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BJL010)
- 作品数:3 被引量:455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建军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被引量:112
- 2007年
-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由此引起了长三角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和上海之间发生的产业区域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变,揭示了时间序列下上海和浙江之间存在的以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正是这种区域间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的存在,推动了长三角制造业产业重心的迁移,进而在长三角内部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和产业分工结构,并使得以上海为地标的中国经济的中心区域扩展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
- 陈建军
-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转移空间结构
-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被引量:40
- 2005年
-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间序列下的上海和周边区域间经济关系的起伏过程的分析,揭示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认为,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最主要的因素。产业集聚、产业转移、产业分工以及空间距离、要素流动网络和制度成本是影响要素流动并和其形成互动格局的主要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并与之形成互动,由此认为: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更多的依靠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和民间力量,政府部门的工作则因放在弱化乃至消除各种阻碍要素流动的区域行政壁垒和强化区域一体化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面。
- 陈建军
-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分工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三角洲公共产品市场化进程
-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被引量:313
- 2004年
-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 ,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需要重视的是由产业同构所反映出来的制度问题 ,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而这正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进而以浙江为例 ,认为必须从长三角正在形成的广域产业集聚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客观现实出发 ,在长三角次区域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
- 陈建军
- 关键词:产业同构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经济学产业集聚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