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4124)

作品数:11 被引量:182H指数:8
相关作者:孙建孟闫国亮张晋言王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储层
  • 3篇岩石
  • 3篇测井
  • 2篇岩心
  • 2篇有限元
  • 2篇有限元方法
  • 2篇元方法
  • 2篇平井
  • 2篇煤层气
  • 2篇近井
  • 2篇含气
  • 2篇含气量
  • 2篇测井评价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储层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测井
  • 1篇地质
  • 1篇电成像

机构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大庆钻探工程...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4篇孙建孟
  • 2篇闫国亮
  • 1篇张晋言
  • 1篇王艳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测井技术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Applie...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致密油储层水平井压后产能预测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对于致密油储层水平井压后产能预测,大多基于达西渗流建立产能预测模型,得到相应的产能解析公式,但利用测井资料来预测该类储层压后产能的方法还不甚成熟。本文利用压裂段内各小层长度、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层厚建立近井产能指数,同时基于每米加砂量表征储层的改造程度,综合近井产能指数和每米加砂量得到综合产能指数,综合产能指数相较近井产能指数与示踪剂跟踪监测的各段产能吻合更好。同时对比稳态条件下解析公式计算的产能与综合产能指数计算产能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综合产能指数考虑了近井储层因素和储层改造程度,更接近实际产能,对测井工作者进行该类储层压后产能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坤孙建孟王艳
关键词:产能预测
水平井致密油储层近井和远井可压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测井资料讨论了近井脆性指数和近井可压性的求取方法。利用压裂施工曲线,反求岩石力学参数,得到远井脆性指数;从破裂耗能的角度评价地层压裂的难易程度,利用远井脆性指数和压裂射孔段单簇裂缝破裂耗能指数构建远井可压性指数。将2种方法应用于1口致密油水平井的可压性评价中,从近井和远井脆性指数、近井和远井可压性指数分别与造缝体积(V_(SR))的关系可知,脆性指数反映储层改造体积有限,可压性指数更能反映储层改造体积情况;相较近井可压性,远井可压性考虑了压裂段整个地层的情况,与储层改造体积关系更好。同时近井和远井可压性指数与储层产能关系较好,这对致密油水平井储层进行压前预测和压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刘坤孙建孟陈心宇
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被引量:67
2015年
从致密砂岩脆性指数和断裂韧性2个方面对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室内实验测定和利用测井数据计算致密气储层脆性指数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适用性较好的脆性指数预测模型;为克服单纯依赖脆性指数进行可压裂性评价时的不足,应用线弹性断裂理论构建脆性指数和断裂韧性相结合的可压裂性指数。指示了筛选优良可压裂层段的标准:较高的脆性指数和较强的水力压裂造缝能力。从而,具有较高可压裂性指数的地层被认为是可压裂层段,具有较低可压裂性指数的地层被认为是压裂遮挡层。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地层S井为例进行致密气储层可压裂性指数建模,形成基于可压裂性指数模型的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技术流程。
孙建孟韩志磊秦瑞宝张晋言
关键词:断裂韧性
基于新“七性”关系的煤层气、页岩气测井评价被引量:33
2013年
通过对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对称性思考,分析了煤层气与页岩气的沉积与成藏差异;总结出岩相与矿物组分特性、物性与孔隙结构特性、地化特性、含气与产气特性、地层压力与流体特性、射孔与压裂优化完井特性、测井属性等新"七性"关系测井评价方法。指出应从生、储、盖、运、圈、保的6大地质要素以及水平井地质导向、压裂检测、井筒质量检测、注入与产出监测等4大工程要素进行系统思考指导测井评价,提出以生气、排气、含气、产气的4要素测井评价目标,形成认识指导测井评价。煤层气以吸附气为主,负向构造是更有利的聚集场所。吸附气能否达到饱和、现场解吸气分析赋存机制,对认识煤层气和页岩气层以指导测井含气量评价至关重要。建议加速高精度和大尺度测井方法研究以及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加强测井属性分析研究。
孙建孟
关键词:测井评价煤层气页岩气含气量产气量
基于数字岩心研究流体性质对裂缝性低渗透储层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被引量:13
2014年
为研究裂缝及流体性质对低渗透储层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构建低渗透储层岩石的3维数字岩心,应用图像处理算法加入定向排列的平行便士状裂缝,形成横向各向同性数字岩心,采用扩展的有限元方法计算含有裂缝的数字岩心的弹性模量,分析裂缝及流体性质对其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裂缝纵横比和密度保持不变,随流体体积模量的增加,纵波各向异性参数呈线性趋势减小;裂缝密度和流体性质不变,随裂缝纵横比增加,储层岩石的弹性模量均呈线性增加;裂缝纵横比和流体性质不变,随裂缝密度增加,储层岩石的弹性模量也呈线性减小。
孙建孟闫国亮姜黎明崔利凯赵建鹏崔红珠
关键词:岩石性质数字岩心有限元方法
X区块低孔渗气藏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在岩心实验、物性实验、压汞实验、核磁共振实验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资料、试采资料,对X区块主要目的层H2~H6层位储层特征及分类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储层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岩石成分以石英含量居多;储层以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地层为主;孔隙结构中岩石孔隙喉道对储层渗流能力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动流体饱和度、可动流体孔隙度受储层物性的影响较大。根据储层特征,提出了孔渗关系图谱,用于描述地层流体分布特征与地层孔渗关系。应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利用Fisher线性判别方法建立了储层类型判别函数,应用效果与测井资料符合程度高。储层分类方法可为寻找研究区相对优质的储层位置提供依据,为其他区块勘探提供指导。
