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54105)

作品数:23 被引量:116H指数:8
相关作者:金奇瞿涤侯金林骆抗先杨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病毒
  • 10篇基因
  • 8篇乙型
  • 8篇乙型肝炎
  • 8篇肝炎
  • 7篇乙型肝炎病毒
  • 7篇肝炎病毒
  • 4篇基因组
  • 3篇乙肝
  • 3篇乙肝病毒
  • 3篇聚合酶
  • 3篇合酶
  • 3篇肝病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亚群
  • 2篇严重急性
  • 2篇严重急性呼吸

机构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上海市血液中...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市肿瘤研...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人类基因...

作者

  • 7篇金奇
  • 6篇瞿涤
  • 5篇骆抗先
  • 5篇侯金林
  • 5篇杨剑
  • 4篇王文逸
  • 4篇孙剑
  • 3篇侯云德
  • 3篇董杰
  • 3篇刘红
  • 3篇杨帆
  • 3篇张笑冰
  • 3篇龙健儿
  • 3篇熊朝晖
  • 3篇王战会
  • 2篇闻玉梅
  • 2篇卫灿东
  • 2篇章廉
  • 2篇孙立连
  • 2篇彭俊平

传媒

  • 4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国科学(C...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9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FN-γ mRNA的测定及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鸭IFN γ(DuIFN γ)在感染及控制病毒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基于β actin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 ,通过RT PCR方法获得了 β actin的部分cDNA为看家基因 ,然后构建DuIFN γ靶片段的竞争性内参照 ,建立检测DuIFN 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 PCR方法。结果 建立了检测DuIFN 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 PCR方法 ,并检测了在PHA刺激下鸭外周血单核细胞IFN γmRNA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PHA刺激 2 4~ 36h ,DuIFN γmRNA转录量最高。以此方法对用DHBVpreSDNA或与IFN γDNA共免疫DHBV感染鸭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IFN γ表达质粒作为DNA免疫佐剂 ,可以增强宿主IFN γ的应答。结论 IFN γ表达质粒为DNA疫苗的有效佐剂。DuIFN γ基因转录的半定量竞争性RT PCR方法为研究鸭IFN γ在DHBV感染及清除中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龙健儿黄莉娜秦智强王文逸陈敏婕瞿涤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RNA乙型肝炎病毒
利用动物模型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红细胞病毒灭活效果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 (MB P) (亚甲蓝浓度 5 μmol/L ,光照时间 1h ,光照强度 380 0 0lux)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①建立Beagle犬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 ,观察经MB P处理的Beagle犬自体纠正贫血的效果、体内溶血情况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②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的鸭乙肝病毒 (DHBV)的人红细胞经静脉感染 1日龄雏鸭。采用同位素核酸杂交法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 ,计算病毒灭活前后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致死量 (ID50 ) )。结果 ①经MB P处理的犬自体红细胞输入Beagle犬体内未发生溶血 ,输血前后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尿素、肌酐等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②经MB P灭活处理后 ,含DHBV红细胞的ID50 由 1 0 3 .3 5变为 1 0 8.3 5拷贝。结论 红细胞MB P病毒灭活是安全有效的。
陆萍凌冰钱开诚王文逸瞿涤吕美铭
关键词:红细胞病毒灭活BEAGLE犬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核蛋白的鉴定与分析被引量:11
2003年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纯化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颗粒所含核蛋白进行初步分离与鉴定。质谱分析结果最终表明,SARS冠状病毒核蛋白的分子量位于47kD与52kD之间,所获得的SARS冠状病毒核蛋白的质谱分析数据覆盖了所预测病毒核蛋白氨基酸序列的87%,且符合率为100%。从而首次从蛋白质水平对SARS冠状病毒核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证实。
周世力卫灿东熊朝晖段淑敏李德新王建伟冷文川梁米芳金奇侯云德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核蛋白蛋白质组学
聚合酶链式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基因序列变异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建立检测基因变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phism,RFLP)法。方法从服用拉米夫定1年以上的慢性乙肝病例中选取10例抽取血清,分别采用错配套式PCR-RFLP技术、PCR产物直接测序和重组克隆测序,检测P基因YMDD变异。结果在10个病例中,PCR-RFLP检测到7例为野毒株、1例为混合株感染、2例为变异株;PCR产物直接测序,9例为野株、1例为变异株;对2份用PCR-RFLP法检测为非野株,而PCR测序为阴性的标本采用克隆后测序,发现均为混合株感染。结论通过对几种检测方法的对比,认为克隆后测序的结果最精确;而从实用性和经济角度来看,采用PCR-RFLP进行初步筛检的方法具有更大的意义,值得推广。
周智勇孙剑陈金军侯金林骆抗先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RFLP
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评价血液成分中病毒的灭活效果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利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动物模型,评价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方法对血液成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方法将超离纯化的DHBV分别加入人血浆或人红细胞,经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DHBV的血浆成分经静脉感染1 d龄雏鸭。采用放射性核素核酸杂交法对血清中DHBV DNA进行检测,计算病毒灭活处理前、后人血浆及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感染计量(ID50)。结果结果显示加入DHBV的血浆在未经灭活处理前对1 d龄雏鸭的ID50值为103.33,而经病毒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10拷贝,灭活处理可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达6个Log;加入DHBV的红细胞灭活前ID50值为103.35,经灭活处理后ID50值为108.35拷贝,灭活处理使病毒感染性滴度下降5个Log。结论利用DHBV感染动物模型,可以检测到少量病毒在自然感染宿主体内的感染性,可用于评判血液成分中病毒灭活方法的效果,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血浆中DNA病毒的灭活效果较好于对红细胞中DNA病毒的灭活作用。
