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251)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易著文莫双红何小解吴小川何庆南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肾小管
  • 5篇小管
  • 5篇干细胞
  • 4篇肾小管坏死
  • 4篇坏死
  • 4篇急性肾小管
  • 4篇急性肾小管坏...
  • 2篇单侧
  • 2篇单侧输尿管
  • 2篇单侧输尿管梗...
  • 2篇蛋白
  • 2篇肾病
  • 2篇输尿管
  • 2篇输尿管梗阻
  • 2篇尿管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细胞因子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集落刺...

机构

  • 12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2篇易著文
  • 10篇莫双红
  • 9篇何小解
  • 8篇何庆南
  • 8篇吴小川
  • 7篇刘喜红
  • 7篇党西强
  • 6篇黄丹琳
  • 3篇曹艳
  • 3篇陈丹
  • 2篇张建江
  • 2篇毕凌云
  • 1篇卢丹
  • 1篇周琦
  • 1篇魏薇
  • 1篇傅伟安
  • 1篇曾智凤
  • 1篇彭海宁
  • 1篇徐志泉
  • 1篇郑萍

传媒

  • 4篇中华肾脏病杂...
  • 2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手术且术后出现宫腔粘连的患者80例,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40例。小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3 mg,大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9 mg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月经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率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 mg戊酸雌二醇应用于宫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
马晓旻郑萍卢丹魏薇周琦
关键词:戊酸雌二醇宫腔粘连宫腔镜手术
干细胞因子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骨髓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干细胞因子(SC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骨髓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SCF组、G-CSF组、SCF联合G-CSF组(SCF-G组)、假手术组、UUO组、SCF联合G-CSF用于UUO组(UUO+SCF-G组)。实验第5天采集血标本后:①流式细胞仪检测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CD34+/CD133+细胞;②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水平。结果①对照组大鼠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为(0.13±0.01)%,假手术组CD34+细胞为(0.24±0.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CD34+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0.05),以UUO+SCF-G组(3.04±0.42)%及SCF-G组(2.10±0.28)%增高最为明显;②对照组大鼠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CD133+细胞为(0.02±0.01)%,假手术组CD34+/CD133+细胞(0.05±0.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CD34+/CD133+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0.05),以UUO+SCF-G组(0.73±0.17)%增高最为明显;③7组血清尿素氮,肌酐、谷丙转氨酶水平无明显增高,UUO组谷草转氨酶水平较其他6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CF和G-CSF对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效果并非完全呈平行关系,联合使用可提高内皮祖细胞和干细胞的动员率,短期内未见肝、肾毒副作用。
张建江易著文党西强何小解吴小川
关键词:单侧输尿管梗阻骨髓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干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肾包膜下移植对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将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移植到大鼠右肾包膜下,探讨移植细胞对宿主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保护作用。方法体质量相近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n=24)、ATN(n=35)、ATN加假手术(n=37)、ATN加培养基(n=36)、ATN加细胞移植(n=29)共5组。首剂庆大霉素注射后第5、8、11、14天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留取血和肾组织标本。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示踪法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cr和尿NAG酶水平。HE染色法进行。肾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皮质Ki-67和Bcl-2阳性表达细胞,分别计算增殖指数和Be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TUNEL法检测肾皮质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被扩增,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符合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特点。与ATN组、ATN加假手术、ATN加培养基组大鼠比较,ATN加细胞移植组大鼠Scr和尿NAG酶较低[第14天Ser:(101.38±20.46)μmol/L比(248.78±23.15)、(252.98±33.521、(229.08±18.18)μmol/L;NAG酶:(14.83±7.74)U/L比(33.33±14.88)、(29.62±10.54)、(30.22±10.94)U/L,均P〈0.051;右肾皮质病理积分降低(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增加(P〈0.05),凋亡减少(P〈0.05);Bel-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肾包膜下移植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能够修复损伤的肾脏,改善肾功能。
陈丹易著文刘喜红何庆南黄丹琳吴小川莫双红
