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40009)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晨李秋杨李婕更多>>
相关机构:湘潭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偏误
  • 3篇语际迁移
  • 3篇偏误分析
  • 3篇偏误类型
  • 3篇习得
  • 2篇第一人称
  • 2篇语料
  • 2篇语料库
  • 2篇视觉
  • 2篇视觉体验
  • 2篇人称
  • 2篇作文
  • 2篇习得顺序
  • 2篇留学
  • 2篇留学生
  • 2篇留学生汉语
  • 2篇共现
  • 2篇汉语
  • 2篇概念化
  • 2篇被字

机构

  • 10篇湘潭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8篇陈晨
  • 6篇李秋杨
  • 2篇李婕

传媒

  • 2篇国际汉语学报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江苏外语教学...
  • 1篇海外华文教育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当代修辞学

年份

  • 5篇2012
  • 6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越南留学生汉语“了”习得特点及语际迁移现象研究
2011年
本文以越南留学生汉语习得中出现的"了"字句用例为研究对象,并对比越南学生与其他母语背景学生的习得语料,在汉越对译语料的基础上,考察越南留学生汉语"了"的习得特点,分析其偏误类型及阶段分布特点,并主要从语际迁移的角度探讨了偏误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为对越汉语语法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
陈晨
关键词:偏误类型语际迁移
汉英虚拟位移表达的体验性认知解读被引量:4
2012年
研究语言中存在的虚拟现象,有助于发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规律,进而揭示客观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从人的空间体验和视觉体验出发,以汉英语言为佐证,对虚拟位移表达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虚拟位移现象肯定了人在意义构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融合了人的视觉经验和百科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秋杨陈晨
关键词:视觉体验概念化
泰国学生汉语差比句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文章对比了泰国学生中介语语料与汉语母语者语料中差比句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泰国学生差比句习得的特点和偏误类型。研究发现,泰国学生中介语语料与汉语母语者语料中各句式的使用频次不完全一致,使用频次与正确使用频率也不完全一致;泰国学生汉语差比句偏误率较高,偏误类型复杂多样,其主要原因在于汉泰语"比/■"字句在形式和功能意义上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和对应"空缺"。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泰国学生汉语差比句的教学策略,确定了有"泰国特色"的差比句教学难度等级序列。
陈晨
关键词:语际迁移偏误类型
越南留学生汉语“了”习得特点及语际迁移现象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以越南留学生汉语习得中出现的"了"字句用例为研究对象,并对比越南学生与其他母语背景学生的习得语料,在汉越对译语料的基础上,考察越南留学生汉语"了"的习得特点,分析其偏误类型及阶段分布特点,并主要从语际迁移的角度探讨了偏误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为对越汉语语法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
陈晨
关键词:偏误类型语际迁移
虚拟位移表达的空间和视觉体验阐释被引量:13
2012年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观,探讨延伸路径类和相对框架路径类虚拟位移表达产生的空间和视觉感知体验。研究发现,虚拟位移表达的产生和人们的身体经验有直接关系,它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各个层面。虚拟位移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人类语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同时肯定了人在意义构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融合了人的视觉经验和百科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秋杨陈晨
关键词:视觉体验概念化
“以动写静”——虚拟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体验被引量:4
2012年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观,探讨延伸路径类和相对框架路径类虚拟位移表达产生的空间和视觉感知体验。研究发现,虚拟位移表达的产生和人们的身体经验有直接关系,它存在于人类认知系统的各个层面。虚拟位移事件一方面说明了人类语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同时肯定了人在意义构建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它融合了人的视觉经验和百科知识,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秋杨
关键词:主观性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被”字句习得考察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偏误分析理论,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调查外国留学生使用"被"字句的情况。将"被"字句式的下位分类分为八种,归纳出偏误的类型、比例以及偏误句在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句式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造成"被"字句偏误的原因,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
李婕陈晨
关键词: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习得顺序偏误分析
心理语言学的哲学梳理
2011年
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领域的新学科,重点探索人类的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心理语言学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主义的兴起而产生,分为联想派、程序派和内容派三大主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客体虽然是语言,但它探究的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因此,深化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需要深化对人的思维和心智的研究。
陈晨李秋杨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语言思维哲学
汉英电子语篇中“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语言的功能不仅客观地表达命题思想,还表达交际主体的观点、情感和态度。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借助表达实际意义和客观描述的词语,同时还会添加自己的主观见解,把自己说话的目的和动机同时传达给交际对方。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编入了"自我"这一标记着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语义成分,在博客这一异步交际产生的电子语篇中的大量使用,起到了传递个人情感和表现主观性的作用。本文考察该结构在汉英博客中的使用频率、语篇功能和语篇话题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李秋杨
关键词:语篇功能语篇主题汉英对比
“第一人称与内隐动词共现”结构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
2011年
文章从汉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第一人称和内隐动词共现"结构出发,探讨"我想"和"I think"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情况。文章认为,这一结构经历了从"思考义"到"认知义",再到"话语义"的语义阶段。在整个语法化过程中,"我想"和"I think"经历了句法再分析,由"我+想+NP+VP"逐渐演变为"我想+NP+VP"作为话语标记的常规构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内隐动词"想"/"think"的影响发生语义演变。
李秋杨
关键词:语法化语义演变主观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