王文逸黄宇闻陆萍莫琴凌冰龙健儿韩小凌董生福瞿涤钱开诚
关键词:病毒灭活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聚合酶基因异质性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对202株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基因(P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分析,研究HBV基因型间P基因差异,为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P基因变异与病毒复制及核苷类似物耐药的关系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计算机软件对GenBank中已发表的202株HBV全序列及P基因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HBV P基因在各基因型具有自身特点:在反转录酶(rt)区,A基因型氨基酸的型内差异较小,C、D基因型氨基酸的型内差异较大;在rt区A~F 6个高度保守区域,发现在基因型间及型内存在氨基酸水平的差异。 结论 (1)P基因及其氨基酸存在基因型间和型内异质性,因而分析某些氨基酸差异是与耐药有关还是准株被选择的结果,应综合考虑在该位点是否存在基因型间或型内的氨基酸差异;(2)对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以及治疗中耐药现象的发生在HBV不同基因型可能不同。
曾国兵温淑娟孙剑国泽延王战会骆抗先阎丽侯金林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福氏2a志贺氏菌301株基因组水平的缺失基因分析被引量:5
2003年
在完成福氏2a志贺氏菌 30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的基础上, 以非致病性大肠杆菌K12 MG1655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参比对象, 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结果显示, 与大肠杆菌基因组相比, 福氏2a志贺氏菌 301株基因组中共有136个长度大于1000 bp的片段缺失, 总长为717253 bp. 这些缺失片段中共包含670个可读框(ORF). 通过对ORFs编码产物的功能预测和分析, 发现这些缺失的ORFs主要编码与细菌代谢相关的酶类、结构蛋白、基因转录调控因子以及与细菌遗传物质水平转移相关的元件. 这不仅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了两种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和表型的重要肠道细菌的分子差异, 而且为进一步探索其生理活动过程、致病机制以及肠道细菌间的进化等诸方面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张笑冰刘红杨帆杨剑薛颖董杰孙立连杨国威朱俊萍楚雍烈金奇
关键词:比较基因组学缺失基因细菌性痢疾
三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酶切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建立三种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酶切分析方法 ,了解这三种耐药突变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设计 3对HBVP基因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 ,应用NdeⅠ和NlaⅢ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 ,酶切产物用电泳加以分析。应用此方法检测 70例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 3种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NdeⅠ和NlaⅢ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可有效区分HBV野株和YMDD(酪氨酸 蛋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变异株 ,并确定是YI(异亮氨酸 )DD或YV(缬氨酸 )DD变异。用NlaⅢ内切酶对PCR扩增产物酶切可有效区分HBV野株和L5 2 6M(第 5 2 6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蛋氨酸 )变异株。利用此方法发现 11例患者在服用拉米夫定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 ,其中YIDD变异 6例 ,YVDD变异 5例 ,后者有 1例伴有L5 2 6M点突变。结论 本方法只需应用常规PCR和酶切技术 ,既可有效筛检出YMDD变异株标本 ,还可以确定属于YIDD还是YVDD变异 ,或是否伴有L5 2 6M点突变等 ,均可作为临床监测拉米夫定耐药性的参考。
孙剑侯金林肖蕾王战会章廉骆抗先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诱导小鼠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动态变化和动态分布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Ag)DNA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方法 :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 4 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 4 4 ) 1 0 0 μg免疫C5 7BL 6小鼠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检测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 :pHBc1 4 4免疫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逐渐增多 ,在初次免疫的第 1 4天出现第一个免疫应答高峰 ,此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进入免疫记忆期并在 1年内维持在稳定水平。加强免疫后在第 1 0天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达到高峰 ,约是初次免疫应答高峰的 2倍 ,此后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 ,但下降的速度比初次免疫应答减缓。结论 :pHBc1 4
张炜董生福孙淑惠汪垣李光地瞿涤
关键词:乙肝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
痢疾志贺氏菌亚群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与进化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利用大肠杆菌K12MG1655株全基因组ORFs和痢疾志贺氏菌A1型Sd51197株特异性ORFs探针制备的芯片,研究了痢疾志贺氏菌13个血清型代表株的基因组组成.结果显示,该血清群成员的基因组中包含有2654个保守的源于大肠杆菌ORFs;共同缺失了219个涉及前噬菌体基因、分子伴侣、特异性O抗原合成等大肠杆菌原有的基因;并通过水平转移获得了一些特异性基因,如Ⅱ型分泌系统相关组分、铁转运相关因子等.根据基因组组成所作的进化树,发现A1,A2,A8和A10这四型菌与其他痢疾志贺氏菌亲源关系较远.研究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痢疾志贺氏菌的生理过程、致病性和进化奠定了基础.
宾文杨娥彭俊平张笑冰王璟杨剑董杰楚雍烈张景海金奇
关键词:痢疾志贺氏菌比较基因组学进化分析亚群特异性基因进化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