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C760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C760017)
- 作品数:6 被引量:97H指数:3
- 相关作者:陆邵明刁嘉辉李钊汪现叶荔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港口城市的集体记忆“码头遗产”--以上海为例被引量:22
- 2012年
- 拯救普遍存在于保护名录之外的富有集体记忆的历史性场所有助于维系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本文对国内外码头遗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码头遗产是港口城市集体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现象。论文以上海为例,从遗产本体与语义两个方面阐述了黄浦江沿岸的近代码头遗产的要素与价值。论文指出,这些记忆场所不仅是上海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缩影,也是海派文化与都市生活图景的独特语言,建议从建筑遗存、历史场地、设施道具与图像资料等方面进行保护与活化。
- 陆邵明刁嘉辉赵浩林李钊叶荔汪现
- 关键词:可识别性多样性
- 场所叙事:城市文化内涵与特色建构的新模式被引量:54
- 2012年
- 如何建构城市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场所叙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引入这一命题的研究之中,探索相应的场所叙事策略、路径与规律,阐述了"物体-空间-事件"的场所叙事模式及其历史记忆信息的呈现、关联与活化策略。同时,论文结合上海徐家汇地区更新案例,对地域文化整合再现的场所叙事策略进行了相应的验证与探讨,指出了应用场所叙事的注意要点。本论文的价值在于为全球语境中建构地域特色文化提供可操作的空间路径,同时为都市更新中城市文化的永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陆邵明
-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认同
- 上海现代化变迁中的城市文化密码探寻被引量:3
- 2012年
- 城市文化的塑造与传承需要密码。上海作为一个以港兴市的城市,演绎了从"滩"的自然景观到"港"的都市景观,超越了既有地理框定的文化景观。近代码头遗产是上海都市文化进程的一个密码和象征符号。基于文献综述、基地考察,从历史物像、场所与事件等三条基因链,来探索这一城市密码的文化内涵、表征体系与历史价值。码头遗产这一密码的可编辑性对于海派文化遗存的再生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陆邵明
- 关键词:城市文化密码集体记忆
- “物—场—事”:城市更新中码头遗产的保护再生框架研究被引量:21
- 2010年
- 英国码头遗产及其滨水区的保护再生实践构建了"物—场—事"的保护策略与框架体系,并得出:保护主导下的码头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更新的层面上,还要注重事件的再现与营造,从而创造一种有特质的生态的滨水生活模式;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城市语言,通过情境塑造、空间的社会实践来建构城市特色和活力。
- 陆邵明
- 上海古典园林诗意生成的机制——以古漪园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以嘉定古漪园为例探索了上海古典园林中诗意的生成机制。通过创新性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网络和语言学一些方法与理论,开拓性地揭示了古漪园诗意的双重特征:物质结构中的诗性格律、文化语义中的诗情隐喻,并集中体现在花园建构和环境认知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承。同时,论文阐明了古漪园"绿竹漪漪"的诗意建构机制是以使用者美学体验为导向;这对当前上海城市人居环境改造建设是一种启示。
- 陆邵明
- 关键词:诗意环境认知叙事情节
- 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建筑化诠释——建筑叙事视野下的2010上海世博会启示被引量:2
- 2011年
- 从建筑叙事学角度阐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自建馆的一些启示,即如何通过建筑策略来诠释国家文化形象与理念。通过世博会中40多个自建国家馆进行实证研究,重点从叙事原型、建筑表皮信息传达、空间组织与展示、主题道具与特色场景的演绎、路径的设置、代言人的寻找等方面剖析解读了其中的创作规律、叙事方法与传播途径。这些经验总结,不仅为设计师进行博览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可选择的方法与策略,而且为今后中国文化输出战略中如何建构与传播民族文化、国家形象提供了一条建筑艺术途径。
- 陆邵明
- 关键词:国家形象后世博国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