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766)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蔡协艺黄林剑杨驰严君烈徐昕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髁突
  • 6篇软骨
  • 6篇下颌
  • 5篇颌关节
  • 5篇颞下
  • 5篇颞下颌
  • 5篇颞下颌关节
  • 5篇下颌关节
  • 4篇关节
  • 4篇关节盘
  • 3篇前移位
  • 3篇转归
  • 3篇髁突软骨
  • 3篇细胞
  • 3篇关节盘前移位
  • 2篇软骨细胞
  • 2篇少年
  • 2篇年龄
  • 2篇年龄相关
  • 2篇年龄相关性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0篇蔡协艺
  • 4篇黄林剑
  • 3篇杨驰
  • 2篇陈军
  • 2篇李辉
  • 2篇徐昕
  • 2篇严君烈
  • 1篇谢千阳
  • 1篇邓思敏
  • 1篇陈影

传媒

  • 5篇中国口腔颌面...
  • 2篇口腔颌面外科...
  • 2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CN2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4年
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软骨细胞首先形成生长板软骨.随着软骨中血管的产生.软骨逐渐被骨组织所替代。躯干骨和四肢骨以及骨折后的骨痂主要是通过软骨内成骨完成生长发育和修复.此过程受到许多生长因子以及激素的影响。
盛夏涵蔡协艺
关键词:软骨内成骨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对髁突高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基于磁共振测量,研究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对髁突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并行随访观察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青少年患者124例,平均年龄16岁,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突高度、盘长度及盘移位距离,比较健、患侧以及随访前、后的差异。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侧关节盘移位距离从5.44 mm增大至6.83 mm(P<0.05);患侧关节盘长度从9.06 mm缩短为8.12 mm(P<0.05);健侧髁突高度从26.07 mm增加至26.82 mm(P<0.05);患侧髁突高度从24.22 mm降低为23.81 mm(P<0.05);健、患侧髁突高度差异从1.85 mm扩大为3.00 mm(P<0.05)。结论:在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病程中,患侧器质性病变继续进展,可能是单侧关节盘移位患者发生下颌偏斜的主要原因。
卓子昂谢千阳杨驰蔡协艺
关键词:青少年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前移位自然转归
颞下颌关节的影像学检查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1简述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作为人体头面部唯一的关节,其结构细微复杂,承担着说话及咀嚼等重要生理功能。在TMJ相关疾病中,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TMD)最为常见。由于TMD是一类同时伴有软硬组织改变的疾病,在影像学检查上具有自身的特点。虽然迄今为止影像学检查依然无法解释临床症状的出现与否,但其在TMD患者的诊断、
陈影蔡协艺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像学检查相关疾病TMD头面部
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回顾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14年7月549例头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统计分析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69岁患者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最高,为18.8%;与20~59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是非糖尿病组的2.404倍(P=0.008)。结论:高龄和糖尿病是头颈部多间隙感染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建议在头颈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治过程中,高度关注高龄(60岁以上)和糖尿病患者。
黄林剑黄林剑陈军严君烈徐昕
关键词:头颈部并发症糖尿病
纤维软骨和透明软骨不同染色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软骨染色方法在髁突软骨、股骨软骨和生长板软骨中的染色差异。方法取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颞下颌关节髁突、膝关节股骨,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阿利新蓝染色、番红O-阿利新蓝染色、番红O染色、番红O-快绿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各软骨组织结构。结果 HE染色髁突纤维软骨各层结构清晰,关节软骨基质呈嗜碱性蓝染,骨组织呈嗜酸性红染;甲苯胺蓝染色关节软骨基质呈蓝紫色,骨组织不着色;阿利新蓝染色软骨基质呈淡蓝色,骨组织不着色;番红O-阿利新蓝染色关节软骨呈浅蓝色,骨组织呈淡红色,但是髁突软骨纤维层和增殖层红染;番红O染色中髁突软骨基质呈红色,股骨软骨和生长板软骨呈橘黄色,骨组织呈淡红色;番红O-快绿染色关节软骨基质呈红色,骨组织呈绿色,在髁突纤维软骨中纤维层呈明显绿染。结论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特异性展现软骨组织结构。在今后透明软骨和纤维软骨的研究中,因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选用适合的染色方法,以期最佳的反映研究部位的形态结构。
黄林剑黄林剑邓思敏陈军徐昕严君烈
