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1018S)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孙杰林枫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移民
  • 1篇移民社会
  • 1篇民社
  • 1篇救济
  • 1篇救济对象
  • 1篇捐助
  • 1篇边疆
  • 1篇边疆社会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孙杰
  • 2篇林枫

传媒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与维护——观察台湾社会特质的一个角度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台湾之后,清政府限制移民台湾的政策时有变动。但对闽粤人民而言,这种时松时紧的限制政策并无太多实质性的意义,他们不顾政府禁令,通过各种途径冒险渡台。他们为台湾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并在许...
林枫孙杰
文献传递
清代台湾义冢的救济对象与捐助者——兼论清代台湾的社会特质
2013年
清代台湾的特殊社会环境,使得丧葬救济极为重要,且颇具特色。就义冢的救济对象而言,大陆移民、戍台官兵等占较大比重。至于义冢的捐助者,除绅士阶层外,像开垦组织、郊商等社会群体,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义冢的救济对象以及捐助者,我们得以透析清代台湾特殊的社会阶层,从而更好地了解清代台湾作为移民社会、海疆社会的特质。
孙杰
关键词:救济对象
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与维护被引量:2
2013年
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义冢不仅体现了清代台湾的传统中国色彩,且可以作为今人探讨台湾社会特质的凭借。清代台湾义冢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侵垦与盗墓、勒索等方面。针对义冢的破坏,官方制定相关法规、坚持"息讼"原则、采用示禁的方法,民间则自行发展出一套约定俗成的处罚措施。然而,围绕义冢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并非台湾所独有,这体现出清代台湾与大陆(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较多的相似性。这些社会问题既反映出台湾作为边疆社会的色彩,也印证了其作为移民社会的移植性特征。
林枫孙杰
关键词:边疆社会移民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