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307125)
- 作品数:7 被引量:53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建明张珏锋何月平陈列忠李娜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常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本文研究了常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8%毒死蜱乳油、10%溴氰菊酯乳油、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2%印楝素乳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的5001、000、2 000倍液处理后共生菌的生长(菌落数量)显著减少,共生菌的假菌丝生长不舒展,有所萎缩,酵母多形成空泡。浓度越高、共生菌生长受到抑制越显著。低浓度(常规推荐剂量及以下)井冈霉素对共生菌生长影响较小,而高浓度(2倍常规推荐剂量)处理影响很大。这说明常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农药对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的生长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 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李娜陈列忠俞晓平
- 关键词:杀虫剂杀菌剂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
-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的取食行为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采用刺探电位图技术(EPG)分别监测了抗吡虫啉和敏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在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IR36上的取食行为差异。结果发现,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在不同抗虫品种上均记录到7种典型波形(np,N1,N2,N3,N4-a,N4-b,N5波形)。在感虫品种TN1上,与敏感种群相比,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刺探频率较高、持续时间较短、韧皮部汁液吸食时间较长,但木质部吸食时间无差异。在抗虫品种IR36上,抗性种群刺探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短、木质部吸食时间长,但2个种群吸食韧皮部的时间均很短,几乎没有记录到。在抗虫品种上饲养一代后发现,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刺探频率降低、持续时间减少,但在韧皮部中的吸食时间明显增加。
- 陈利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
- 关键词:取食行为
- 褐飞虱共生菌抗感吡虫啉菌株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被引量:8
- 2011年
- 在含不同浓度吡虫啉的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液体培养基中接种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共生菌菌株且培养2~6天后,通过测定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活性,阐明抗感菌株在吡虫啉胁迫下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明显不同,抗性菌株的SOD、POD活性(极)显著高于敏感菌株,其中抗性菌株SOD活性比敏感菌株提高了45.89%~222.53%;抗性菌株的CAT活性与敏感菌株差异无明显规律性。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与其体内SOD和POD的活性增强有关。
- 李娜陈建明张珏锋何月平陈列忠
- 关键词:抗氧化酶活性
- 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0年
- 吡蚜酮是防治褐飞虱的推荐替代杀虫剂之一。取食选择性试验表明,0.1g/L吡蚜酮处理和清水处理24h稻株上的平均落虫数分别为(1.6±1.2)头/株和(1.5±0.9)头/株。刺探电位技术监测发现,与清水对照相比,0.1g/L吡蚜酮浸苗处理下褐飞虱的口针刺探频次、韧皮部刺入频次、在韧皮部外部活动的持续时间以及木质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褐飞虱的非刺探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褐飞虱在韧皮部内摄取汁液被极显著干扰,吡蚜酮处理后4h内褐飞虱成虫在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只有(1.2±0.5)min,而在对照上的总持续时间为(65.1±11.3)min。取食恢复试验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韧皮部取食的抑制作用可逆,但是取食抑制的恢复非常缓慢。经吡蚜酮0.1g/L处理24h再转移至清水处理苗上120h后,韧皮部取食的总持续时间也仅约为10min。研究表明,吡蚜酮对褐飞虱没有驱避性和拒食性,不阻碍褐飞虱口针刺探和木质部取食,但对韧皮部取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恢复非常缓慢。因此,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持效期较长。
- 何月平陈利陈建明陈列忠张珏锋
- 关键词:吡蚜酮褐飞虱取食行为
- 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解毒酶活性的比较被引量:15
- 2010年
- 比较测定了褐飞虱共生菌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菌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抗吡虫啉菌株的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敏感菌株,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抗药性的提高,与其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增强有关。
- 李娜陈建明张珏锋何月平陈列忠
- 关键词:解毒酶活性抗药性
- 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被引量:1
- 2012年
- 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方法构建了对吡虫啉敏感和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克隆了受吡虫啉调控的相关基因。结果表明,筛选到的120个阳性克隆代表92个互不重复的单基因,其中17个与动物的已知蛋白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筛选到的单基因,分别涉及信号传导、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生殖等。
- 张珏锋何月平陈建明陈列忠
- 关键词:吡虫啉褐飞虱抑制消减杂交
- 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抗吡虫啉菌株的驯化被引量:3
- 2011年
- 为进一步研究共生菌在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中的生理生化机制,在稻田杀虫剂对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生长影响的基础上,选用不同吡虫啉浓度进行抗药性菌株的驯化。结果表明,褐飞虱共生解脂假丝酵母在不同吡虫啉浓度(2 000、1 000和500 mg/L)的固体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经过20代后2 000 mg/L培养基上的共生菌菌落数量,与未加吡虫啉的培养基上的菌落数量差异不明显,并且连续3代稳定后定为抗2 000 mg/L吡虫啉的共生菌菌株。在光镜下比较不同抗感吡虫啉菌株假菌丝的形态变化,发现抗吡虫啉菌株的假菌丝出现畸形,而且假丝变短,部分出现了膨大。
- 李娜陈建明张珏锋何月平陈列忠
- 关键词:褐飞虱吡虫啉离体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