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405)

作品数:12 被引量:141H指数:6
相关作者:孙珍周蒂张云帆马辉许鹤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盆地
  • 3篇前陆
  • 3篇前陆盆地
  • 3篇陆盆
  • 3篇南沙海槽
  • 3篇南沙海域
  • 3篇海槽
  • 3篇海洋地质
  • 3篇海域
  • 3篇沉降
  • 2篇新生代
  • 2篇数值模拟
  • 2篇马尼拉海沟
  • 2篇海沟
  • 2篇沉降速率
  • 2篇值模拟
  • 1篇地层
  • 1篇地层系统
  • 1篇地热流
  • 1篇地震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作者

  • 7篇孙珍
  • 4篇张云帆
  • 4篇许鹤华
  • 4篇周蒂
  • 4篇马辉
  • 3篇陈爱华
  • 3篇赵中贤
  • 3篇刘唐伟
  • 2篇姜建群
  • 2篇陈广浩
  • 2篇樊浩
  • 2篇李付成
  • 1篇万菊英
  • 1篇王章稳
  • 1篇钟志洪
  • 1篇蔡东升
  • 1篇郭兴伟
  • 1篇孙龙涛
  • 1篇徐子英
  • 1篇施小斌

传媒

  • 5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南地震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被引量:35
2009年
南海的形成演化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揭示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分析对比了3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断裂样式和裂谷带的走向与岩石圈的初始热流变结构密切相关.对比模拟结果与陆缘的断层样式,推测在张裂初期,陆坡区比陆架区具有相对热减薄的岩石圈,从而导致不同构造位置上发育不同的裂陷特征.受下地壳和软流圈韧性流动的影响,断层越是靠近扩张区,倾角变得越平缓.实验揭示,破裂首先以点状出现,这些点不断扩大并互相连接形成连续的扩张区.共轭边缘常具有对称的形状,向海盆方向对凹或者对凸.当离散边界附近有刚性块体时,扩张区域的边界会明显受到地块边缘形态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推测破裂过程可能以较粘性的方式进行.西北次海盆的发育可能是沿着中-西沙地块北缘深裂陷槽破裂的结果.
孙珍孙龙涛周蒂蔡东升李绪深钟志洪姜建群樊浩
南海东部海盆扩张脊跃迁过程的数值模拟
南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中最大的海盆之一,呈菱形展布,面积约300×104km,是全球唯一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相互作用的构造交汇区域,构造演化受三大板块运动共同控制,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与构造复杂...
许鹤华马辉陈爱华
文献传递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Rifting on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from Shelf to Slope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Evidence from 3D Analogue Modeling被引量:15
2009年
Affected by thermal perturbation due to mantle uprising, the rh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lithosphere could be modified, which could lead to different rifting patterns from shelf to slope in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From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style o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analogue modeling experiments, we find that the rift zone located on the shelf is characterized by half grabens or simple grabens controlled mainly by long faults with large vertical offset, supposed to be formed with normal lithosphere extension. On the slope, where the lithosphere is very hot due to mantle upwelling and heating, composite grabens composed of symmetric grabens developed. The boundary and inner faults are all short with small vertical offset. Between the zones with very hot and normal lithosphere, composite half grabens composed of half grabens or asymmetric grabens formed, whose boundary faults are long with large vertical offset, while the inner faults are relatively short. Along with the thickness decrease of the brittle upper crust due to high temperature, the deformation becomesmore sensitive to the shape of a pre-existing weakness zone and shows orientation variation along strike. When there was a bend in the pre-existing weakness zone, and the basal plate was pulled by a clockwise rotating stress, the strongest deformation always occurs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and at the transition area from the middle to the eastern segments, which con-tributes to a hotter lithosphere in the middle segment, where the Baiyun (白云) sag formed.
孙珍周蒂吴世敏钟志洪Myra Keep姜建群樊浩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大陆架裂谷带
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成因初探被引量:5
2011年