关键词:急性细胞增殖间质干细胞移植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定量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mRNA及其蛋白的定量表达,探讨TGF-β1、PAI-1在TIF中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R)组和单侧输尿管梗阻手术(UUO)组。输尿管结扎后剪断制备UUO模型。分别于手术后第7、14、21天,每组各处死10只大鼠,留取手术侧肾脏标本,采用病理、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动态观察二组大鼠第7、14、21天梗阻侧肾脏组织学变化和TGF-β1、PAI-1在梗阻侧肾脏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E、Masson染色结果:SOR组术后第7、14、21天肾脏未见纤维化改变。UUO组术后第7天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肾间质炎性反应细胞浸润,术后第14天肾脏纤维化程度加重,术后第21天呈重度纤维化。2.术后第7天开始UUO组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SOR组(P<0.05,0.01);术后第14天开始UUO组PAI-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SOR组(P<0.05,0.01)。3.相关性分析:肾小管间质损害与TGF-β1、PAI-1蛋白表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975P<0.01;r=0.801P<0.05);肾脏TGF-β1表达量与PAI-1呈显著正相关(r=0.937P<0.01)。结论TGF-β1、PAI-1是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促进因素之一。TGF-β1诱导PAI-1过度表达,PAI-1是TGF-β1的下游靶基因之一,PAI-1也可影响TGF-β1的表达,二者共同促进肾脏纤维化形成。
毕凌云易著文
关键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纤溶酶原灭活剂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儿童交感活性与24h动态血压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动态血压(ABP)的异常变化和交感神经系统(SNS)活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PNS儿童测ABP和随机血压(CBP),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NA)、肾上腺素(A)和多巴胺(DA)水平,并与AB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14例PNS儿童动态血压升高101例(88.6%),轻重度隐匿性高血压45例(39.5%),非杓型血压80例(70.2%)。收缩压(SBP)指数与负荷大于舒张压(DBP)。24 h尿NA,A和DA水平高于正常健康对照儿童。SNS水平与血压指数、血压负荷呈明显正相关,与夜间下降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PNS儿童高血压发病率高,非杓型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比例高;可以建立重度隐匿性高血压分类法;PNS儿童交感活性明显升高,可能是促使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升高和夜间下降率减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徐志泉易著文党西强吴小川曹艳黄丹琳莫双红何小解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交感神经系统儿童
后肾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慢性阿霉素肾病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MMC)尾静脉移植对慢性阿霉素(ADR)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90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阿霉素肾病组(n=40,间隔3周2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0.25mg/100g)、MMC移植组(n=40,于第2次阿霉素注射后8周,尾静脉注射5×10^6—7×10^6MMC)、对照组(n=10)。于细胞移植后第8周杀鼠,留取肾组织行病理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Western印迹及RT-PCR分别对MMP-2、MMP-9的蛋白及基因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MMC移植组和阿霉素肾病组肾小管损伤指数及肾小球硬化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阿霉素。肾病组比较,细胞移植组肾组织Ⅳ型胶原沉积减少,MMP-2蛋白及基因表达下调,MMP-9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MC移植对阿霉素大鼠肾组织纤维化有潜在的治疗作用,MMP降解途径的激活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焦玉清易著文何小解刘喜红何庆南黄丹琳党西强吴小川曹艳莫双红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类阿霉素
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体外标记的方法被引量:4
2009年
背景:干细胞移植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异性标记干细胞并体内示踪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目前尚无一种公认的适用于所有细胞的标记方法。目的:观察DAPI及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在阿霉素肾病大鼠体内的定位及分化,探讨便捷的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的体外标记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于2007-04/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体质量180~220g,用于制备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方法:分别将DAPI、DAPI体外标记后肾间充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体外标记后肾间充质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阿霉素肾病大鼠体内;于细胞移植后1,3,5周行肾组织冰冻切片,观察DAPI及绿色荧光蛋白荧光分布,并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肾组织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主要观察指标:比较DAPI及绿色荧光蛋白两种不同方法标记后肾间充质细胞在阿霉素慢性肾病大鼠肾内的定植情况,以及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不同时间点移植在肾内的定植改变。结果:①DAPI标记细胞及单纯DAPI尾静脉注射后1周,均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观察到DAPI阳性细胞,至移植后5周仍可观察到,但随时间延长荧光有减弱趋势。②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细胞移植后1周,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至移植后5周仍可观察到,荧光无明显减弱。③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显示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表达于近端肾小管中,肾小球系膜区亦可观察到少量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胞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半定量评分显示,标记细胞的早期应用阳性率大于晚期应用者,且随观察时间延长,阳性率有升高趋势。结论:后肾间充质细胞的脂质体感染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是一便捷、有效的体外标记、示踪方法,适于移植细胞的短期内示踪、观察。
