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698043)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李会雄颜利波吴超陈听宽王建国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传热
  • 2篇传热恶化
  • 1篇移动网格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气-液两相流
  • 1篇气泡
  • 1篇热流密度
  • 1篇热强化
  • 1篇网格
  • 1篇微重力
  • 1篇两相流
  • 1篇临界热流
  • 1篇临界热流密度
  • 1篇螺纹管
  • 1篇内流动
  • 1篇内螺纹管
  • 1篇可视化
  • 1篇换热
  • 1篇换热特性
  • 1篇工程热物理

机构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李会雄
  • 2篇吴超
  • 2篇颜利波
  • 1篇张庆
  • 1篇张煜乾
  • 1篇卜琳
  • 1篇郭斌
  • 1篇于水清
  • 1篇王建国
  • 1篇陈听宽
  • 1篇吕晓

传媒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临界热流理论模型的分析与实验验证
2011年
为进一步优化换热面结构、提高换热器效率并防止传热恶化现象的发生,应用可视化方法以R113为工质,对水平矩形通道内临界热流密度的触发、扩散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在总结众多临界热流密度机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与相关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界面分离模型是众多模型理论中较为合理并与可视化实验结果最为相符的机理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壁面传热恶化区域的扩散主要受加热面液膜相互合并使其覆盖面积不断增大的影响,换热表面上的肋结构与缝结构都能有效限制传热恶化区域的扩散,提高换热器使用的安全性。
吴超李会雄颜利波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临界热流密度传热恶化
水平矩形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在常压条件下,对水平矩形通道内R113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通过对加热平板上流动沸腾换热所形成的气泡形态的观测,发现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流动沸腾的起沸点距离逐渐减小,并且减小的程度趋于平缓.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气泡数量逐渐增多,且脱离速度也加快,气泡逐渐融合,直径逐渐变大.将本文的实验结果与文献中的对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流动沸腾换热中影响总体传热效果的主导因素由核态沸腾换热向强制对流换热转变。
颜利波李会雄吴超张庆
关键词:可视化气泡
移动网格与Level Set耦合方法在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采用自适应移动网格与Level Set函数相耦合的方法来实现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计算。作为自适应网格方法的一种,移动网格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发展方程的计算问题而设计的方法。文中给出了移动网格的生成方程,并针对方程的非线性,给出了一种半隐式的离散方法用于进行求解。本文将移动网格方法与Level Set方法相耦合,将控制流体运动的Navier-Stokes方程以及追踪相界面的Level Set方程转换到曲线坐标下,应用一套曲线坐标方程组来同时描述气、液两相流的运动规律,成功实现了对气-液两相流问题的数值模拟。通过对顶盖驱动流的计算以及对液滴沉降现象的模拟计算,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本文对常重力与微重力下两气泡融合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对比,得到了重力对两气泡融合变形的影响规律。
吕晓李会雄卜琳
关键词:数值模拟微重力
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超临界压力水的传热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对垂直上升φ31.8×6mm六头内螺纹管内超临界压力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试验参数范围:压力p=22.5~29.0 MPa,管内质量流速G=650~1200 kg/(m^2·s),内壁热流密度q=200~660 kW/m^2.根据试验结果,细致地分析了质量流速和压力对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大比热容区传热强化和传热恶化的发生机理。通过与亚临界压力下传热特性的比较,表明超临界压力下的对流换热不同于亚临界压力下的单相对流换热;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存在三种模式:(1)正常传热;(2)传热恶化;(3)强化传热。同时发现,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恶化类似于亚临界压力下的膜态沸腾。
王建国李会雄郭斌于水清张煜乾陈听宽
关键词:内螺纹管超临界压力传热强化传热恶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