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5454)

作品数:1 被引量:12H指数:1
相关作者:刘赴平秦艳兰王德文刘仁强叶柱江更多>>
相关机构:东莞市中心血站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制品
  • 1篇输血
  • 1篇输血风险
  • 1篇污染
  • 1篇污染风险
  • 1篇细菌
  • 1篇细菌培养

机构

  • 1篇东莞市中心血...

作者

  • 1篇何子毅
  • 1篇梁兵
  • 1篇邹文涛
  • 1篇叶柱江
  • 1篇刘仁强
  • 1篇王德文
  • 1篇秦艳兰
  • 1篇刘赴平

传媒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风险的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研究血小板在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风险,为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10949例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细菌鉴定。结果: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培养血小板3073例,其中19例阳性,阳性率为0.62%(手工混合血小板0.72%,单采血小板0.47%);2006年1月-2009年5月采取预防措施后培养7876例,共发现17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0.22%(手工混合血小板0.24%,单采血小板0.21%)。采取预防措施后总体血小板阳性率、手工混合血小板阳性率显著低于采取预防措施前(分别为χ2=10.92,P<0.05;χ2=4.98,P<0.05),而单采血小板阳性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P>0.05)。结论: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发生,尤其对手工混合血小板效果显著,对单采血小板效果不明显。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细菌容易生长繁殖,因此输注血小板仍存在极高的细菌污染风险,预防措施仍需持续改进。
刘仁强秦艳兰梁兵王德文叶柱江刘赴平邹文涛何子毅
关键词:血小板细菌培养污染输血风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