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73039)

作品数:11 被引量:93H指数:8
相关作者:何驽徐凤先赵永恒黎耕李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篇学者
  • 1篇遗址
  • 1篇日影
  • 1篇陶寺城址
  • 1篇平均绝对偏差
  • 1篇节气
  • 1篇圭表
  • 1篇RECORD...
  • 1篇24节气
  • 1篇补正
  • 1篇城址
  • 1篇出土
  • 1篇LENGTH...
  • 1篇MERIDI...
  • 1篇SHADOW

机构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何驽
  • 1篇徐凤先

传媒

  • 3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Resear...
  • 1篇三代考古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Gnomon shadow lengths recorded in the Zhoubi Suanjing:the earliest meridian observations in China?被引量:1
2009年
The Zhoubi Suanjing,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cient Chinese books on mathematical astronomy,was compiled about 100 BC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BC 206-AD 23) .We study the gnomon shadow lengths for the 24 solar terms as recorded in the book.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o-called law of'cun qian li',which says the shadow length of a gnomon of 8 chi(about 1.96 m) high will increase(or decrease) 1 cun(1/10 chi) for every 1000 li(roughly 400 km) the gnomon moves northward(or southward) .From these data,one can derive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observations.The results,however,do not fit historical facts.We suggest that compilers of the Zhoubi Suanjing must have modified the origin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law of'cun qian li'.Through reversing the situation,we recovered the original data,our analysis of which reveals the best possible observation time as 564 BC and the location of observation as 35.78° N latitude. We conclude that this must be the earliest records of solar meridian observations in China. In the meantime,we give the errors of solar altitudes for the 24 solar terms.The average deviation is 5.22°,and the mean absolute deviation is 5.52°,signifying the accuracy of astronomical calculations from that time.
Yong LiXiao-Chun Sun
关键词:平均绝对偏差24节气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被引量:38
2009年
2002年,素有"尧都平阳"之称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墓ⅡM22的头端墓室东南角,出土了一件漆木杆ⅡM22∶43,残长171.8厘米,上部残损长度为8.2厘米,复原长度为180厘米。漆杆被漆成黑绿相间的色段加以粉红色带分隔,显然具有特殊功能。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漆杆第10—12号绿色带被11号红色带有意隔断,根据以往的研究,陶寺一尺等于25厘米,则第1—11号色段总长39.9厘米,等于陶寺1.596尺,非常接近《周髀算经》所说的"夏至日影长一尺六"的记载。第1号色带至33号色带总长度为141.6厘米即5.664尺,为春秋分日影长。假如以一满杆顶点为起点向前移杆后,第1号至38号色带长度为157.4厘米,加第一杆总长180厘米,共长337.4厘米,13.496尺,非常接近《周髀算经》冬至晷长337.5厘米即13.5尺。由此推测ⅡM22∶43漆杆为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圭尺,时代为陶寺文化中期(公元前2100—前2000年)。
何驽
关键词:圭表
陶寺圭尺补正被引量:11
2011年
文章通过陶寺遗址当地前2100—前2000年二分二至晷影长度精算,按照25厘米=1陶寺尺基元折算,同陶寺圭尺IIM22∶43彩段刻度对比分析,辅证以同墓东南壁龛出土的测影仪器圭表附件玉景符IIM22∶23和玉垂悬IIM22∶128,结合陶寺早期墓葬M2200出土立表信息,不仅再次深入论证陶寺圭尺IIM22∶43的测影功能,而且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陶寺圭表使用的仪器组合为圭尺、游标、景符、立表、垂悬。
何驽
“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被引量:9
2011年
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在中国天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结合考古学和考古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结论,并重新分析解读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出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观念当产生于国家建立之际黄河中游两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尧都陶寺和禹都王城岗——的日影观测实践。这两个地点观测到的夏至日影分别为1.6尺和1.5尺,也就是《周髀算经》和《周礼》所记载的两个夏至日影长度;通过对早期长度和距离的分析证明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当时的1000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明史上日影测量和大范围地理测量相继开始的特殊时期,由此产生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理论观念。
徐凤先何驽
陶寺圭尺“中”与“中国”概念由来新探被引量:8
2011年
何谓'中国'的由来?这个问题至今仍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迷惑。纷纭众说一直没能给国人一个比较合理清晰的答案。陶寺中期王级大墓ⅡM22出土的漆杆ⅡM22:43的圭尺功能,为破解'中国'概念由来的困惑投射出一线希望。一、陶寺圭尺功能再分析陶寺遗址近年来随着城址、宫殿、王级大墓、观象台的陆续发现,越来越显现出早期国家都城的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将陶寺遗址视为'尧都平阳'[1]。2002年秋季,我们在陶寺中期小城中期王族墓地内,发掘了一座王级大墓ⅡM22。
何驽
关键词:遗址学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