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2TS13)

作品数:1 被引量:10H指数:1
相关作者:齐占会胡维安史荣君田梓杨黄洪辉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原甲藻
  • 1篇溶藻细菌
  • 1篇溶藻效应
  • 1篇锥状斯氏藻
  • 1篇甲藻
  • 1篇海洋原甲藻
  • 1篇N3
  • 1篇赤潮
  • 1篇赤潮藻

机构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1篇戴明
  • 1篇黄洪辉
  • 1篇田梓杨
  • 1篇史荣君
  • 1篇胡维安
  • 1篇齐占会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海洋细菌N3对几种赤潮藻的溶藻效应被引量:10
2013年
从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暴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海洋溶藻细菌(编号N3),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和常见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实验藻种,利用液体感染法研究了该株溶藻细菌的溶藻效应及溶藻方式.结果表明,菌株N3对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均无溶藻活性,而菌悬液的体积分数为2%和10%时分别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有较好的溶藻效果,但溶藻现象不同.菌株N3可使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变形,胞内物质分布不均匀并最终死亡;使海洋原甲藻的藻细胞膨胀变形,细胞膜内物质聚集于一端,最终藻细胞破裂死亡.菌株N3对锥状斯氏藻和海洋原甲藻的溶藻方式相同,均以直接溶藻为主.菌株N3的菌悬液以2%、1%和0.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锥状斯氏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处理组中藻细胞在120 h内全部死亡,而1%和0.1%处理组藻细胞的增长率略低于对照组.菌株N3的菌悬液以10%、5%和1%的体积分数接种到海洋原甲藻藻液中时,细菌的密度呈下降趋势,10%和5%处理组中藻细胞至120 h时死亡率分别为78%和70%,而1%处理组的藻细胞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电镜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
史荣君黄洪辉齐占会胡维安田梓杨戴明
关键词:溶藻细菌锥状斯氏藻海洋原甲藻溶藻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