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T07)

作品数:3 被引量:58H指数:3
相关作者:张树楠刘锋余红兵肖润林王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氮磷
  • 2篇拦截
  • 2篇沟渠
  • 2篇
  • 1篇稻种
  • 1篇生态沟渠
  • 1篇生态水文
  • 1篇生态水文过程
  • 1篇收割
  • 1篇收割时期
  • 1篇水稻
  • 1篇水稻种
  • 1篇水稻种植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植物
  • 1篇水文
  • 1篇水文过程
  • 1篇梭鱼草
  • 1篇农业流域
  • 1篇农业面源

机构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城市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肖润林
  • 2篇余红兵
  • 2篇刘锋
  • 2篇张树楠
  • 1篇杨知建
  • 1篇孟岑
  • 1篇向佐湘
  • 1篇宋立芳
  • 1篇李勇
  • 1篇单武雄
  • 1篇李航
  • 1篇吴金水
  • 1篇张满意
  • 1篇李裕元
  • 1篇王毅

传媒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拦截沟渠中氮、磷的效果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沟渠中种植观赏植物梭鱼草,研究了不同时间沟渠中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拦截净化氮磷的效果以及梭鱼草自身氮磷含量、生物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都会净化沟渠水中的氮磷含量,全氮、全磷含量的降低(3.37%-3.33%)一般要高于硝态氮、铵态氮的变化(-3.66%-7.14%),梭鱼草段拦截氮磷的能力(6.82%-33.33%)明显高于无植物段的自然净化(-3.66%-6.67%);降雨后,沟渠水中全氮、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铵态氮含量变化则不稳定,全磷含量在雨后第2d含量达到最高,然后趋于平稳;梭鱼草氮磷含量以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在10月份达到最高值,可确定此时为其最佳收割期,其氮磷含量分别为28.38g/kg、4.10g/kg,生物量为0.19kg/m2。梭鱼草收割全年可从沟渠带走氮、磷分别为5.36g/m2、0.78g/m2。本研究结果对开发观赏植物在沟渠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余红兵杨知建肖润林张树楠刘锋向佐湘单武雄
关键词:梭鱼草沟渠拦截氮磷收割时期
水生植物刈割对生态沟渠中氮、磷拦截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本研究选用生态沟渠中水生美人蕉、铜钱草、黑三棱、穗花狐尾藻和灯心草作为试验植物,通过比较刈割区和未刈割区底泥样和植物样氮、磷含量及水样氮、磷去除率,分析刈割措施对生态沟渠拦截氮、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300 m2)2次刈割试验共带走全氮11.889 kg和全磷1.099 kg;其中,不同植物收获全氮表现为水生美人蕉(7.686 kg)>穗花狐尾藻(1.501 kg)>铜钱草(1.128 kg)>灯心草(0.974 kg)>黑三棱(0.601 kg),收获全磷表现为水生美人蕉(0.433 kg)>穗花狐尾藻(0.233 kg)>黑三棱(0.191 kg)>铜钱草(0.134 kg)>灯心草(0.109 kg)。刈割管理还可以提高沟渠底泥中氮、磷的去除率(黑三棱除外)。与未刈割区相比,刈割提高底泥全氮和全磷的去除率次序分别为穗花狐尾藻(20.73%)>铜钱草(20.00%)>灯心草(16.05%)>水生美人蕉(4.86%)>黑三棱(9.72%)和灯心草(20.69%)>铜钱草(16.67%)>水生美人蕉(4.55%)>穗花狐尾藻(0.00%)>黑三棱(16.00%)。刈割后的水体氮、磷去除结果也说明植物刈割可以提高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因此,植物刈割管理既能直接转移出沟渠中的营养物质,也提高了沟渠底泥和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
张树楠肖润林余红兵刘锋
关键词:生态沟渠刈割
水稻种植对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小流域氮磷养分输出的影响被引量:26
2014年
以湖南省长沙县的脱甲流域(高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和涧山流域(低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红壤丘陵地区典型农业流域水稻种植对河流水体氮磷浓度和输出强度的影响.连续16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脱甲和涧山流域河流水体均存在比较严重的养分污染,尤其是氮污染;对比两个流域,脱甲流域河流水体的氮磷浓度水平和水质恶化程度均高于涧山流域.从养分组成来看,脱甲流域河流水体中氮以铵态氮为主(占总氮的58.5%),而涧山流域主要是硝态氮(占总氮的76.1%).脱甲流域中可溶性磷占总磷比例为47.1%,高于涧山流域的37.5%.从养分浓度变化的时间动态而言,两个流域河流中各形态氮素水平在1~2月和7月较高,而可溶性磷和总磷在5~6月和10~12月出现两个峰值.由于两个流域河道径流主要集中在水稻种植期间的4~10月,脱甲流域河流中较高的氮磷养分浓度意味着潜在的氮磷流失风险.脱甲流域月平均总氮输出通量为1.67kg·(hm^2·月)^-1,总磷为0.06kg·(hm^2·月)^-1,均高于涧山流域的0.44kg·(hm^2·月)^-1和0.02kg·(hm^2·月)^-1.考虑到两个流域的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农田耕作方式相似而只是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不同,因此,在该地区传统的水稻栽培管理模式下,较高面积比例的水稻种植对流域河流水体环境存在潜在威胁.
宋立芳王毅吴金水李勇李裕元孟岑李航张满意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流域生态水文过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