马尼拉俯冲带是整个南海地震活动多发区,地震成因与南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为密集的浅源地震,缺失中深源地震。进一步分析揭示:①脱水和榴辉岩的形成在南海洋壳到达软流圈前就基本停止。马尼拉俯冲带南部在较浅的深度就转变为塑性变形,并停止俯冲;北部由于菲律宾板块的斜向仰冲作用,南海板块继续向下俯冲;②俯冲板块在马尼拉俯冲带北吕宋海槽发生撕裂,向南延伸至南海古扩张脊,撕裂深度约100 km。以上两种机制综合作用导致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
陈爱华许鹤华马辉刘唐伟
关键词:马尼拉海沟中深源地震俯冲带
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南沙地块内的破裂不整合面(BU)存在穿时现象,在地块东侧的礼乐盆地时代为T60(约23.8 Ma),而在地块西侧的北康和南薇西盆地内,BU时代为T40(约16 Ma),与碰撞不整合面重合.碰撞不整合面在南沙地块东部也为1 6 Ma左右.碰撞之后的几个构造界面时代比较一致,而之前的张裂事件界面可能也有穿时性.深度与空盆构造沉降速率一阶拟合结果显示,南沙地块中西部从Tg以后就表现出伴随前陆作用的岩石圈挠曲,90N09剖而和94N07剖面上,前隆的高度逐渐增高,并在16 Ma的层面上表现出最大的前隆高度,之后减弱;整体上挠曲程度西强东弱,且挠曲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推测与岩石圈强度、俯冲的古南海洋壳宽度和陆陆接触的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
孙珍赵中贤李家彪周蒂王章稳
海山的倾斜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伴随洋壳的俯冲,驼伏其上的海山会导致上覆板块的强烈变形.为解释该构造变形特征,本文运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着重分析海山的斜向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正向俯冲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海山开始进入俯冲,前缘楔体的增生会被阻止,同时楔体被抬升并出现脱顶构造,未被海山破坏的楔体会出现后冲断层的激活,后冲断层轴平行于海山的俯冲方向.海山进一步俯冲,突起顶部发育一系列张扭性质的微断裂和走滑性质的共轭断裂,尾随突起之后的楔体由于重力会产生正断层系统.比起正向俯冲,斜向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后逆冲体、海山两侧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都出现不对称分布,断裂和微断裂束的走向不规则散开,后冲断层的轴向及海山俯冲过后在楔体上产生的凹槽的轨迹都不断斜向迁移,且凹槽两侧的地势不一致等.最后利用文中的物理模拟结果,很好的解释了马尼拉海沟中段俯冲构造的构造特征,同时对其他俯冲大陆边缘的构造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李付成孙珍张云帆徐子英谢辉
关键词:物理模拟马尼拉海沟
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模拟被引量:4
2011年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模拟盆地演化。通过模拟重建了盆地沉积沉降、构造活动、挠曲变形动态演化过程,预测了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的几何形态、重力异常、沉积厚度等结果。模拟实验预测的0Ma阶段重力异常和盆地地形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由构造沉积负载造成的最大盆地挠曲仅约2 300m,结合地质资料表明区域地壳在前陆盆地形成之前已经挠曲,且盆地挠曲可能受深部岩石圈负载作用。
马辉许鹤华吴世敏刘海龄
关键词:前陆盆地数值模拟中中新世南沙海槽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沉降特征被引量:21
2008年
利用回剥技术对琼东南盆地进行了沉降史计算和分析,主要包括北部坳陷带的崖北凹陷、崖南凹陷,中央坳陷带的乐东凹陷,和南部坳陷带的华光凹陷。按照地震测线的分布和凹陷特征,我们共选取了30口模拟井进行一维沉降史计算,并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8口井,分析他们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沉降速率与总沉降速率。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琼东南盆地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的沉降幕:(1)始新世至渐新世,盆地处于裂陷期,构造沉降速率较大,平均为81m.Ma-1,沉降中心位于中央坳陷带。(2)早中新至中中新世,盆地由裂陷期向坳陷期转化,平均构造沉降速率减小至68m.Ma-1;(3)晚中新世以后,盆地进入新一期的沉降阶段,平均构造沉降速率增加至84m.Ma-1;上新世以后,中央坳陷带发生快速沉降,达到了110m.Ma-1。
张云帆孙珍郭兴伟周蒂姜建群樊浩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沉降速率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被引量:3
2012年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 2;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 2,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热岩石圈较薄,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马辉许鹤华赵俊峰万菊英陈爱华刘唐伟
关键词:南沙海槽大地热流生热率热导率热结构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流变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深部岩石圈的热力学性质,在前人所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岩石热力学流变参数,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现今构造逆冲之后和中中新世-全新世逆冲过程活跃时两种状态下的深部岩石圈二维温度场和流变结构.模拟计算表明,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幔热流贡献达60%~70%,大地热流受深部地幔控制.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使盆地逆冲推覆带地表热流显著升高了15%~25%,达到70~75mW/m2.盆地沉积层温度在200℃以内,莫霍面温度420~500℃,地壳地温梯度25~30℃/km,盆地热岩石圈厚度为80km左右,横向上变化幅度不大.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深部岩石圈流变性质具有明显的分层特性,为典型的"三明治"结构.盆地岩石圈综合强度由南沙海槽向逆冲推覆带方向呈下降趋势,盆地力学岩石圈厚度50km左右,有效弹性厚度为30~32km.通过模拟盆地深部岩石圈热流变结构,揭示了盆地深部岩石圈具有强地幔、弱地壳的流变学特征,表现为高强度块体.同时南沙海域地震活动与深部岩石圈热结构、热活动和岩石圈综合强度密切相关.地壳内热构造活动弱、岩石圈强度大可能是区域地震很少发生的重要原因.
马辉许鹤华施小斌陈爱华刘唐伟
关键词:南沙海槽岩石圈温度场有效弹性厚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