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生存质量与性行为及艾滋病(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预防服务的关系。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调查对象,在固定场所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中文版对调查对象进行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合格问卷400份,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分别为(15.03±1.48)、(13.16±1.35)、(15.22±1.78)、(13.26±1.3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存质量各领域得分的影响因素情况分别是生理领域:不了解性伴有无健康问题、近6月性伴主要是男性偶然性伴,近1年接受过同伴教育、性病检测或治疗、宣传材料发放;心理领域:自认性伴没有健康问题、近6月无保护性口交、近1年接受过性病检测或治疗,AIDS知识信息来源咨询服务、来源书籍;社会关系领域:近6月无保护性口交、AIDS知识信息来源医生;环境领域:性伴没有健康问题、近1年患过性病、近6月性伴主要是男朋友、AIDS知识信息来源宣传材料。结论 MSM总体生存质量不高,受性行为及艾滋病预防服务的影响。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相关认知态度、行为分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3月在绵阳市,采用滚雪球采样法,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专门人员以面对面方式进行相关调查。结果共调查405名MSM,70.7%调查对象认知态度正确,其中正向认知63.2%。近6月43.5%有无保护肛交,39.8%存在认知态度与行为分离(简称信行分离)。单因素分析表明,职业、婚姻状况、收入、近1年接受同伴教育、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咨询或检测、宣传材料发放、艾滋病知识来源广播、微信及网站获取同志文化、近6月男性肛交、男性肛交人数、无保护阴道交,近1周肛交次数、同性固定性伴侣期间多性伴、习惯携带安全套与信行分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在婚(OR=3.425,95%CI:1.223~9.588)、艾滋病知识不是来源广播(OR=6.574,95%CI:1.065~40.559)、性角色0.5号(OR=2.072,95%CI:1.042~4.118)、近6月男性肛交人数≥7(OR=8.911,95%CI:1.770~44.867)、无习惯携带安全套(OR=2.732,95%CI:1.319~5.657)是MSM信行分离的促进因素,教师/干部职员/其他职业(OR=0.236,95%CI:0.084~0.663)是保护因素。结论 MSM信行分离较为普遍,并受人口学特征、性角色、知识接收途径和性行为等影响,在艾滋病防治中应结合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行为干预。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网络活动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在固定场所进行MSM人群的招募和寻问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400人中,87.8%常参与MSM相关互联网活动,网络活动目的41.9%为寻找性伴、31.9%为放松心理、14.5%为交友;认为网络对自己行为影响很大、较大分别为27.1%、27.9%,认为较小、很小分别为4.6%、2.5%;51.0%以网络进入MSM圈子,69.0%以网络寻找性伴。网络性伴平均年龄为(24.8±6.4)岁,低于其他性伴类型的(36.1±13.5)岁(t′=-7.808,P=0.000),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网络性伴比例越大(χ2趋势=106.322、68.398,P均<0.01),学生及干部职员/其他职业、未婚、同性性取向者网络性伴较高(P均<0.01)。认识当地MSM朋友数≥6,近6月性伴居住城市数≥2,知晓HIV知识,来自咨询服务、来自互联网者网络性伴比例较多,HIV知识信息来自朋友者较少(P均<0.05)。首次性行为年龄越小、累计男性固定性伴数越多、近1周肛交次数越少者网络性伴比例越大(χ2趋势=15.903、32.802、13.583,P均<0.01);首次性行为对象为男性,近6月性伴数≤3、有男性固定性伴、有保护性主动肛交、有保护性被动肛交者网络性伴比例较大,有女性性行为、有女性固定性伴者网络性伴较少(P均<0.05)。结论 MSM网络活动极为普遍,网络对HIV防治的正面效应和负面作用互显,应针对性探索和加大更适合网络活动MSM特性的网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