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201108016)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斌朱泽章钱邦平邱勇俞扬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椎体与椎间盘楔形变的进展规律及其意义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幼猪脊柱侧凸模型中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随拴系固定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对7只后路不对称性拴系造模成功的侧凸幼猪在术后即刻、4周、8周分别进行全脊柱后前位X线片检查,应用Cobb法测量侧凸范围内每个椎体和椎间盘的楔变角,分析顶椎及其上、下各两个椎体和相应的4个椎间盘的楔变角在拴系时期内变化的规律,并计算不同时期内所有椎体楔变角之和与所有椎间盘楔变角之和分别占整个侧凸Cobb角的百分率。结果:顶椎区椎体楔变角随拴系固定时间发展逐渐增大,从拴系术后即刻时的1.1°,增大到术后8周时的43.3°,顶椎区椎体和椎间盘楔变角均呈现从顶椎向两侧端椎区逐渐减小趋势。在拴系术后即刻,侧凸几乎完全为椎间盘楔形变造成(96.8%),随时间发展,椎体楔变角占Cobb角的比值逐渐上升,至拴系固定8周时,Cobb角的构成变化为以椎体楔变角为主(71.5%)。结论:不对称性拴系的力学因素作用下椎体和椎间盘楔形变的构成比在不断演变,为建立稳定的侧凸动物模型,必须达到一定的拴系固定时间以期制造足够的椎体楔形变。
- 钱邦平郑欣邱勇孙旭朱泽章王斌俞扬吴涛
-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体椎间盘
- 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顶椎置钉与否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采用全椎弓根螺钉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69例Lenke 1型AIS患者,年龄12~20岁,平均15.0岁,主弯Cobb角50°~70°,平均53.7°。根据顶椎置钉与否分为:顶椎凸凹侧均未置入螺钉组(A组,35例)和至少一侧置入螺钉固定组(B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柔韧度、顶椎旋转度和固定节段数、置入物密度、术后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率等指标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分析。B组病例在CT图像上统计顶椎不良置钉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主弯Cobb角、柔韧度和顶椎旋转度等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矫形术后均未发生冠状面与矢状面的失代偿。随访24~30个月,平均27.7个月,两组患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断棒,植骨融合牢固,均未出现明显的矫正丢失。A、B两组置入物密度分别为63.4%、65.3%,平均固定节段数分别为11.3和11.6,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73.9%和72.6%。两组在置入物密度、内固定节段数和主弯Cobb角矫正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去旋转率A组为18.4%,显著低于B组的34.8%(P<0.05)。B组顶椎置入的41枚螺钉中,有5枚为不良置钉(12.2%)。结论:对于Cobb角在50°~70°非严重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置钉尽管并不能显著提高侧凸矫正率,但可以明显矫正顶椎旋转,因此,在注意置钉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量在顶椎置入椎弓根螺钉。
- 郑欣王渭君钱邦平江华王斌朱泽章俞扬邱勇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椎弓根螺钉
- 后路分段小切口进路建立幼猪脊柱侧凸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栓系建立幼猪的快速进展性脊柱侧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6只雌性约克夏幼猪(6周龄,6~8kg),采用分段小切口的方式,在T5、T6及L2、L3左侧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同侧竖脊肌旁切口暴露并绑扎第10-13肋骨,适当加压行钢缆栓系,使脊柱凸向右侧,建立脊柱侧凸模型,建模时间8周。术后每4周摄脊柱X线片和CT影像学检查。建模8周后,将后路内固定取出,不做任何治疗,继续观察4周记录侧凸变化。结果5只幼猪成功建立了脊柱侧凸模型,表现为进展性结构性脊柱侧凸,1只因感染导致内固定松动,栓系失败。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19.6°(14°~27°),经过8周栓系,进展为55.2°(38°~76°)。栓系去除后4周,侧凸仍然稳定在51.2°。所有侧凸均表现出显著的顶椎偏移中线以及顶椎旋转等特征,CT三维重建显示主弯曲内脊柱前后结构完整,没有任何融合迹象。结论本研究在幼猪中通过后路单侧栓系成功建立了快速进展的结构性脊柱侧凸模型,由于避免了脊柱侧凸主弯结构的损伤,适用于矫形技术的研究。
- 郑欣邱勇钱邦平孙旭王斌俞扬朱泽章吴涛
- 关键词:脊柱侧凸
- 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三柱截骨矫形术后冠状面失代偿的发生机制.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因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接受三柱截骨矫形术治疗的患者118例,男55例,女63例;年龄10~30岁,平均18岁.冠状面平衡类型:Ⅰ型(平衡状态),C7偏移小于2 cm;Ⅱ型(凸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凸侧偏移大于2 cm;Ⅲ型(凹侧失平衡),C7向主弯凹侧偏移大于2 cm.Ⅱ型和Ⅲ型为冠状面失平衡.结果 术后胸腰段侧凸和后凸均获得满意矫正.冠状面C7偏移从术前平均1.1 cm增加至术后1.5 cm.术前冠状面平衡Ⅰ型71例、Ⅱ型45例、Ⅲ型2例;术后Ⅰ型92例、Ⅱ型26例.26例(22%,26/118)有冠状面失代偿,且均为凸侧失平衡.术后Ⅱ型患者较Ⅰ型有较大的C7偏移(3.1 cm比0.2 cm)和C7偏移变化量(1.8 cm比-0.8 cm);术前Ⅱ型患者较Ⅰ型有更高的术后凸侧失平衡发生率(33%比15%).远端固定于L5及骶骨者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高于固定于L4及以上者(36%比14%).术后失代偿与术前C7偏移呈正相关(r=0.31,P=0.047).22例在术后1年内凸侧失代偿改善.结论 顶椎区三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矫正先天性胸腰段侧后凸畸形,但术后易发冠状面失代偿.术后冠状面失代偿可能与截骨矫形和术前凸侧失平衡有关.
- 孙旭钱邦平邱勇徐磊磊陈忠辉朱泽章王斌俞杨朱锋
- 关键词:脊柱后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