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ZX004)
- 作品数:10 被引量:85H指数:5
- 相关作者:徐长福张荣张以明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创造与伸展: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两个向度被引量:22
- 2005年
-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问”受到后世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往往只重视其中“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而忽视上帝的创造这一向度,忽视了永恒之雏。事实上,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者规定后者,阐明时间的起源;后者反映前者,说明时间的存在和本质。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也就是说,心灵的伸展有一个界限,是不可超越的。当文德尔班强调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时,他确认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心灵向度;当吉尔松称之为“皈依的形而上学”时,则是强调“心灵伸展的界限”,即永恒上帝的创造。
- 张荣
- 关键词:奥古斯丁永恒
- 论劳动的全球化——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被引量:3
- 2007年
-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但这个全球化是一个失衡的全球化。这种失衡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和劳动的全球化的失衡。这种失衡尚未被人们充分注意到,其所以如此,既在于人们忘记了马克思的理论,又在于人们没有真正重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一种既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国的论辩,或许有助于揭示这种失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劳动大国。它已经给资本的全球化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同时也会内在地要求劳动全球化的空间。
- 徐长福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异质性的得而复失——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读解被引量:12
- 2008年
- 在《巴曼尼德斯篇》中,柏拉图发现,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同时既类似又不类似,既是一又是多,既是静的又是动的。也就是说,具体事物可以同时分有多个相,包括相反之相。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典型的异质性现象。异质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范型或一套同质的范型系统足以提供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完备规定,而要完备规定具体事物,范型或范型系统就一定是复数,它们之间不可能最终化约为一。但柏拉图选择了另一条解决之道:放弃相之为同类事物范型的绝对性,转而通过相与相之间的指谓关系将诸相联结成"相的集体",借以说明何以一个具体事物可以分有多个相。这样一来,相与相之间的异质性就被这套同质性的思维程序给消解掉了。
- 徐长福
- 关键词:柏拉图同质性
- 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被引量:2
- 2008年
- 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同类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的相则是心灵之知的最高对象。殊不知,诸相的发现不仅没有如期达致意识领域的统一,反而造成了其间的新纷扰,即抽象符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符号的异质性由此初现端倪。柏拉图相论所包含的异质性问题暗示着符号意识的限度。
- 徐长福
- 关键词:柏拉图相论
- 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范式的危机与出路被引量:13
- 2008年
-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 徐长福
- 关键词:哲学范式
- 论自然直观的异质性与哲学中立化——异质性理论的预备性探讨被引量:4
- 2007年
- 针对先前哲学在直观问题上的种种弊端,本文将人的意识世界另行划分为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自然直观是通过感官对对象的直接"意识到",与符号无涉。这是一种自然的意识形式,其机能是自然赋予的,它保证了人同周遭世界即时感应的互动性协调。符号指谓是通过人所发明的符号之间的连接去指谓对象所实现的间接"意识到",它是人工的意识形式,是人创造属人生活之所需。符号指谓包括概念思维,哲学是概念思维的最抽象形式。通过异质性理论的哲学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直观包含了大量异质性。异质性就是种类间的不可通约性。自然直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将哲学所分析到的异质性因素整合得天衣无缝。相比之下,包括哲学在内的概念解释则必须接受逻辑约束,只能操作同质性。因此,自然直观既无须哲学为自己奠基,也不可能充当任何特定哲学理论的基础;哲学的本分在于解决符号世界,特别是概念领域的问题。
- 徐长福
- 思辨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韦伯和余英时经济伦理研究的不同理论路径被引量:5
- 2006年
- 思辨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理论路径,思辨的路径以一些抽象的本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将社会行动的逻辑还原为抽象本质之间的关联;实践的路径则是从实践的具体情境出发考察社会行动,将社会行动看做由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复杂互动过程;对比韦伯和余英时关于经济伦理的研究可以发现,实践的逻辑是更为恰当的研究方式。
- 张以明
- 关键词:经济伦理资本主义商人精神
- 拯救现象与拯救实践——异质性问题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被引量:4
- 2008年
- 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间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较早遭遇到了这一现象,但却以同质性思路去化解,即通过普遍性概念之间的辩证关联而将各种差异和矛盾加以消除。这种哲学通过拯救现象来拯救实践,前者实现了哲学理论内部的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的统一;后者企图把哲学理想在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由此就留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 徐长福
-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被引量:18
- 2006年
-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有几大理论特质,包括:对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划界解决,规定政治生活和实践之学的价值限度,用善的分类破解善的理念,主张行动主义的德性观,探索实践逻各斯、倡导实践智慧。这些理论特质跟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密切相关。
- 徐长福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德性
- 是与善的分类及其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开出“元实践学”的尝试被引量:8
- 2006年
- 柏拉图把理念的“善”看作万有的太阳,这个“善”同时又是最真的“是”,二者是一个整体。他主张人要从认识万有上升到认识“善”,再把对这个“善”的认识带回到改变万有的实践之中。亚里士多德把“是”分为十个范畴,并否认“是”本身是一个超越它们之上的种,同时认为“善”跟“是”一样具有多种意义,实践中的“善”都是具体的,“善”的理念对实践没有意义,从而把对“是”的研究和对“善”的研究分离开来,把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分离开来。为解决理论领域的普遍性和根本性问题,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形上学”,但实践领域的“形上学”却付之阙如。事物的存在是浑然一体的,在理论上被分成范畴的认识在实践中如何合成整体,这就是“元实践学”或“实践的形上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 徐长福
-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