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77005)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栋闫杰卜芳杨飞飞王琼更多>>
-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SDBS胶束体系热力学性质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文章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研究对象,在(25±0.02)℃下,用Na+选择性电极法测量不同浓度的电动势(EMF),求出其临界胶束浓度(cmc)及反离子结合度,得出反离子与胶束结合的经验平衡常数Kass。在25~50℃范围内,每隔5℃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求出对应温度下的cmc及其相应的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吉布斯自由能均为负值,胶束化可以自发进行;焓变为正值,胶束化过程吸热,且属于熵驱动过程,有18.67%的T△micS0增加对胶束稳定性增加有贡献,以上特征参数的确定,可为研究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各种应用以及处理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 王琼王栋卜芳
- 关键词:SDBSEMF临界胶束浓度电导率
- 苯酚、苯胺对吸附胶束絮凝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吸附胶束絮凝(AMF)法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各种污染物,为了对其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加以控制,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铝盐为模型,通过Zeta电位、表面张力和平均粒度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吸附胶束絮凝法对苯酚、苯胺的分离去除及苯酚、苯胺对其吸附胶束絮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的存在没有对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絮凝产生明显的影响,由于Al3+的存在,推测苯酚以络合物的形式吸附在胶束的斯特恩层,并可通过铝盐对胶束的絮凝而与水相分离去除,其去除率在40%~50%左右。而极少量的极性有机物苯胺可使表面活性剂胶束的絮凝发生较大改变,推测苯胺的存在抑制了絮凝胶团的形成。当苯胺浓度低于100 mg/L时,苯胺的去除率可达90%左右。该研究为胶束絮凝分离溶解性有机物提供了实验参考。
- 段敏王栋闫杰杨飞飞
- 关键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铝盐苯酚苯胺
- 表面活性剂SDBS胶束溶液与铝盐凝聚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表面活性剂因大量被使用,成为环境水体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其具有包裹难溶性物质而形成胶体的特点,是难溶且具有环境风险的有机物在水体中存在和转移的载体.为了对其处理过程中的行为加以控制,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胶束溶液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其在不同铝盐剂量下的凝聚特征现象,针对不同pH条件下的特征比较,结合Zeta电位和表面张力分析了其作用过程及铝盐和SDBS的计量关系.结果表明,①pH在4左右时凝聚计量摩尔比CAl:CSDBS约为0.4,在pH为5~9范围内约为0.15.②pH在5~6范围内,体系Zeta平衡值接近零点,表面张力峰值较大.③Al与SDBS摩尔比增加接近3时,体系凝聚体逐渐减少.据此认为,在最佳的絮凝状态下,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凝聚药物之间存在化学计量关系.
- 毛薇王栋闫杰王琼王奕吕建晓
-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SDBS铝盐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热力学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深入了解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在复杂体系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型,通过电导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其在水相体系中的聚集行为。测定两种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胶束离解度β、胶束聚集数n和表面过剩吸附量Γs。由CMC与温度T的关系,应用准相分离模型计算了胶束化热力学参数ΔmicG0、ΔmicH0和ΔmicS0,结果表明ΔmicG0为负值,而且随温度变化很小,ΔmicH0的值相对于TΔmicS0来说小得多,表明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过程。
- 卜芳王栋闫杰杨飞飞
- 关键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热力学参数胶束聚集数
- 表面活性剂对填料曝气塔充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针对废水中表面活性剂对曝气充氧能力的影响,研究了4种生物填料在表面活性剂存在的三相流环境中的传氧效果.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显著降低了传氧系数K_(La(20)),且在7×10~5mol/L浓度附近K_(La(20))最低.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在3.5×10^(-5) 8.1×10^(-4)mol/L浓度区间却提高了曝气塔的传质系数K_(La(20)).对比分析了生物粒状填料存在对充氧性能的影响,发现填料对传氧系数K_(La(20))均有提高,海绵填料相比清水环境对体系K_(La(20))提高了约1倍.研究认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双电层结构以及液相表面张力对传质效果有影响,生物填料也是提高曝气过程传氧的方法之一.
- 张硕王栋姜春莉
- 关键词:曝气塔表面活性剂生物填料传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