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6102)

作品数:44 被引量:343H指数:13
相关作者:余克服王丽荣赵焕庭王英辉施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西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2篇珊瑚礁
  • 9篇珊瑚
  • 4篇周年
  • 4篇海洋酸化
  • 4篇SST
  • 3篇收复
  • 3篇同位素
  • 3篇全新世
  • 3篇海温
  • 3篇海域
  • 3篇核素
  • 3篇放射性
  • 3篇放射性核素
  • 2篇淡水透镜体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质
  • 2篇造礁珊瑚
  • 2篇透镜体
  • 2篇年际

机构

  • 34篇中国科学院
  • 23篇广西大学
  • 6篇广东海洋大学
  • 5篇南京大学
  • 5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国家海洋局
  • 2篇中国科学院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21篇余克服
  • 14篇王丽荣
  • 12篇赵焕庭
  • 7篇王英辉
  • 6篇施祺
  • 6篇张会领
  • 5篇陶士臣
  • 5篇袁家义
  • 4篇刘国辉
  • 3篇陈特固
  • 3篇严宏强
  • 2篇张乔民
  • 2篇宋朝景
  • 2篇汪稔
  • 2篇汪建君
  • 2篇林昆勇
  • 2篇林玉石
  • 2篇韩韬
  • 1篇韦刚健
  • 1篇王瑞

