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30B05-4)

作品数:2 被引量:97H指数:2
相关作者:白爱娟刘晓东李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四川盆地
  • 1篇盆地
  • 1篇强对流
  • 1篇强对流天气
  • 1篇卫星资料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降水
  • 1篇降水
  • 1篇降水日变化
  • 1篇TRMM卫星
  • 1篇TRMM卫星...

机构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白爱娟
  • 1篇刘晓东
  • 1篇李典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对比分析被引量:55
2011年
采用2006-2008年自动气象站和2002-2008年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多卫星降水分析(Mun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TMPA)的夏季(6~8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以及高原中部与四川盆地两个特殊地形区降水日变化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高原中部与其以东的四川盆地在降水日变化上有明显不同,即两者的降水日变化具有不同的峰值时间,表现出从高原中部向外传播的特征,最显著的信号出现在高原东缘。同时涡度和垂直速度等物理量也发生变化,因此降水量日变化是各种物理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原地形对周边地区降水日变化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类似于热带地区海陆边界的影响,表现为高原中部的对流系统多在傍晚前后增强,随后向东传播,在后半夜到达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形成四川盆地显著的"夜雨",并可能影响到四川盆地以东长江流域的降水活动,这种作用类似于热带地区海陆边界附近的对流传播过程。
白爱娟刘晓东刘长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42
2012年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发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综合分析了高原地区对流云特殊的水平、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强对流降水系统由几个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以深厚弱对流降水为主,微波亮温的低值区也呈孤立、零散的块状分布,并且整个对流系统的云顶高度一致偏高,深厚强对流降水的雨谱主要集中在1~20mm.h-1的范围内,90%以上的深厚弱对流降水样本数和降水量都集中在0~5mm.h-1范围内,在垂直方向上呈被"挤压"状态。除云冰粒子集中在6~18km高度外,可降冰、可降水和云水粒子都集中在低层8km以下,冰雹天气表现为可降冰粒子在低层含量偏高。(2)高原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特征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表现为雨强较小,比平原地区明显偏弱,且对流云降雨样本在不同降雨率范围内分布不均匀,降水云团雨顶高度也远低于平原地区的对流云,地表降水率大值区与微波辐射亮温低值区呈不完全对称分布,潜热释放呈单峰型。(3)高原地区强对流系统发生时,垂直上升运动在400hPa达到最大,水汽主要集中在400hPa高度以下的范围内。
李典白爱娟黄盛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TRMM卫星强对流天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