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X085)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王燚王灵芝任晓龙麻蕊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字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西周
  • 3篇礼乐
  • 2篇美学
  • 1篇德教
  • 1篇信仰
  • 1篇学史
  • 1篇殷商
  • 1篇制礼作乐
  • 1篇中国美学
  • 1篇中国美学史
  • 1篇社会相适应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社会
  • 1篇器物
  • 1篇周公
  • 1篇主义
  • 1篇宗教
  • 1篇宗教与社会主...
  • 1篇作乐
  • 1篇嬗变

机构

  • 5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北华航天工业...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3篇王燚
  • 1篇麻蕊
  • 1篇任晓龙
  • 1篇王灵芝

传媒

  • 3篇河南教育学院...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俄语教学
  • 1篇湖北函授大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礼乐之辨与制礼作乐
2019年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礼乐问题定位于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在儒家思想之前它已有长足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考古学与字源学上看,礼乐在产生之时更多地是连接人神的一种媒介,彰显出神性和宗教的特质。后来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礼乐的神性功能,突显礼乐的政治、伦理和审美内涵。在体制和规范下的礼乐,使西周王朝的社会、政治和伦理渐趋于理性,对先秦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研究这一时期礼乐的延续与变化,有助于深化中国思想史对这一问题的学术认知,拓展学术视阈。
王燚
关键词:礼乐周公制礼作乐
西周德教的实现路径
2013年
殷周之际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存在着剧烈的变化,这是历史不断发展进化的结果。就思想而言,西周所宣扬的德不仅是当时的主流思想,而且也是一种价值本体。天与德的合一,既是周人对自身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也是对统治秩序的理性诉求。当然,这种精神需要一定的形式渗透到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因而德教作为精神的实现形式,就成为统治者亟须解决的问题。西周德教尤为简捷的形式便是话语和言辞,其次是祭祀、礼乐、刑罚等规范形式,而其落脚点在于敬德保民,以便维护自身的统治。这表明,周人思想中已有人的发现与觉醒,对先秦儒家思想乃至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燚
关键词:西周德教
西周美学研究中的诸问题
2014年
尽管近年来学界对西周美学进行了许多探讨与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西周美学是以礼乐为中心、以德性为内在基础、以礼乐形态为显现形式的审美政治。其次,西周美学所展现出来的是周人敬祖崇德、重在追怀先王先祖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再次,西周诗礼乐作为审美活动,使周人的政治生活、日常往还、行为举止和思想意识也被赋予特定的审美意义。最后,西周器物既是礼乐体制的见证者,又是礼乐审美的呈现者。总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西周美学的研究视域,而且有助于深化对先秦儒家美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王燚
关键词:器物
西周礼乐如何进入中国美学史被引量:3
2019年
长期以来,西周美学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西周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想的匮乏,而在于当代的美学理论、学术规范和话语境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那个时代的许多思想资源被作为美学问题加以讨论的可能性。礼乐作为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方式,对当时的个体命运、社会运作与王朝治理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它们如何进入中国美学史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后现代语境下,美学的研究边界已延展到艺术之外的生活、环境、生态等方面,这就为礼乐进入中国美学史找到了理论依据。其次,西周是一个被礼乐建构的风雅时代。由于礼乐本身内蕴着美和艺术的特质,这就意味着它们在构建王朝的政治生活和伦理社会过程中先天地渗透着一种诗性和风雅。再次,周人对礼乐已形成一种审美的自觉。他们在彬彬有礼与洋洋颂声的审美追求中,为社会建立了政治秩序与伦理规范。总之,西周礼乐彰显了一个风雅的、郁郁乎文哉的王朝和时代,对其后的礼乐美学也有深远影响。
王燚
关键词:西周礼乐中国美学史
《论语》“礼”的俄译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礼"是《论语》中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地位仅次于"仁",历代俄译者对它的译介非常用心。由于文化语境差异、译者目的等因素的制约,"礼"的俄译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通过对"礼"的俄译分析,本文认为对于"礼"这样的文化载体词汇最好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传递异域文化,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传达"礼"的内涵。
王灵芝
关键词:《论语》文化载体
从宗教的特性和起源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之任重道远
2015年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在探究引导途径之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项任务的性质。宗教的特性决定了这项任务的艰难所在;宗教产生所需的主客观条件决定了其长久性。充分理解并认识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相应的任重道远有助于我们找出合适的引导方法,从而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任晓龙麻蕊
关键词:宗教社会主义社会
殷周之际精神信仰的嬗变
2014年
殷周之际,政治与文化发生了剧变。这种剧变的背后是精神信仰的冲突。殷商崇拜以帝或上帝为代表的自然神,带有宗教的性质;西周则崇拜以天或天命为代表的人格神,具有理性的光芒。相较之下,西周更注重外在的天命与内在的德性之间的互应,并用"以德配天"的方式进行思想教化。由此来看,西周的思想中已有人文的因子与人性的觉醒,这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大解放奠定了基础。
王燚
关键词:殷商西周精神信仰嬗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