传媒

  • 22篇热带地理
  • 4篇海洋学报
  • 2篇城市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辐射防护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广西科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广东气象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10篇2017
  • 16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亚造礁石珊瑚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的日周期及其调控因素被引量:5
2014年
珊瑚与虫黄藻的共生是珊瑚礁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态特征,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直接决定着珊瑚的健康状况。本研究对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礁坪上5种典型珊瑚(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多弯角蜂巢珊瑚Goniastrea favulus和伞房鹿角珊瑚Acropora corymbosa)共生藻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进行了连续5日的现场监测,并同时监测了该海域的7种环境参数(温度、盐度、溶解氧、pH、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pCO2、辐射和潮位),旨在探索鹿回头海域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及其调控因素。结果表明,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和各环境参数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共生藻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所调控,其次是温度和潮位变化。澄黄滨珊瑚的共生藻光合作用最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周洁施祺余克服
关键词:造礁珊瑚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影响因素
南海北部珊瑚生长区海水重金属污染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重金属污染被认为对珊瑚生长存在潜在的危害,而目前对南海北部珊瑚礁区海水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仍了解较少。以南海北部的广西涠洲岛、海南三亚鹿回头、雷州半岛灯搂角以及广东大亚湾等有珊瑚群落发育的海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44个海水样品,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及原子荧光光度计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海水Zn、Pb、Cr、As、Cu、Cd和Hg的污染特征,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珊瑚生长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4个珊瑚生长区海水中7种重金属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92(Zn)、1.05(Pb)、0.89(Cr)、0.80(As)、0.77(Cu)、0.079(Cd)、0.055(Hg)μg?L^(-1),部分站点Pb和Hg质量浓度略高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均低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近岸珊瑚生长区海水重金属可能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污、船舶运输、旅游业、养殖业及农业活动;从生态风险来看,单项潜在生态风险表现为Hg>Pb>Cd>Cu>As>Zn>Cr,其中Hg是珊瑚生长区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对综合生态风险指数(ERI)的贡献率达83.0%,各区均有站点表现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总体而言,ERI值均小于150,7种重金属对珊瑚生态系统表现为轻微潜在风险。
杨华王少鹏余克服黄学勇张瑞杰王英辉郭送军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风险
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近200a前Darwin于1832-1836年间环球考察热带海洋珊瑚礁后,首次建立了珊瑚礁地貌模型并论述其形成机制,该模型总体形态呈全部或部分被上截了顶部的锥形,本文简称为"上截锥型"。此后历经几代学者的研究,都继承了他的珊瑚礁地貌模型。对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的研究,近年有研究描绘为另外一种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礁外坡为内凹形,礁体形态呈蘑菇状,本文称为"蘑菇型"。本文根据许多南海珊瑚礁地形实测资料和地貌学研究文献,确认南海珊瑚礁地貌模型应为上截锥型,"蘑菇型"珊瑚礁地貌模型并不符合珊瑚礁形成演化规律,在自然界内不存在。
赵焕庭王丽荣宋朝景
关键词:珊瑚礁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工业革命以来的海温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发育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构建了珊瑚骨骼生长率温度计,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变化序列。结果发现: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的波动范围26.1~28.5℃,平均值为27.27℃。1880―1892年为降温期,西沙海域SST波动下降,在1892年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26.1℃)。1893―1935年为西沙海域SST低温平台期,SST以波动为主;1936―1957年西沙海域SST先升后降,变化呈单峰模式。1957―2003年,SST呈现快速增温趋势。2003―2007年,西沙海域SST出现"增温停滞"现象。在年代际尺度上,西沙海域SST的整体变化模式可能受气候系统准60 a周期调控。在年际尺度上,冬季风强度、火山活动以及ENSO等共同对西沙海域SST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暖可能在1957年之后才成为西沙海域SST增温的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7年西沙海域出现的降温趋势是对全球"增温停滞"的响应,是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沙海域SST这种短暂的降温趋势很可能随着自然强迫作用的减弱而重新被增温模式所代替。
张会领余克服施祺陶士臣严宏强刘国辉
关键词:SST西沙海域
