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2058)

作品数:3 被引量:20H指数:3
相关作者:陈荣升范广新吕光烈曾跃武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电气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3篇电化学
  • 2篇电化学性能
  • 2篇正交
  • 2篇LIMNO
  • 1篇电池
  • 1篇电化学过程
  • 1篇一步合成
  • 1篇正极
  • 1篇正极材料
  • 1篇锂离子
  • 1篇锂离子二次电...
  • 1篇微结构
  • 1篇相变
  • 1篇流变相法
  • 1篇化学过程
  • 1篇尖晶石
  • 1篇尖晶石型
  • 1篇尖晶石型结构
  • 1篇共沉淀
  • 1篇共沉淀法

机构

  • 4篇浙江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曾跃武
  • 3篇吕光烈
  • 3篇范广新
  • 3篇陈荣升

传媒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掺Cr层状LiMnO2的合成及电化学过程中的结构
在200℃水热条件下,采用Mn2O3、Cr2O3和LiOH·H2O合成了正交层状结构锰酸锂;以0.5 C与1 C 倍率放电时其比容量可达150 mA·h/g和135 mA·h/g,50次循环后的容量衰减量约5%。透射电镜...
曾跃武屠小燕吕光烈
关键词:电化学性能
文献传递
正交层状LiMnO2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相变和活化特性被引量:9
2008年
用高精度非原位XRD结合Rietveld结构精修对固相法制备的正交层状LiMnO2(简写为o-LiMnO2)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相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次循环就出现相变,循环5次后o-LiMnO2相变完全;产物中除了有类尖晶石型锰酸锂(Li0.86Mn0.14)(Mn0.92Li0.08)2O4(Fd3m)外,还证实了文献的理论计算和晶体学推测出的岩盐型锰酸锂(Li,Mn)O2(Fm3m)的存在;并定量计算了两物相的相含量。证实两物相均参与了电化学循环,其中类尖晶石型锰酸锂对电化学容量的变化起主要作用;岩盐型锰酸锂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逐渐向类尖晶石型锰酸锂转变,使电极的放电容量不断增加,这种转变停止时,放电容量达到最大,活化过程结束。
范广新曾跃武陈荣升吕光烈
关键词:相变
流变相法一步合成正交LiMnO_2的结构和性能被引量:8
2008年
以Mn2O3和LiOH·H2O为原料,用流变相法在150℃、无惰性气体保护条件下一步合成正交LiMnO2(简写为o-LiMnO2),并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电化学循环测试对反应10h和15h所得产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前者(110)晶面堆垛层错度高、颗粒小,首次循环即可得到最大的放电容量209.7mAh/g,但衰减较快;后者(110)晶面堆垛层错度低、颗粒大,经活化后在第5次循环可达到最大的放电容量195.3mAh/g,循环稳定性较好。非原位XRD证实,前者经首次循环后o-LiMnO2已完全转变为类尖晶石LiMn2O4和NaCl型结构Li0.5Mn0.5O;后者经5次循环后才能完成整个相变过程。
范广新曾跃武吕光烈陈荣升
关键词:锂离子二次电池流变相法正极材料
类球形正交LiMnO_2的制备、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被引量:5
2007年
以共沉淀法得到的类球形MnCO3为前驱物,制备了类球形正交LiMnO2(So-LiMnO2),采用XRD、SEM和N2吸附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与非球形正交LiMnO2(No-LiMnO2)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o-LiMnO2的堆垛层错度、结晶状况、颗粒形貌和大小与前驱物的微结构密切相关;在80次电化学循环测试过程中,So-LiMnO2经15次循环可达最大的放电容量152mAh·g-1,其容量衰减平均每次循环0.58mAh·g-1;而No-LiMnO2要经过38次循环才能达到最大放电容量128mAh·g-1,容量衰减平均每次循环高达1.24mAh·g-1。TEM和EDS分析证明:由一次粒子团聚的类球形So-LiMnO2能有效地抑制电解液对材料的腐蚀、减少Mn的溶解,从而提高了电化学循环能力。
范广新曾跃武陈荣升吕光烈
关键词:共沉淀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