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4013)

作品数:16 被引量:23H指数:3
相关作者:段虎荣周仕勇谢忠俍刘明学刘明学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地震
  • 4篇GPS
  • 3篇地壳
  • 3篇反演
  • 3篇RANSAC
  • 2篇断层
  • 2篇断裂带
  • 2篇一致性
  • 2篇随机抽样一致...
  • 2篇倾角
  • 2篇裂带
  • 1篇地壳应变
  • 1篇地震断层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矩
  • 1篇地震矩张量
  • 1篇点云
  • 1篇东天山
  • 1篇断层面

机构

  • 11篇西安科技大学
  • 5篇陕西铁路工程...
  • 2篇北京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广东省大宝山...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 1篇新疆工程学院

作者

  • 9篇段虎荣
  • 2篇周仕勇
  • 2篇谢忠俍
  • 2篇刘明学
  • 1篇刘明学
  • 1篇王帅
  • 1篇姜永涛
  • 1篇刘宁
  • 1篇张永志
  • 1篇杨长德
  • 1篇袁曼飞

传媒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工程地球物理...
  • 1篇中国锰业
  • 1篇河南科学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城市地理
  • 1篇Geodes...
  • 1篇测绘地理信息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芦山地震断层的滑动分布与汶川地震断层的关系被引量:3
2020年
本文利用2013年芦山M S7.0级地震同震GPS数据反演了芦山断层几何与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发震断层具有南陡北缓、上陡下缓的特征,低倾角的区域位于发震断层北段且靠近映秀断层的一侧;滑动分布模型的最大滑动量为0.82 m,其深度为13.67 km与小震发生集中平均深度12.5 km接近.我们选取1998—2014年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地壳形变观测数据,拟合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走向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发现在汶川M S8.0地震与芦山M S7.0地震之间宽度约30 km破裂空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与东北段的形变分量以破裂空区为界方向相反.断裂带东北段(汶川地震主要发震断层)的形变分量方向与断层右旋走滑运动方向一致,而在断裂带西南段(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形变分量方向与断层左旋走滑运动方向一致.芦山地震走滑方向与汶川地震走滑方向相反是因为该断裂带构造运动在特有几何构造下受青藏高原东南向挤压,遇龙门山中段岩石圈楔状构造的阻挡,在汶川M S8.0地震与芦山M S7.0地震间的地震空区,形成了构造运动向其两侧分流的结果.
段虎荣周仕勇李闰陈胜雷闫全超
关键词:汶川地震
采用三维空间数据计算汶川地区地壳应变
2015年
推导三维形变数据的四边形法计算地壳主应变、剪应变的解析表达式,结合汶川地区2005~2008三维空间监测数据,计算该地区水平、垂直主应变和剪应变。结果表明,汶川、映秀地区的水平主应变在东西方向处于挤压状态,主断裂带东南区域的垂直主应变为正值,西北区域为负值,与研究区域东南部地表下沉、西北部地表抬升相关。主应变最大值出现在Y(东)方向,剪应变最大值出现在XY(北东)方向,汶川区域处于主应变和剪应变的高梯度带,与地震发生位置相吻合。
刘明学段虎荣
关键词:GPS断裂带地震
基于幂函数计算汶川同震地壳水平应变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幂函数模型,根据最小二乘原理构建了地壳运动速度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速度场模型求导获取地壳水平应变的计算公式。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的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观测资料,计算了该区域地壳水平应变,结果表明:汶川地区的主应变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匀性,主应变与龙门山断裂延伸走向接近垂直,以主压应变,在汶川以南和以北研究区域,呈现出拉张应变强于挤压应变的状况。汶川恰好处于北部最大剪应变区与南部最大剪应变区的过渡区域。
崔进业段虎荣
关键词:幂函数GPS
基于地震活动性资料估计海原断裂倾角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以海原断裂带区域活动构造为基础,将海原断裂划分为西、中、东3段.基于1999年12月26日至2010年7月26日间的精定位小震目录,估计了海原断裂带各段的倾角.考虑海原断裂沿走向可能存在南倾与北倾两种情况,将倾角的范围设置为[0°,180°].首先运用网格搜索法确定了平面断层模型,其次以特征深度节点为基础数据运用多项式构建了曲面断层模型.结果表明:当进行平面拟合时,海原断裂西段与中段、东段的倾向不同,西段为南倾,其倾角值为71°,而中段、东段为北倾,其倾角值分别为72°、65°,各段的倾角值均由地表以下8km地震资料确定.当进行曲面拟合时,在8km深度以内海原断裂西段、中段、东段的倾角均处于80°左右,即接近陡立.西段的倾角在深度为9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接近陡立;中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6km处出现转换,之后倾角逐渐减小,当深度为18km时倾角为30°;东段的倾角在深度为11km处出现转换,倾角为42°,在深度为16km处出现第二次转换,倾角为55°,之后倾角逐渐减小.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反演拟合的合理性,验证了本文所估计倾角的可靠性.
