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09C196)
- 作品数:9 被引量:57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志坚李斌张耀光金丽江星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DNA-based方法及其在研究动物食物组成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了解动物的食物组成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在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中至关重要。DNA-based方法包括样本采集、DNA提取、PCR扩增、序列比对分析等一系列步骤,实验的成败取决于标记基因的选择、引物的设计及每个步骤的优化。文章综述了DNA-based方法的各个基本步骤及其优化方法,并对该方法在今后用于国内相关研究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关注用于研究国内三峡大坝这个大型水域生态系统的可能性,期望推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 马秀慧王志坚
- 关键词:食物生态系统三峡大坝
-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 李斌王志坚金丽叶凤芬陈大庆张耀光
- 关键词:小江
- 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被引量:4
- 2013年
-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仔、稚鱼呈线性生长趋势。仔鱼出膜后1~2 d为内源性营养阶段,3 d进入混合营养阶段,15 d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口凹已经出现,出膜后3 d与外界相通,9 d口咽腔基本发育完成。8 d食道发育基本完成。初孵仔鱼消化道雏形已现,但胃肠未明显分化。出膜后64 d胃小凹处出现胃腺,胃消化功能基本完备。初孵仔鱼肠道已经分化,出膜后27 d肠基本发育完成。初孵仔鱼具有肝前体,出膜后2 d肝细胞开始分化,7 d肝中出现明显的中央静脉和肝细胞索,肝组织结构与成体差异不大。3 d肝前端出现胰组织,4 d具有胰雏形,5 d完整胰出现,胰腺细胞之间具有大量嗜曙红酶原颗粒物质;9 d胰岛出现,胰组织基本发育完成。64 d消化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发育基本完成。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形态发育需要很长的时间,出膜后64 d胃肠仅前端膨大,无任何弯曲;85 d胃与食道呈直角弯曲后下行,但胃肠无明显分界;120 d胃弯曲为"Z"形后笔直下行,胃肠仍无明显分界,肝为一整体,未见分叶。1龄幼鱼,消化系统解剖结构与成鱼相似,但肝缺少右叶,肠缺少胃背面的圆环形弯曲。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和仔鱼的营养方式可能体现了长江以南地区冬天繁殖鱼类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一般规律和仔鱼的营养趋势。
- 熊洪林姚艳红王志坚
- 关键词:贝氏高原鳅胚后发育
-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被引量:7
- 2012年
-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 熊洪林姚艳红王志坚
- 关键词:贝氏高原鳅消化道显微结构亚显微结构
- 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阐述了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的机理,总结了受水下爆破影响的渔业生物的行为、解剖及生理特征,同时对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方法和减少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损伤的措施进行了介绍。
- 晏正碧王志坚
- 关键词:水下爆破渔业资源
- 贝氏高原鳅鳃结构的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解贝氏高原鳅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同时为其人工养殖积累基础资料,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鳃耙短钝;鳃丝末端膨大;鳃小片互生排列在鳃丝两侧;鳃丝呼吸面上皮细胞薄,高度血管化;非呼吸面由上皮细胞彼此相连。氯细胞数量较少,多分布在鳃小片基部。表明,贝氏高原鳅的鳃表面形态结构与其呼吸作用、摄食作用等功能相适应。
- 任爽晏正碧马秀慧王志坚
- 关键词:贝氏高原鳅
- 人为营养物质输入对汉丰湖不同营养级生物的影响--稳定C、N同位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以长江一级支流小江上游的汉丰湖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个采样点(影响组:A,B;对照组:C,D),应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探讨人类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对汉丰湖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水平生物类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组POM(颗粒有机物)和螺类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范围分别为-25.93‰—-24.63‰、4.12‰—9.86‰,-14.28‰—-21.60‰、7.97‰—19.99‰;对照组POM(颗粒有机物)和螺类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范围分别为-25.62‰—-22.51‰、0.01‰—6.56‰,-22.96‰—-19.21‰、6.75‰—8.89‰;不同组间POM和初级消费者螺类碳同位素比值无明显空间变化(P>0.05),而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空间变化显著(P<0.05)。因此,在汉丰湖食物网中,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更好地反应了营养物质(人为输入)吸收和富集的信息。与固着藻类、鱼类等相比,POM和软体动物螺类更适合作为环境评价的指示物。影响组A、B样点的部分生物类群已经受到了人为营养物质输入的影响,影响强度B样点区域>A样点区域。结果建议加强汉丰湖水环境保护,控制污水排放量及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对于保护小江和三峡库区水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李斌王志坚金丽江星徐丹丹刘晓蕾陈大庆张耀光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POM螺类
- 三峡库区蓄水后小江鱼类资源现状被引量:17
- 2011年
- 2010年3—12月对小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7个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1701尾,隶属于6目9科47属56种,其中小江汉丰湖坝上水域采集鱼类28种,坝下水域采集鱼类42种。鲤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种总数的69.5%和12.5%。宽鳍(Zacco platypus)、黑尾(Hemiculer tchangi)、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翘嘴鲌(Culter ilishaeformi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及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等为小江的主要经济鱼类。调查表明:小江渔获物种类数以春季最高;坝上水域渔获物种类组成季节性变化幅度大于坝下水域;坝下水域鱼类丰富度高于坝上水域,但与库区其它支流相比,小江渔获物丰富度较低。
- 李斌江星王志坚金丽段辛斌张耀光
- 关键词:三峡库区小江鱼类资源
- 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
- 阐述了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的机理,总结了受水下爆破影响的渔业生物的行为、解剖及生理特征,同时对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方法和减少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损伤措施进行了介绍。
- 晏正碧王志坚
- 关键词:水下爆破渔业资源
- 文献传递
- 重庆市胭脂鱼资源及保护现状被引量:1
- 2011年
- 收集整理了重庆渔政网2007~2009年的胭脂鱼误捕信息,以及1997~2009年的《长江三峡生态环境公报》中有关胭脂鱼的资料,着重分析了胭脂鱼在重庆的分布区域、资源现状与保护现状等,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效果研究、规范误捕记录、进行产卵场调查、增设保护区等建议。
- 甘小平熊娟王志坚
- 关键词:胭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