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05SG022-013-1)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邹静翟晶晶鲁莉英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色假丝酵母菌与龋病的关系
- 2008年
- 龋病是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口腔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果。目前,研究较多的致龋菌有变异链球菌、乳杆菌、黏性放线菌等。近年来有学者报道,白色假丝酵母菌可能与龋病有关,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鲁莉英邹静
- 关键词:白色假丝酵母菌龋病致龋性
- 双歧杆菌在儿童口腔的分布及与儿童龋病的关系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索一种可以较好地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以此为基础,检测儿童口腔不同部位双歧杆菌的分布状态,初步探讨口腔双歧杆菌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关系。方法选择70例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30例,重症婴幼儿龋(S-ECC)组40例。无龋组收集唾液及唇面、邻面、面沟裂的混合菌斑;S-ECC组收集唾液、光滑面菌斑、牙面白垩斑菌斑和深龋龋坏组织。在经过改良的TPY选择性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提取细菌总DNA,用双歧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S-ECC组双歧杆菌的检出率为47.5%,无龋组为0,2组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ECC组儿童口腔的不同部位,双歧杆菌检出率分别为唾液27.5%、光滑面菌斑27.5%、白垩斑菌斑20.0%、龋坏组织22.5%,不同检测部位间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齿双歧杆菌在S-ECC组儿童口腔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唾液10.0%、光滑面菌斑7.5%、白垩斑菌斑7.5%、龋坏组织10.0%,不同检测部位间检出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PY双歧杆菌选择性培养基是一种适合分离口腔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双歧杆菌可能与S-ECC的发生相关,但其检出情况与儿童牙面的部位关系不大。
- 翟晶晶邹静鲁莉英
- 关键词:双歧杆菌聚合酶链反应
- 双歧杆菌与龋病发生的关系被引量:1
- 2009年
- 翟晶晶邹静
- 关键词:菌斑龋损双歧杆菌属根面龋根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