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409901)

作品数:18 被引量:98H指数:5
相关作者:傅旭东陈建国王光谦田坤田鹏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理学自然科学总论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水利工程
  • 3篇理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浅水方程
  • 3篇降雨
  • 2篇水库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溶质
  • 2篇土壤溶质迁移
  • 2篇小浪底水库
  • 2篇流域
  • 2篇径流
  • 2篇溃坝
  • 2篇河道
  • 2篇洪水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地质灾害分布
  • 1篇多波
  • 1篇汛期
  • 1篇有限体积
  • 1篇有限体积法
  • 1篇淤积

机构

  • 14篇清华大学
  • 4篇中国水利水电...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美国农业部

作者

  • 8篇傅旭东
  • 4篇陈建国
  • 3篇钟德钰
  • 3篇李铁键
  • 3篇王光谦
  • 3篇吴保生
  • 3篇田鹏
  • 3篇田坤
  • 2篇马宏博
  • 2篇许仁义
  • 2篇王党伟
  • 2篇陈强
  • 2篇周文浩
  • 2篇郭大卫
  • 2篇史海匀
  • 1篇吉祖稳
  • 1篇李靖
  • 1篇郭碧云
  • 1篇李家叶
  • 1篇李文文

传媒

  • 6篇水利学报
  • 3篇应用基础与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计算物理
  • 1篇人民黄河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4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赣江上游流域未来气温与降水的降尺度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大气环流模型预测气候变化情景,须经降尺度处理后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水资源水环境等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本文为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的赣江上游流域未来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情景,先利用SDSM建立大尺度气候要素和地面气温变量间的统计转换关系,确定模型应用的预报因子变量,然后用独立的观测资料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最后把建立好的统计关系应用于英国Hadley中心海气耦合模式(HadCM3,SERSA2,B2)的输出,分别生成了赣江上游流域7个气象站点未来3个时段2020s,2050s和2080s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情景.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流域未来3个时段的未来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有明显的增加趋势,降水有微弱的增加趋势.研究结果为该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及防洪减灾提供了决策支持.
田鹏田坤李靖
关键词:降雨量
推移质运动的随机理论与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陡坡急流条件下的推移质运动常伴有较大幅度的随机变化,这种随机涨落现象在各个时间尺度下普遍存在。由于这种涨落现象的存在,随机理论模型往往更适用于描述这一类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移质运动的随机属性,作者利用包含群体输移机制的Markov随机模型,通过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输沙停时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PDF),这些研究揭示出推移质运动中的尺度分离现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给出输沙停时PDF理论解的另外一种推导方式推导。与较早的研究相比,该推导更为简洁、直接。该理论解已通过数值和室内实验数据得到了验证。
马宏博METTRA FrancoisHEYMAN JorisANCEY Chnstophe傅旭东
关键词:推移质运动概率密度函数MARKOV过程
卵石床面的结构特征
2012年
通过对卵石床面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分析了在室内水槽实验和野外河床的卵石排列的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分别是倾斜指数以及方位角和倾斜角分析方法。倾斜指数是个非常敏感和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能有效判断床面卵石的排列特征。但是这个方法的限制在于需要高精度的数据源。倾斜指数与有效粒径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个关系能够用来推断历史粗化床面剪切力。方位角和倾斜角分析方法是基于单个网格的统计特征来描述床面结构。然而,这个方法的缺点就在于是基于网格的方位特征而不是基于卵石颗粒。本文运用了一个改进的方位角和倾斜角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自动颗粒提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卵石颗粒的统计特征。改进的方位角和倾斜角分析方法在新采集的长江上游卵石河床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优势。
秦杰钟德钰
关键词:卵石
