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2YYC016)

作品数:15 被引量:54H指数:5
相关作者:张秀松张爱玲刘通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语义
  • 4篇副词
  • 3篇法化
  • 2篇语法化
  • 2篇语气
  • 2篇语气副词
  • 2篇语言
  • 2篇语义演变
  • 2篇时间副词
  • 2篇情态
  • 2篇情态副词
  • 2篇名词
  • 2篇跨语言
  • 2篇反预期
  • 1篇动态模型
  • 1篇多义
  • 1篇多义性
  • 1篇学说
  • 1篇言语行为
  • 1篇一体化

机构

  • 15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张秀松
  • 5篇张爱玲
  • 1篇刘通

传媒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语言教学与研...
  • 1篇语文研究
  • 1篇中国语文
  • 1篇外国语
  • 1篇华文教学与研...
  • 1篇四川职业技术...
  • 1篇语言科学
  • 1篇汉语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语言研究集刊

年份

  • 6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同语反复格式的跨语言对比考察被引量:3
2016年
同语反复是人类大多数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表达手段。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句法表现、基本语义和语用条件。本文以汉语为立足点,对汉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波兰语等语言中的同语反复格式的主要类型——容认型、解—反预期型、不容类推型、无所谓型等——展开了对比考察。
张爱玲
追问标记的语源模式的跨语言考察
2014年
追问标记是表示对问题答案的追究语气的语言表达式。追问标记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终竟义词、表示时间先后的词、真值验证词、否定极项、统括性范围词、重复/追加义词、PDN-型固定短语。终竟义词易演变为追问标记是因为它含有极量意义。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易演变为追问标记,是因为追问标记总位于初次询问之后、追加询问之前。真值验证词、否定极项、追问标记、统括性范围词可以共标,是因为前三者的强调作用是一以贯之的,以统括性范围词呈现的[+完全]义素为基础,区别只在于强调对象是肯定语气(完全肯定),还是否定语气(完全否定),抑或疑问语气(完全疑问)。重复/追加义词能演变为追问标记是因为追问标记的优选话语模式是追加询问。PDN-型固定短语易演变为追问标记则是因为它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张秀松
“究竟”义“到底”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考察被引量:7
2014年
本文首先论证"究竟"义"到底"是个追问标记,有语力限定作用;然后,从句法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的使用限制;接着,从语用角度考察"究竟"义"到底"句的语用背景、话语模式,用询问行为的预备条件和真诚条件来解释"到底"在句法分布上的限制;最后,考察语法化之初"究竟"义"到底"表示追究语气用法的形成过程,用询问行为的编码手段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解释"究竟"义"到底"创新意义的形成原因,用生成词库论的物性逼迫、语义类型转换和共组机制来重构这种创新意义的获取和固化过程。
张秀松
关键词:话语模式
终竟义语词肯定副词用法的历史形成与相关问题被引量:2
2014年
在汉语史上,以"到底""毕竟"为代表的终竟义语词曾具有"无论如何"义肯定副词用法。其"无论如何"义位在行、知、言三域分别实现为"一定,非(要);坚决,就是""一定,肯定"和"千万,万万"三个义面。其中,前两种意义的"到底""毕竟"等分别是动力情态副词和认识情态副词。它们始见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到底""毕竟"的动力情态副词用法和"终于,终究"义时间副词用法之间、认识情态副词用法和"毕竟"义评注语气副词用法之间,存在词义上的[前景-背景]倒置关系。动力情态副词"到底""毕竟"等与"高低"类正反叠结副词具有相似的多义模式和句法分布源于其语义结构上的兼容性。
张秀松
关键词:时间副词语义结构
从“所谓”与“所指”的层级看“其实”的多功能性被引量:1
2016年
在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其实"意义复杂,用法多样。多功能词"其实"的用法可以从"所谓"与"所指"的关系角度得到解释。"其实"可以用于现实域、认识域和言语行为域。用于现实域时,凸显概念的名不副实与名称的华而不实;用于认识域时,凸显现实的反预期或思想的脱离现实;用于言语行为域时,凸显言语行为的言过其实、言不由衷、言不尽意、反动机,兼有吸引注意、抢夺话语权、提供信源、维护面子的作用。不同使用背景下的"其实"有不同的句法表现。
张爱玲
语气副词“可”的语法意义的生成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采用还原主义的[分解-还原]分析方法,把本不属于"可"的所谓"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提醒语气"、"表示叮咛嘱咐、告诫劝止语气"、"表示程度高"等意义从"可"身上剥离出去,还"可"一个本来面貌。剥离后的语气副词"可"只有一个核心意义,即表示客观事态与主观预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所谓"表示疑问语气"、"表示提醒语气"、"表示叮咛嘱咐、告诫劝止语气"、"表示程度高"等意义起初都是"可"的核心意义与语调、否定词、语气词等句子其他要素互动的结果。
张秀松
关键词:语气副词
疑问语气副词“究竟”向名词“究竟”的去语法化被引量:6
2014年
文章考察现代汉语中的"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的历史形成,论证现代汉语中的"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不可能来源于古汉语佛源名词"究竟"或古汉语"尽头"义"究竟"。因为佛源名词"究竟"仅限于佛教语域,其意义"最高境界/最高智慧、根本大法/要旨"与现代汉语名词"究竟"的词义相去较远;"尽头"义"究竟"在汉语史上用例极少。文章从语言表达的省力原则和明晰原则的互动以及"究竟"的"打算"义名词用法的出现角度,论证现代汉语"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是从古汉语中处于疑问宾语从句句首的疑问语气副词"究竟"去语法化而来。运用该历时演变可以对现代汉语中的"原委,真相"义名词"究竟"仅用于宾语位置等句法特点作出合理解释。
张秀松
“到底”共时差异的认知解释
2016年
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法特征是一个统一的认知模框[TO-END]依据不同隐喻机制从行域向知域、言域扩散,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的语言表征。
张秀松
基于认知处理和逻辑规则的语义演变被引量:9
2014年
本文在坚持语义构建论的基础上,从认知处理和逻辑运算的角度探讨词语的规则多义性和其语义演变、短语或跨层组合的词汇化、实词的语法化、否定羡余结构的出现,从而为这些现象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文章认为,基于[前景-背景]倒置、识解精细度变化等认知处理和逻辑运算而形成的限定与排除的伴随关系、蕴涵定义律、限定算子与全称量词转换律、"总括-限定"之对立与转折关系的等价性、蕴涵式对存在量化的单向蕴涵,是上述现象得以形成的认知-逻辑机制。
张秀松
关键词:逻辑推演总括蕴涵
论“原来”的反预期表达功能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基于"原来"一词的共时用法,讨论"原来"在其语义演变过程中反预期表达功能的形成,并尝试从其句法位置的改变、时间域向思维域的激活以及语境导致的重新释义三个方面探讨"原来"发生语义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刘通
关键词:反预期语义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