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JCWW02YB)

作品数:7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范振强赵中宝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隐喻
  • 2篇语义
  • 2篇视域
  • 2篇理论视域
  • 1篇典范
  • 1篇心智哲学
  • 1篇隐义
  • 1篇隐喻认知
  • 1篇英语
  • 1篇语境
  • 1篇语境效果
  • 1篇语式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测试
  • 1篇语义演变
  • 1篇哲学
  • 1篇述语
  • 1篇思维
  • 1篇思维创新
  • 1篇转喻

机构

  • 7篇浙江工商大学

作者

  • 6篇范振强
  • 1篇赵中宝

传媒

  • 2篇外语教学
  • 1篇中国成人教育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浙江外国语学...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语义三域的机制思考:隐喻还是转喻?被引量:4
2014年
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语义演变通常被认为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这与语义演变的渐进性相矛盾,转喻也是三域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语义演变既依赖语用推理中隐含义对字面义的替代,也保持语义关系上的相似性。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语用推导是一种邻接关系的替代,整个过程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邻接替代来实现语义演变,是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范振强
关键词:隐喻转喻
语言测试开发与研究的典范——《实用语言测试》述评
2014年
《实用语言测试》是英国语言测试专家Glenn Fulcher教授的新作,由Hodder Education出版公司于2010年出版。该书以测试设计周期为主线,系统探讨了测试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环节,比如测试开发的理论框架、考试规范的设计、范型卷的开发与试测等。此外,该书设计了匠心独运的专项练习,从而从理论、实践层面上激发读者去阅读、思考与运用,这为语言测试研究者和大学教师设计考试、开展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思路。
付期棉赵中宝
关键词:课堂测试
“亏”:视角变换与反语引述引发的语义演变被引量:2
2014年
"亏"最初是一个动词,后逐渐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从表示"(使)受损"的"亏1"到表示"幸亏"的"亏2",是说话人的观察视角从受损事实转到受益条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还出现了"多亏""亏得"等用法类似的复合词。从"亏2"到表示讥讽的"亏3"是说话人从表述一个原因前提到引述一个正常期待前提的过程。"亏3"句用这一前提与实际结果不合正常期待进行对比,表达情况的不合常理,从而传达讥讽语气。这两个语义变化过程都伴随着意义的虚化和功能的泛化。对"亏"的语义考察也能为"亏"的词性界定提供参考。
范振强
关键词:反语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显义和隐义研究:问题与展望被引量:7
2015年
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研究中,关联理论的显义和隐义划分法独树一帜。近年来Carston等学者将更多的语用现象也划入显义的范畴,进一步拓宽了显义的范围,并且尝试以临时范畴为基础建立统一的解释框架。但是这一做法在理论解释力、显义和隐义甄别标准、跨学科整合、研究方法、隐义的可取消性以及语言习得观等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文章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将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范振强
关键词:显义隐义
同语式“N是N”的理解机制新探:动态范畴构建视角被引量:8
2015年
形如"N是N"的结构称为同语式,是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其解释理解机制问题上,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产生了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同语中名词的指称是否转移问题上。事实上,"N是N"同语式涵盖了同形异义和同形同义两大类别,认知派和语用派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不同的类别。动态范畴构建论可以消解上述分歧,为同语式提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其理论优势尤其体现在它可以深入解释目前研究较少的同形同义型同语。
范振强
英语写作创新的认知机制:隐喻视角被引量:1
2013年
写作是外语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写作创新能力更是写作研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利器,是指挥人类行为、思维和语言背后的无形之手。本文主要从隐喻认知创新入手,揭示写作过程中思维创新和语言创新的机理。
范振强
关键词:写作创新隐喻认知思维创新
关联理论视域下隐喻的感受意——兼论心智哲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被引量:8
2015年
关联理论重视隐喻理解的在线加工过程,但对语言的虚拟性重视不足,所以不能全面揭示隐喻的语境效果。根据心智哲学,隐喻使用的原因(即语境效果)之一是为了让受话者以一种事物来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感受质。虽然感受质具有"随附性",但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只有交际者意欲传递的感受质才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称为感受意。研究同时表明,心智哲学的感受质研究可以丰富关联理论对隐喻语境效果的成果,关联理论可以为心智哲学的感受质理论提供语言学归宿。
范振强
关键词:隐喻语境效果心智哲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