关键词:关节软骨髁突生长板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影像学转归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比较自然病程中青少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影像学转归。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我院关节专科随访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124例青少年患者。通过MRI检查评价健、患侧髁突骨质退变、关节盘变形和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其病程进展。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时,患侧髁突骨质退变和积液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健侧(P<0.05)。对随访前、后进行比较,发现患侧关节盘变形的检出率显著升高(P<0.05),而患侧积液的检出率显著降低(P<0.05),患侧髁突骨质退变率由60.48%上升为69.36%,但无显著差异(P=0.14)。结论: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与髁突骨质退变和关节腔积液显著相关。随着病程延续,其关节盘变形发生率显著升高,关节液显著减少。
卓子昂蔡协艺
关键词:青少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兔关节盘、髁突及软骨下骨的年龄相关性改变组织学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段兔颞下颌关节(TMJ)关节盘、髁突和软骨下骨的生理特征的变化。方法 :选取1、4、12和32周龄健康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各3只,取材TMJ,经脱钙处理后进行5μm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对关节盘大小、髁突前后径,以及关节盘所对应软骨下骨的形态结构和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关节盘大小比较,4周组明显大于1周组(P=0.039),12周组明显大于4周组(P=0.007);髁突前后径在4周和12周组间(P=0.003)显著增加;软骨下骨的形态结构和骨密度在4~32周内(P〈0.05)显著改变。结论:兔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和髁突在青春期前生长发育明显;髁突软骨下骨的形态结构和骨密度在4周时开始出现明显改变。虽然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兔髁突大小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两者软骨下骨的骨质密度差异明显。
黄林剑蔡协艺李辉盛夏涵杨驰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关节盘髁突软骨下骨骨密度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自然转归被引量:10
2014年
关节盘前移位是颞下颌关节疾病中常见的囊内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根据盘移位的性质主要分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前移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下颌运动异常、杂音和疼痛。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咬合板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虽然文献报道各种治疗方法均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国内外对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其焦点在于是否需进行关节盘的复位。一部分临床医师认为盘移位的治疗应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
卓子昂蔡协艺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自然转归颞下颌关节疾病发病机理
Ihh信号阻断和细胞共培养对髁突软骨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初探
目的:建立兔髁突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Ihh信号阻断对兔髁突软骨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髁突软骨细胞共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方法:1)分离培养4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髁突软骨细胞...
盛夏涵
关键词:髁突软骨细胞共培养
文献传递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髁突软骨细胞共培养诱导软骨化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髁突软骨细胞共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 向软骨化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与髁突软骨细胞。取第2代细胞以2:1比例混匀为共培养组,细胞终浓度为1.2×10^4/mL;以相同浓度的髁突软骨细胞作为实验组,以相同浓度的BMSCs作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阿利新蓝染色、ALP染色及定量分析检测细胞成软骨分化;Westem免疫印迹检测Ⅱ型胶原、X型胶原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培养组与实验组细胞呈多角形、铺路石样排列,为典型软骨细胞形态,而对照组细胞呈长梭形。细胞生长曲线显示,共培养组较其他2组细胞增殖能力强;共培养组与实验组阿利新兰染色、AIP染色均为阳性;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共培养组细胞的Ⅱ型胶原、X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升高。结论:在共培养中。BMSCs有利于髁突软骨细胞表型的维持以及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同时.髁突软骨细胞具有诱导BMSCs向软骨分化的作用。
盛夏涵曲禄瑶蔡协艺
关键词:髁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种子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