玉米间作模式均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间作优势随玉米行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6:4(W6M4)模式的LER、时空当量比和土地利用率分别较6:3(W6M3)模式高3.5%、5.2%和4.3%,较6:2(W6M2)模式高3.0%、8.1%和5.2%。增加玉米行数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相对玉米的种间竞争力(A_(wm)),6:4间作处理的A_(wm)分别较6:3模式和6:2模式高7.3%和14.1%。复合群体产量与种间竞争力呈显著的线性增长关系。因此,提高间作小麦的竞争力有利于间作群体整体产量的提高,6:4模式获得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提高小麦的相对竞争力。
陈国栋万素梅冯福学柴强赵宏福陈锦锋
关键词:带型小麦间作玉米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
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2
2016年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和耕作措施(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和传统低茬收割翻耕—CT)对后茬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T相比,NTSS、NTS可提高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0—110 cm土层播种至苗期、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吐丝至开花期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高5.0%—7.8%、4.4%—5.4%和4.8%—7.1%,NTSS与NTS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内,NTS的土壤含水量比CT高4.7%,但NTSS与CT差异不显著,NTS具有保持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全生育期良好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NTSS、NTS减小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吐丝期之前的耗水量,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生育前期与后期需水矛盾,以NTS的效果更突出。NTSS、NTS可有效改善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表层0—25 cm土壤的热量条件,NTS调控效应更强,2010年,NTS 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高0.76℃;2个试验年度内,NTS 14:00和1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分别低3.67—3.87℃和1.19—1.30℃,说明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在昼夜低温期具有保温效应,而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NTSS、NTS降低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积温,其中NTS处理玉米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吐丝期、吐丝至灌浆末期的土壤积温比CT分别低67.1—76.2℃、29.3—50.5℃和46.7—75.3℃,降幅大于NTSS。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平均大气-土壤温差可知,NTS在低温季有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在高温季节有相对降温的作用,是减少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过度影响的重要机制。与CT相
殷文陈桂平柴强赵财冯福学于爱忠胡发龙郭瑶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土壤温度
少耕留茬小麦间作玉米农田土壤温湿度关联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针对在间作模式中集成保护性耕作措施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问题,以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讨小麦25am立茬少耕对间作群体土壤温度与作物耗水量关系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新的间作节水技术体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间作相比,在低、中、高灌水水平下,小麦立茬少耕间作群体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了2.8%、6.8%、9.9%,耗水量分别降低了2.9%、4.o%、0.9%,0~25am土层地温分别降低了0.5%、1.0%、3.9%.相关分析表明,耗水量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将立茬少耕覆盖技术集成到间作模式中,可通过适度降低地温达到减少耗水、提高土壤含水量的作用.
史倩倩于爱忠冯福学樊志龙柴强
关键词:小麦间作玉米耗水量土壤温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