山区河道水流阻力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山区河道水流阻力研究对于认识山区河道中水流特性、山洪行进过程以及山区河道输沙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4个方面总结前人关于山区河道水流阻力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1)泥沙阻力;(2)河道底坡与水流阻力的关系;(3)典型形体阻力;(4)阻力划分。其中泥沙阻力是肤面阻力的主要来源,这是以往研究中涉及较多的内容;河道底坡属于关注较多的形体阻力;其它形体阻力包括床面沙石突起、漂浮的树木、阶梯—深潭构造等均是山区河道所特有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阻力划分思想为从整体上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阻力计算式提供了有效途径,但由于山区河道的阻力形成机制和物理来源尚未完全理清,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今后还需在深入了解山区河道水流阻力机理的基础上,采用阻力划分方法对阻力系数量化做进一步的研究。
王党伟陈建国傅旭东
关键词:山区河道水流阻力
随机选取法和多波近似在一维浅水方程大时间步长格式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黎曼精确解和行波法相结合,在一维浅水方程中实现大时间步长(Large Time Step,LTS)格式,并采用多波近似解决稀疏波断裂的问题,采用随机选取法(Random Choice Method,RCM)解决非线性方程使用LTS格式出现的震荡问题.一系列数值试验发现,通过多波近似和随机选取法对大时间步长格式的改进,提高了计算效率,减小了震荡,取得了很好的计算效果.
许仁义钟德钰吴保生
关键词:浅水方程
降雨-径流条件下土壤溶质迁移过程模拟被引量:11
2011年
通过雨滴的打击加速土壤表面溶质迁移至地表径流过程。通过设计3种水文条件即控制排水状态(-5cm)、土壤水分饱和状态和土壤渗流状态(5cm),采用人工模拟3种降雨强度(30、60和90mm/h),及同时外加模拟相对于降雨量的0、2、4和10倍径流量,研究土壤溶质迁移到地表径流过程中扩散过程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或地表径流总量、或地表水位线的增加,均加速土壤溶质的扩散过程。渗流作用下,对流-扩散作用存在着一种交互作用,能加速分子扩散过程。土壤溶质迁移过程同降雨强度、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位高低有着重要关系。
田坤Huang Chihua王光谦田鹏傅旭东郭海丹
关键词:降雨径流扩散土壤溶质迁移
渭河下游平滩流量影响因子相关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下游河道主槽的严重萎缩和平滩流量的大幅度减小,严重威胁下游的防洪排涝.由于渭河下游非汛期来水来沙较少,因而对于平滩流量的计算,人们都忽略了非汛期水沙条件变化、潼关高程对汛后平滩流量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汛期来水来沙量的减少,非汛期来水来沙条件对平滩流量的影响逐渐增大.本文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分别建立渭河下游华县站汛期和非汛期来水来沙条件等影响因子与平滩流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当平滩流量计算中加入非汛期来水来沙、潼关高程等影响因子后,计算精度有大幅提高,且平均相对误差有所减小,平滩流量的计算更加准确.
李文文吴保生
关键词:渭河下游平滩流量非汛期潼关高程BP神经网络
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水沙调控运用的思考被引量:4
2012年
阐述了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贡献和当前下游河道出现的新情况。根据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提出在"拦沙后期"水库下泄泥沙的级配控制、扩大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水库高含沙调控等水库水沙调控可能遇到的挑战。建议在"调沙减淤"的理念下,制定新的水库水沙调控模式和运行方式,建立包括水库以及下游河道在内的一整套水沙调控决策系统,以尽可能地延长水库寿命和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
陈建国周文浩陈强
关键词:小浪底水库
龙溪河流域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及河床演变关系被引量:5
2013年
以龙溪河流域为研究区,分别选用"5·12"地震前后QuickBird全色遥感影像及DEM数据,辅以差分GPS和激光测距仪等现场实测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及河床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次生地质灾害面积为11.11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29%,主要分布在坡度20°—50°之间,占灾害总面积的86.59%;阳坡比阴坡发生地质灾害的比率大,东南坡向地质灾害发生面积比率最大,达到灾害总面积的23.97%;1100—2300m高程范围内地质灾害比较集中,占灾害总面积的80.23%,是研究区灾害分布的主要高程范围;地质灾害沿河流分布规律明显,距主河道越近灾害点分布越密集.泥石流引发龙溪河河床形态变化,上游、下游河床剖面和比降变化较大.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地形因素关系密切.该文的研究可为震后防灾减灾和预警提供依据.
郭碧云傅旭东张正峰
关键词:次生地质灾害河床演变
几种溃坝模型在溃决洪水模拟中的适用性比较被引量:6
2012年
使用一维溃坝模型对唐家山堰塞湖溃决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推移质公式和边岸侵蚀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溃决洪水流量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和床面冲刷过程的对比表明,Meyer-Peter&Muller公式在描述漫顶溃坝初始阶段时存在计算冲刷偏小的现象,其可能原因是输沙率与Shields数的高阶(1.5次)非线性关系。本文的比较结果,有助于提高溃坝条件下推移质公式和边岸模型适用性的认识。
安晨歌傅旭东马宏博
关键词:唐家山堰塞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