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72128)

作品数:6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培荣陈奇何文祥汪双清林壬子更多>>
相关机构:江汉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化合物
  • 2篇非烃化合物
  • 1篇氮化合物
  • 1篇低温低压
  • 1篇氧化合物
  • 1篇页岩
  • 1篇油藏
  • 1篇油页岩
  • 1篇有机酸
  • 1篇有机质
  • 1篇原油
  • 1篇藻类
  • 1篇脂肪酸
  • 1篇润湿
  • 1篇润湿性
  • 1篇生物降解
  • 1篇生油
  • 1篇生油岩
  • 1篇生源
  • 1篇热模拟

机构

  • 5篇江汉石油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篇王培荣
  • 3篇陈奇
  • 2篇林壬子
  • 2篇汪双清
  • 2篇何文祥
  • 1篇柳常青
  • 1篇王占生
  • 1篇李红
  • 1篇朱俊章

传媒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沥青质和非烃中脂肪酸的组成差异被引量:7
2004年
沥青脂肪酸主要以酯键结合于沥青的非烃和沥青质中。应用皂化及GC/MS分析技术,对3个未熟—低熟原油样品和3个未熟烃源岩样品抽提物的非烃、沥青质中赋存的有机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样品中有机酸总含量低于抽提物中的,原油样品中赋存于沥青质中的脂肪酸与赋存于非烃中的相当或略多;检测到的脂肪酸类化合物类别基本相同,最丰富的是正构脂肪酸,呈双峰分布,但沥青质中的分布状态与非烃中的明显不同,沥青质中前峰群主峰碳相对后移,偶碳优势明显增强,后峰群包含的长链脂肪酸显著增多,支链脂肪酸相对变少。推测沥青质中脂肪酸被网状结构的沥青质"大分子"束缚而被"保护",不易遭破坏,因此保持了高偶碳优势等组成和分布特征。
王占生王培荣林壬子陈奇
关键词:有机酸沥青质脂肪酸
在陆相咸水沉积物中检出Δ~5-甾醇化合物及其生源意义探索被引量:2
2002年
利用GC/MS分析技术在塔5井、官77井和狮23井下第三系陆相咸水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到了丰富的Δ5-甾醇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定性研究,鉴定出19个化合物,碳数范围为C23—C31,丰度最高的化合物为24-乙基胆甾-5-烯-3β醇,占甾醇总量的75%左右。样品的母质类型及甾醇的分布特征表明,样品中丰富的C29甾醇可能主要来自于咸水环境中的某种藻类而非陆源物质。
王占生祥王培荣林壬子陈奇何文祥
关键词:藻类
未熟-低熟阶段有机质的“两极分化”作用——低温低压加水热模拟实验被引量:16
1999年
用低温低压加水热模拟实验的数据再次验证 ,在源岩未熟 低熟阶段的热演化过程中 ,可溶和不可溶有机质都在不断同时发生着“缩聚”和“热解”反应 ,即“两极分化”作用 .可溶和不可溶有机质始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非烃和沥青质是干酪根与烃类间的重要的中间产物 .沥青质是未熟油中烃类的重要来源之一 .
王培荣陈奇何文祥朱俊章
关键词:未熟油热模拟实验有机质生油岩
绿河油页岩中的开链醇化合物被引量:1
2001年
研究了美国绿河盆地的 2 3个未成熟的露头油页岩样品 ,其中 13个样品取自Laney组 ,为半温湿半干燥气候下沉积于较浅的封闭水体的盐湖中心 ,含有丰富的有机质 ;另外 10个样品取自LumanTongue组 ,为潮湿气候下沉积于近岸的水体开放的淡水环境 ,其有机质含量较低。所有样品均富含从C11至C2 0 的同分异构体丰富的饱和类异戊二烯醇类化合物。此外还检出了一整套直链一元仲醇同系物 ,其碳数从 10至 33,而羟基可在任何理论上可能的碳位上。伯醇含量较低。研究结果表明 ,绿河油页岩中的有机质分别在沉积过程中和被抬升之后遭受了两次微生物降解。除伯醇的分布有生物来源特征外 ,其余的开链醇化合物是在绿河层系抬升至地表后微生物对其中烃类化合物降解的产物。文中将绿河油页岩有机质中异常高的氧指数归因于微生物降解 ,并探讨了其开链醇化合物的分布与物源、沉积环境及微生物降解程度的相关性。盐湖相Laney组的直链醇以低碳数组分为主 ,反映其有机质以菌藻为主的物源 ,与干燥的古气候相一致 ;淡水相LumanTongue组则以高碳数组分为主 ,有着明显优势的高等植物来源 ,与其潮湿的古气候相吻合。在沉积过程中 ,淡水相的LumanTongue组中的有机质遭受了比盐湖相的Laney组中的有机质更强的微生物降解 。
汪双清J.Rullktter王培荣
关键词:生物降解沉积环境
非烃化合物引起的润湿性的变化被引量:12
2000年
润湿性是控制油藏中流体的位置、流动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原油中的非烃化合物对油藏润湿性起着重要作用 ,但其中影响润湿性的主要因素至今尚未确定。作者对塔里木盆地的海相和陆相两类原油进行组分分离 ,利用人造岩心 ,按照Amott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非烃化合物与沥青质的浓度对润湿指数的影响 ,并研究了原油中各组分的含量与润湿性的关系。实验表明 :①同种原油中非烃和沥青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情况相似 ,但不同原油中的非烃或沥青质对润湿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据红外光谱分析 ,含强极性基团的非烃化合物比含弱极性基团的非烃化合物对润湿性的影响大。②油湿指数与原油中的烃类、非烃中的胺和吡咯氮等馏分的含量之间无确定关系 。
李红王培荣邓胜华方孝林柳常青
关键词:油藏非烃化合物润湿性化学组分含氮化合物
沉积物和原油中常见含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被引量:8
2001年
将沉积物抽提物和原油中复杂的非烃组成分离为酸性、中性Ⅰ和中性Ⅱ 3个馏分。各馏分经GC/MS分析证实羧酸和极性较大的多元醇和酮进入酸性馏分 ,一元酮、酯和直链一元醇进入中性馏分Ⅰ ,而甾醇类化合物进入中性馏分Ⅱ。各类化合物分段清晰 ,没有同一化合物在不同馏分中出现的现象 ,且分离过程中各化合物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本文选用地质体中迄今未见析出的二十二烯酸 ,5α(H) 雄甾 17 酮和 5α(H) 雄甾 3β 醇分别作为各馏分的内标化合物 ,定量效果良好 ,并首次为甾醇类化合物找到了较理想的内标物。本方法经近百个样品的分离分析证实效果良好。
汪双清王培荣
关键词:含氧化合物沉积物厚油非烃化合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