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219)

作品数:11 被引量:103H指数:8
相关作者:鲍毅新葛宝明陈良程宏毅郑祥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黑麂
  • 4篇种群
  • 4篇基因流
  • 3篇栖息
  • 3篇栖息地
  • 2篇动物
  • 2篇片断化
  • 2篇栖息地片断化
  • 2篇线粒体
  • 2篇粪便DNA
  • 2篇MUNTIA...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动物种群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野生动物
  • 1篇生境
  • 1篇栖息地利用
  • 1篇栖息地选择
  • 1篇物种

机构

  • 9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鲍毅新
  • 6篇程宏毅
  • 6篇葛宝明
  • 6篇陈良
  • 3篇周襄武
  • 3篇胡知渊
  • 2篇郑祥
  • 1篇张龙龙
  • 1篇胡一中
  • 1篇郑荣泉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Curren...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8
  • 4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野生动物环境容纳量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2006年
介绍了野生动物管理中容纳量的概念与类型,以及研究其营养容纳量的方法,并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在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容纳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野生动物环境容纳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陈良鲍毅新
关键词:野生动物种群生境
黑麂粪便DNA提取及其PCR检测被引量:18
2006年
采集了黑麂(Muntiacuscrinifrons)的新鲜粪便以及在野外自然条件下保存较长时间的粪便样品,晾干后带回实验室,提取其DNA;同时提取黑麂肌肉、皮张样品的DNA,用以对比粪便样品的提取效果。电泳检测结果显示,此方法使用实验室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可以从黑麂粪便样品中抽提到高质量的粪便DNA并克服分子粪便学研究中常见的PCR反应抑制物的影响。为其它濒危鹿科动物的非损伤性取样提供了的新途径,为其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现状等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取材空间。
程宏毅鲍毅新郑荣泉陈良葛宝明
关键词:黑麂粪便DNADNA抽提PCR检测非损伤性取样
黑麂皖-浙分布中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3
2008年
本文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皖浙分布中心的4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33个个体中有14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91 %,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4个种群中开化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4个种群间尚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但存在可能由于遗传漂变而产生分化的危险。从Tajima’s D和Fu and Li’s 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4个黑麂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具有较为稳定的种群结构(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4个黑麂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周襄武胡知渊葛宝明
关键词:黑麂线粒体DNA基因流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被引量:30
2006年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501·5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2671·1hm2。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4635·75h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1118·11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3517·64hm2。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亟待加强。
鲍毅新郑祥葛宝明
关键词:黑麂地理信息系统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为了更好的保护该珍稀物种,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了浙江遂昌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开化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的片断化斑块,并通过所得片断化斑块数据进行两个保护区在片断化程度的计算,同时从片断化斑块获取黑麂的组织、粪便样品,提取黑麂的线粒体DNA,估算其基因流大小。以此初步确定两个保护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各项片断化指数均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要小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片断化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达到了3.65,明显高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1.12。结果表明,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对黑麂种群的基因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黑麂栖息地,否则将严重阻碍片断化种群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
程宏毅鲍毅新陈良胡知渊葛宝明
关键词:栖息地片断化基因流
栖息地片断化对动物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及其测定方法被引量:7
2006年
栖息地片断化指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自然栖息地被其它非适宜栖息地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斑块(岛屿)的过程。栖息地片断化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也是威胁自然界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栖息地片断化将影响基因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运动(基因流),开展栖息地片断化研究对保持物种间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片断化程度和基因流的测定方法。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片断化对种群间基因流的影响和对濒危物种保护的意义。
程宏毅鲍毅新葛宝明郑祥胡一中
关键词:栖息地片断化基因流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0
2008年
黑麂,为我国特有动物,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鹿科动物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黑麂这一珍稀的濒危野生动物,基于黑麂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遂昌分布中心的3个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个种群的36个个体中有13个变异位点,占分析序列长度的2.71%,且这13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并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并由此定义了12个单倍型。遗传多样性检测结果显示遂昌种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应予以优先保护。从Tajima′sD和Fu and Li′sD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3个黑麂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0.1),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3个黑麂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个种群间基因流Nm均大于1,这3个黑麂种群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基因流。3个黑麂种群单倍型间的序列差异为0.009,这表明这3个黑麂种群的单倍型未出现分化。
鲍毅新程宏毅周襄武陈良胡知渊葛宝明
关键词:黑麂线粒体DNA基因流
黑麂粪便DNA的简易提取方法被引量:5
2008年
收集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野外自然条件下的黑麂粪便样品,用无水乙醇保存于-70℃冰箱,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裂解液温浴粪便、酚/氯仿抽提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纯化试剂盒纯化等步骤提取黑麂粪便DNA,并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和2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同时提取黑麂肌肉和皮毛样品的DNA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从粪便中提取到高质量的黑麂DNA,并可进行有效扩增,为黑麂及其他濒危鹿科动物的非损伤取样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
周襄武鲍毅新
关键词:黑麂粪便D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8
2010年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陈良鲍毅新张龙龙程宏毅张家银周元庆
关键词:栖息地选择栖息地利用黑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