姜艳娇孙建孟高建申张国栋闫伟超张洪盼
关键词:储层特征K-MEANS聚类
煤层气储层径向非均质性评价及其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相比常规天然气储层,煤层气储层容易受多期构造发育的影响导致非均质性增强,影响煤层气的分布从而给产能预测带来困难。为此,首先通过与核磁T2谱对比验证电成像孔隙度谱用于微观孔隙研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比统计学法、Dykstra-Parsons经验公式法、洛伦兹曲线法的优缺点,优选洛伦兹曲线法提取电成像孔隙度变异系数表征研究地区的非均质性。研究区煤层按照非均质程度、内部结构特征的不同可划为层–块状、块状2种结构。按照结构类别分类评价煤层气储层含气量进而为产能预测提供基础。
张洪盼明玉坤孙建孟熊铸
关键词:电成像非均质性煤结构含气量
微观剩余油研究现状分析被引量:27
2016年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赋存量以及空间分布是油田评价储层不同开发阶段含油性、提高采收率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微观剩余油尺寸较小,影响因素复杂,需要借助特殊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从微观剩余油研究的手段入手,将微观剩余油研究分为物理实验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物理实验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光学技术、扫描电镜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网格化方法、无网格化方法、孔隙网络方法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对两类微观剩余油方法进行展望,指出微观剩余油研究对探勘和开发的重要性,认为CT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孔隙网络方法是未来微观剩余油研究的主要手段.
闫伟超孙建孟
关键词:微观剩余油CT技术
岩石颗粒胶结方式对储层岩石弹性及渗流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研究岩石颗粒胶结方式对储层岩石弹性和渗流性质的影响,采用过程模拟法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有限元方法和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研究了胶结物均匀生长、沿孔隙生长和沿喉道生长3种胶结方式对岩石弹性和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颗粒胶结方式会影响岩石刚性和孔隙连通性,引起岩石弹性模量和渗透率的变化.在相同孔隙度下,胶结物沿喉道生长形成的岩石抗压性最强,渗透率最小;沿孔隙生长形成的岩石抗压性最弱,渗透率最大.3种胶结方式下,岩石弹性模量随着胶结物含量增加而增大,变化率近似相等;岩石渗透率随着胶结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岩石渗透性对颗粒胶结方式的变化更敏感.
赵建鹏孙建孟姜黎明陈惠闫国亮
关键词:有限元方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石油地质岩心样品
Multi-scale and multi-component digital core construction and elastic property simulation被引量:2
2020年
The conventional digital core models are usually small in size and have difficulty in representing the complex structures of heterogeneous rocks;Therefore,the parameters of simulated rock physics are difficult to be referenced.In this study,we propose a feasible simulation method for obtaining multi-scale and multi-component digital cores based on three types of sandstone samples.In the proposed method,the plug and subplug samples are scanned via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t different resolutions.Furthermore,the images are precisely registered using the proposed hybrid image registration method.In case of high-resolution images,the traditional segmentation method is used to segment the cores into pores and minerals.Subsequently,we establish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ray values and the porosity/mineral content in case of the low-resolution images based on the registered domains and the relation curves were applied to the segmentation of the low-resolution images.The core images constitute the multi-scale and multi-component digital core models after segmentation.Further,the 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samples were simulated at both fine and coarse scales based on the multi-scale and multi-component digital core models,and four component models were conside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ulti-scale and multi-component digital core models can overcome the representative limits of the conventional digital core models and accurately characterize pores and minerals at different scales.The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elastic modulus are more representative at large scales,and considerably reliabl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by appropriately considering the minerals.
Cui Li-KaiSun Jian-MengYan Wei-ChaoDong Huai-Min
关键词:MULTI-SCALEMULTI-COMPONEN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