焦玉清易著文何小解刘喜红何庆南黄丹琳莫双红傅伟安
关键词:后肾间充质细胞绿色荧光蛋白DAPI
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移植对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的修复作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将体外培养的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给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模型大鼠,观察是否改善对肾功能起修复作用。方法:(1)体外培养、扩增及生物学鉴定大鼠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株(RIMM-18);(2)通过皮下注射总量为900mg/kg庆大霉素,建立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大鼠模型;(3)除空白组外,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移植组:造模后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培养的RIMM-18细胞1~6×107/ml;②培基组:造模后通过尾静脉注射等量的无血清培养基;③急性肾小管坏死组(ATN组):皮下注射总量为900mg/kg的庆大霉素×3d。(4)留取标本:分别于成模后1d、4d、1周、2周及4周杀鼠,留取尿和血标本;(5)生化指标检测:BUN、Scr、尿蛋白、尿肌酐、β2-MG、NAG和RBP等。结果:(1)RIMM-18细胞体外生长良好,保持间充质细胞特性。(2)皮下注射总量900mg/kg的庆大霉素3d成模。(3)移植组大鼠毛发有光泽、脱毛少,体重及尿量的恢复较快,死亡率下降。(4)各组大鼠生化指标比较:移植组尿蛋白于4d时达峰值,2周时下降接近正常;而培基组和ATN组于1周达峰值,持续至4周降至正常。移植组、培基组和ATN组于1周、2周时其值分别为(1.37±0.10)mg/L、(1.97±0.21)mg/L、(2.05±0.19)mg/L,(0.56±0.07)mg/L、(1.59±0.07)mg/L、(1.66±0.11)mg/L,移植组与培基组及AT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UN、Scr、NAG、RBP及β2-MG变化规律类似。(5)肾脏病理:移植组4d时肾小管病变最显著,培基组和ATN组则于1周时肾小管病变最明显,恢复较移植组慢。肾小管Paller氏评分显示于1周、2周、4周时移植组与培基组及ATN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胚胎后肾间充质细胞通过尾静脉移植能改善ATN的肾功能。
刘喜红易著文陈丹何庆南黄丹琳何小解莫双红
关键词:急性肾小管坏死干细胞移植
uPA基因重组GFP-腺相关病毒载体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
2007年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用RT-PCR法从幼鼠肾脏获得uPA cDNA,再克隆到质粒pAAV-IRES-hrGFP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AAV-hrGFP-uPA,通过酶切和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的正确性.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以重组质粒pAAV-hrGFP-uPA和pAAV-RC、pHelper共转染AAV-293细胞,产生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用斑点杂交法测定重组病毒颗粒的滴度,再将此病毒颗粒体外转染到培养的肾小管细胞中,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染的uPA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成功地构建uPA基因GFP-腺相关病毒重组质粒,病毒滴度达每mL 4×1013病毒颗粒,60%~70%肾小管细胞感染了病毒颗粒,感染的肾小管细胞能稳定、高效表达外源uPA蛋白,为今后建立AAV-uPA基因治疗肾纤维化的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毕凌云易著文彭海宁刘明俊刘喜红何庆南党西强吴小川莫双红
关键词:UPAGFP腺相关病毒载体
干细胞因子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促进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损伤的修复
2009年
目的研究干细胞因子(SC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骨髓干细胞对肾间质中微血管、纤维化程度和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微血管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128只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F联合G—CSF动员组(SCF—G组)、UUO组、UUO+SCF—G组。于实验第5、14、21、28天每组各随机抽取8只处死,检测Scr、肾间质CD34阳性表达细胞数目和Ⅷ因子阳性表达细胞数目、肾间质纤维化和间质病理损害积分、肾皮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mRNA的表达。结果(1)UUO组2周时可见到肾间质纤维化伴肾小管周微血管的丢失。(2)UUO+SCF—G组肾间质干细胞归巢数目明显高于UUO组和Sham组(P〈0.05)。(3)UUO+SCF—G组。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减少出现的时间晚于UUO组(P〈0.05)。(4)第14、21、28天UUO+SCF—G组间质化纤维程度和肾小管损伤程度均轻于UUO组(P〈0.05)。(5)UUO+SCF—G组术后VEGFmRNA表达下调出现的时间晚于UUO组,且表达均高于同期UUO组(P〈0.05)。(6)UUO+SCF—G组术后TSP—1mRNA表达增高出现的时间晚于UUO组,且表达均低于同期UUO组(P〈0.05)。(7)在UUO组和UUO+SCF—G组中,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与Scr、间质纤维化积分和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均呈负相关;肾皮质VEGFmRNA表达与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呈正相关;肾皮质TSP-1mRNA表达与肾小管周微血管指数呈负相关。结论(1)UUO大鼠存在肾小管周微血管丢失,并与肾间质纤维化及间质病理损伤相关。(2)联合应用SCF和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归巢至受损的肾脏,有助于减少肾小管周微血管丢失,并进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和间质损害,保护肾功能。(3)联合应用SCF和G—CSF可以上调肾皮质VEGFmRNA水平和下调TSP-1mRNA
张建江易著文何小解何庆南党西强黄丹琳曹艳吴小川莫双红
关键词:输尿管梗阻骨髓祖代细胞干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