三亚鹿回头岸礁海域夏季表层海水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于2014―2016年连续3年夏季对三亚鹿回头岸礁海域表层海水进行了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铵盐(NH_4-N)、活性磷酸盐(SRP)、硅酸盐(SiO_3)等营养盐分布特征,以及叶绿素a、溶解氧(DO)等水质指标的调查,探究该岸礁的营养盐特征及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2014、2015、2016年夏季,总溶解性无机氮(DIN)的调查结果平均浓度分别为2.941、1.766、23.428μmol/L,SRP的调查平均浓度分别为0.493、0.419、0.143μmol/L,叶绿素a调查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04、1.190、1.251 mg/m^3;SiO_3只有2015、2016年的调查结果,平均浓度分别为10.275、8.506μmol/L。2014―2016年该海域夏季营养盐总体浓度较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可能和人类活动增加有关,其中DIN的浓度相对较高,N/P呈现上升的趋势,氮污染不断增加,推测主要来自陆源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较高的营养物质输入可能引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李扬余克服王英辉郭靖黄学勇裴继影罗燕秋
关键词:珊瑚礁营养盐生态影响
南海中沙群岛、西沙群岛珊瑚岛礁区海水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基于2015年夏季对中国南海中沙群岛的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的永兴岛、七连屿、东岛、浪花礁、北礁、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等9个岛礁区的综合科学调查和采样,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礁区海水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中、西沙海域的这9个岛礁区海水中重金属铜、铅、锌、镉、铬、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09、1.702、2.831、0.056、0.204、0.272μg/L,重金属整体水平较低,并以锌、铅、铜为主,质量浓度达所测重金属元素总量的92%,仅部分站点的铅元素质量浓度高于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2)在分布上大致呈现东部岛礁区高于西部岛礁区的特点,环礁潟湖与礁坡的海水重金属含量具有差异性,礁坡水体的铜、铅、锌、镉含量均高于潟湖,砷低于潟湖,这种差异可能与潟湖水体相对封闭有关。3)影响中、西沙岛礁区海水重金属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陆源输入、大气沉降、环流等,其中陆源主要影响锌,大气沉降对铅作用明显,环流影响局部水平。4)采用权重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中、西沙岛礁区域总体处于较清洁水平,海水重金属含量没有达到影响珊瑚生长的水平,但是铜元素对珊瑚的生长可能存在潜在危害。
王璐余克服王英辉王少鹏黄学勇张瑞杰王丽伟
关键词:中沙群岛重金属
南海黄岩岛珊瑚记录的1780-2013年的表层海温年代际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8年
基于南海中部黄岩岛滨珊瑚生长率与表层海温距平(SSTA)的正相关关系,重建了1780-2013年(共234年)黄岩岛海域SSTA年际变化序列。结果表明,1780-1890年SSTA总体偏低,平均为-0.2℃,最低SSTA为-1℃(1837年),对应于小冰期晚期;1890年以来SSTA总体呈阶段性上升,其中1971-1998年升温最快,1998年达到峰值(2℃),之后SSTA略呈下降趋势,冷暖变化与北半球陆地温度变化基本是同步的。频谱分析显示,黄岩岛海域SSTA在过去234年主要呈现出26~34 a的冷暖周期波动,其相位转变基本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位相同步。近234年来南海中部黄岩岛海域SSTA的年代际变率并不是持续不变的,1890年以来该海域SST年代际变率出现明显增强,可能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洋内部变率的变化有关。考虑到热带西南太平洋SST年代际变率同样在1890年也发生了一次转变,我们认为这些证据可能指示了整个热带太平洋内部变率在1890年以后发生了一次转变。
林丽芳余克服陶士臣陶士臣韩韬
关键词:SSTA小冰期年代际变化
罕见的地表低辐射水平区域:珊瑚礁区被引量:8
2018年
相对于陆地辐射水平研究,珊瑚礁区的研究较为匮乏。利用高纯锗γ谱仪测量南海岸礁和环礁的珊瑚礁区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得到:^(238)U比活度均值为28.96 Bq/kg,^(228)Ra为5.08 Bq/kg,^(226)Ra为3.34 Bq/kg,^(40)K为24.36 Bq/kg。研究发现南海珊瑚礁区沉积物的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显著低于国际推荐值,南海珊瑚礁区沉积物的等当量镭指数为其它中国海区、中国均值、世界均值的等当量镭指数的10%左右,是高辐射本底区域的等当量镭指数的1‰,是地表环境中罕见的低辐射水平区域。
林武辉余克服王英辉刘昕明汪建君宁秋云李英花
关键词:珊瑚礁放射性核素
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极低放射性水平特征与成因被引量:11
2018年
海洋沉积物作为放射性核素的归宿,在全球不同海区均有沉积物放射性核素的研究报道,然而珊瑚礁区却极少报道.本研究选取南海的岸礁和环礁两种类型的珊瑚礁区,采样站位跨越~1500 km(14°),系统开展南海9个不同珊瑚礁区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研究.对比不同海区沉积物的放射性水平,本研究发现珊瑚礁区沉积物的总放射性水平(等当量镭指数)只有其他海区沉积物和全球土壤总放射性水平的1%~10%,环礁沉积物等当量镭指数平均值(3.97 Bq/kg)不到全球土壤平均值(108.70 Bq/kg)的5%,珊瑚礁区沉积物具有极低的总放射性水平特征.珊瑚礁区的沉积物同时具有低^(40)K、低^(226)Ra和^(228)Ra、低^(226)Ra/^(238)U活度比值的三大特征,该特征源于珊瑚礁区的生物矿化-破碎风化而形成的生源沉积物,显著不同于其他海区的岩石土壤风化-搬运而形成的陆源沉积物.这些特征可以作为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对传统元素(Al和Ti)、稀土元素、矿物组成等手段进行有益的补充,指示珊瑚礁区水体悬浮物/沉积物中不同物质来源的贡献.
林武辉余克服王英辉刘昕明汪建君宁秋云李英花
关键词:沉积物珊瑚礁放射性核素地球化学指标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8年
海洋生态系统是最具价值的人类资源之一,为沿海更多人们所依赖,尤其是具有极高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为海洋生物提供产卵和养育的场所、保护海岸以防受到海浪和飓风侵蚀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草床生态系统.但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生态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非常必要.回顾了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这3种典型且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修复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者可通用的且更为系统的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和措施,未来能将三者的修复进行综合考虑,以为其他类似的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借鉴.
王丽荣于红兵李翠田孙妮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