段虎荣周仕勇李闰
关键词:海原断裂倾角曲面拟合
RANSAC-PSO算法的抗差反演——以芦山地震为例
2018年
本文利用RANSAC-PSO算法研究在反演断层滑动参数时所用大地测量数据包含粗差的问题。在模拟实验中对理论观测值加入1%、5%、10%粗差,分别采用粒子群算法、选权迭代算法和RANSAC-PSO算法反演断层滑动参数。结果表明,当观测值中包含粗差率达10%时,PSO算法反演的滑动参数与理论值相差23.2cm,选权迭代法反演的滑动参数与理论值相差26.2cm,而RANSAC-PSO反演的滑动参数与理论值相差小于1cm。芦山地震具有以逆冲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性质,采用芦山地震同震GPS位移数据分别以PSO算法和RANSAC-PSO算法反演断层滑动参数,RANSAC-PSO算法反演的走滑量为0.051 8m,倾滑量为0.828 9m,均大于PSO的反演结果;释放能量1.000 9×10^(19) N·m(M_W6.63),与GCMT的1.060 0×10^(19)N·m更加吻合。分别用RANSAC-PSO算法与PSO算法反演的滑动参数计算地表水平位移,并与GPS观测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在计算距断层的远场点时,计算的水平位移基本一致;而在计算距断层的近场点时,RANSAC-PSO算法表现更为优秀,尤其体现在LS07点上,其计算值与GPS观测值完全重合。
段虎荣李闰陈胜雷闫全超
关键词: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位错模型
高精度重复相对重力观测量提取
2020年
采用RANSAC算法剔除观测数据中的离群值,再使用线性内插法进行补全,利用整体投影计算的思想提取两点间的相对重力值,并对其精度和标准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动态重力观测的残差最大值为4.641μGal,重复性标准差最大值为4.384μGal,均优于5μGal。该方法可获得较高精度的重力观测数据,为在复杂环境下获取相对重力值提供一种新方法。
段虎荣康明哲闫全超吴绍宇解柳
关键词:RANSAC
用GPS分析东天山面应变特征
2015年
本文利用GPS数据计算了东天山面应变特征,结果显示吐鲁番以西的天山地区整体呈现面压缩特征,区域强震(M>5.5)发生在东天山面应变变化剧烈的零线附近。
杨长德
关键词:东天山GPS面应变强震
基于Ts-EVI模型的干旱监测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采用MODIS温度成品数据和植被指数数据构建Ts-EVI特征空间,对四川省2007年7—10月的旱情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Ts-EVI特征空间在旱情监测上有一定的优越性,能准确监测四川省2007年7—10月的旱情变化;当年四川省境内旱情严重,中旱和重旱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0%以上,川东旱情较川西高原严重,且不同区域的旱情发展态势不同;对比ECMWF土壤水体积数据,两者相关性较高.
谢忠俍周建东袁曼飞
关键词:MODIS干旱监测
全球岩石圈结构的快速求算及其结构特征
2014年
确定岩石圈结构对研究其起源和进化特征,解释不同岩石圈结构对其下部地幔对流和周边板块构造运动的浅层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1D岩石圈均衡理论,推导了一种快速求算岩石圈结构的方法,利用最新发布的CRUST1.0地壳模型,计算了全球岩石圈结构.通过与岩石圈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海洋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与洋壳地质年龄呈正关系,距离洋中脊越远,地质年龄越大,对应的岩石圈就越厚;(2)大陆岩石圈结构更具复杂性,稳定的克拉通具有较厚的岩石圈根,厚度约120-220km,且厚度分布与岩石圈地质年龄有近似的正关系.除北美科迪勒拉山造山带岩石圈厚度较薄外,其余造山带具有较厚的岩石圈根;(3)同一类型岩石圈的Moho与LAB深度有一定的回归关系;不同类型的岩石圈,其回归关系不同,这可能与岩石圈形成年代、长时期所处的构造环境和地幔熔融过程等因素有关.
姜永涛张永志王帅刘宁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海洋岩石圈克拉通
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被引量:7
2020年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地壳隆升速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2004—2015年期间高覆盖度的卫星重力数据,通过去除陆地储水的重力效应获得地壳隆升引起的重力变化速率,基于直立长方体垂直运动与重力变化的关系模型反演了该区域的地壳隆升速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300 km的空间尺度下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分布具有不均匀的特点,表现为以冈底斯山—唐古拉山—鲜水河断裂带为界线,其两侧的速率差异较大.位于界线以南,沿喜马拉雅推覆构造带的区域平均隆升速率为2.01±0.87 mm·a^-1,其中西侧的印度板块与东侧的缅甸板块隆升速率分别为~2.43 mm·a^-1、~2.89 mm·a^-1,位于两板块之间的区域隆升速率为~0.69 mm·a^-1;位于界线以北,除了天山区域和华北板块的隆升速率为~1 mm·a^-1,其他区域隆升现象不明显,其速率为~0 mm·a^-1.我们发现存在两条均穿过正断裂带区域的隆升速率梯度带,其中一条为从加德满都到塔里木盆地,其恰好穿过青藏高原内部的正断裂带,另一条为从那加山到四川盆地,其恰好穿过大理正断裂带.本文反演的青藏高原隆升速率与以往观测到的GPS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为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等科学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段虎荣康明哲吴绍宇陈陵康焦佳爽
关键词:卫星重力青藏高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