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31107002213172)
- 作品数:16 被引量:65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晋萍崔勇丽赵举冯正义赵明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输血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下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283例患儿先后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血预充方案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若患儿在体外循环期间发生与低血红蛋白浓度相关的缺氧指征时,则需严格按照输血指征申请输血治疗,并纳入术中输血组;手术后进行输血治疗的患儿则纳入到术后输血组;成功实施免输血手术的患儿,需纳入免输血组,收集三组患儿围术期的血气指标及血制品的用量,记录术后24 h胸液引流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相关指标。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较高红细胞比容(Hct)、体重、身高水平与降低术中输血风险相关[OR=0.811,CI(0.729-0.901),P<0.001;OR=0.717,CI(0.598-0.859),P<0.001;OR=0.909,CI(0.846-0.975),P=0.008],增加预充量则增加术中输血风险[OR=1.006,CI(1.001-1.012),P=0.032],体重、紫绀分别为术后输血的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OR=0.833,CI(0.730-0.955),P=0.009;OR=2.597,CI(1.168-5.774),P=0.019]。结论应用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基础上,15 kg以下患儿围术期输血受到术前Hct、体重、身高、预充量、紫绀的影响。
- 邹丽华刘晋萍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李守军闫军晏馥霞王旭
- 关键词:体外循环婴幼儿节约用血
- 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预充对体重低于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索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体外循环(CPB)中,用人工胶体替代人血白蛋白作为胶体预充液对体重低于5 kg的先心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先心病手术体重低于5 kg患儿65例,随机分为两组:人工胶体预充组(试验组,n=33)和人血白蛋白复合人工胶体预充组(对照组,n=32)。监测患儿围术期血红蛋白浓度(Hb)、血制品和止血药物使用量、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术后24 h胸腔积液量等。结果两组患儿围术期Hb和24 h胸腔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关胸期间血小板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围术期其他血制品和止血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及术后24 h凝血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重低于5 kg先心病患儿矫治术中,用人工胶体完全替代人血白蛋白作为体外循环胶体预充液未对患儿围术期凝血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 周纯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胡金晓刘凯童媛媛刘晋萍
- 关键词:体外循环人工胶体凝血功能
- 比较三种胶体液用于婴幼儿体外循环预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的胶体液用于体重小于15 kg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CPB)预充时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根据CPB管路预充胶体液种类的不同,将120例在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佳乐施组、万汶组和血浆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估三组患儿麻醉诱导后及鱼精蛋白中和15 min后凝血系统的功能。记录各组术后肝肾功能、出血量、血液制品及凝血制剂的使用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二次开胸止血。万汶组及佳乐施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但转前及转后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儿术后凝血反应时间(R)均较术前升高,其余参数均较术前降低。血浆组术后功能性纤维蛋白原含量(FLEV)及由纤维蛋白原产生的血栓强度(MAf)均较其他两组明显升高(P<0.01),但三组间凝血因子水平(R值)、血小板功能(MAp)及最终形成的血凝块强度(MA)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术后出血量、血液制品使用量及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胶体万汶和佳乐施用于CPB预充时,在维持凝血、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方面与血浆预充具有同等效用,故人工胶体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可安全有效的替代血浆用于CPB管路预充。TEG可实时有效的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凝血功能。
- 苗晓蕾刘晋萍崔勇丽赵明霞冯正义赵举龙村李守军晏馥霞王旭林茹舒强
- 关键词:体外循环婴幼儿预充液人工胶体血栓弹力图
- 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实施无血预充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评价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后体重≤15 kg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围术期血液制品输入情况及临床预后。方法按入选标准纳入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进行相应外科治疗的患儿283例男154例、女129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13(9,20)个月。如患儿在术中发生与低血红蛋白浓度相关的缺氧,则严格按照输血指征进行输血治疗并被纳入术中输血组;如术中无输血仅术后需进行输血治疗的患儿则纳入术后输血组;成功实施免输血手术的患儿纳入免输血组。收集三组患儿血液制品的用量以及住院期间一般资料,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0 min、停机前以及停机改良超滤后分别监测血气,记录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以及术后早期恢复的相关评价指标。结果术中输血组121例男71例、女50例,年龄10(8,12)个月;术后输血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15(7,20)个月;免输血组106例,男53例、女53例,年龄14(9,22)个月。术中输血组患儿体重[9.0(7,10)kg vs.12.6(9,14)kg]、年龄[10(8,12)个月vs.14(9,22)个月]、身高[72(68,80)cm vs.86(78,97)cm]均明显低于免输血组(P<0.01),24h胸腔引流量多于免输血组[89(40,122)ml vs.58(30,106)ml,P<0.05]。术中输血组术前红细胞压积低于免输血组和术后输血组[32%(29%,37%)vs.39%(34%,41%)vs.36%(33%,38%),P<0.05]。术后输血组与术中输血组住院时间均长于免输血组[13(8,23)d vs.14(11,22)dvs.11(8,20)d,P<0.05]。结论在应用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后仍有部分患儿需要术中输血且能实施免输血手术患儿住院时间更短,24 h胸腔引流量更少。准确把握围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将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的应用。
- 邹丽华刘晋萍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李守军闫军晏馥霞王旭
- 关键词:体外循环
- 小儿外科重大疾病术前贫血与干预多中心调查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 了解国内部分地区小儿外科某些重大疾病术前贫血与干预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小儿围术期血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单位分别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住院的非紫绀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巨结肠和胆总管囊肿患儿做回顾性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最接近手术日的术前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Hb)值低于120 g/L即诊断贫血.干预措施指对术前贫血是否采用输血或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铁剂、维生素等等.结果 共调查北京、上海、杭州、西安、深圳和成都地区6家医院874例患儿.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组458例,男282例,女176例;年龄2个月至13.5岁,平均(28.58±29.79)个月.Hb低于120 g/L有276例,总发生率为60.3%,其中轻度贫血(Hb<120 g/L,≥90 g/L)为58.1%(266/458),中度以上贫血(Hb<90 g/L)为2.2%(10/458).福利院、小于1岁或/和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贫血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总发生率(P=0.008、P<0.001、P<0.001);普外组416例中,男204例,女212例,年龄2个月至16.25岁,平均(28.60±32.30)个月.Hb低于120 g/L有331例,总发生率为79.6%,其中轻度贫血为71.4%(297/416),中度以上贫血为8.2%(34/416).术前贫血发生率各个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从50%到100%不等;对术前贫血不处理直接手术的比例达到89.1%以上;除个别医院术前采用rHuEPO,较少有其他干预措施.结论 国内部分地区小儿外科某些重大疾病术前贫血发生率较高,不干预直接手术的状况十分普遍,应引起重视.
- 林茹刘晋萍周荣华李鹏王斌郑珊舒强
- 关键词:贫血胆总管囊肿
- 体外循环无血浆预充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与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预充液中,应用4%琥珀酰明胶替代新鲜冰冻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血浆组、明胶组),每组各40例.分别应用新鲜冰冻血浆或4%琥珀酰明胶进行预充,分时点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记录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后出血量、血液制品输注量及恢复时间.分析一般资料及血液学参数与术后出血量的关系.结果 鱼精蛋白中和后15 min,预充新鲜冰冻血浆组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1 672±390) mg/L]显著高于预充琥珀酰明胶组患儿[(1 355±338)mg/L],P=0.012.两组患儿在术后出血量(21.5±8.8比22.9±8.5,P=0.371)、血液制品输注量(血小板1.0u比1.0u,P=0.253;红细胞1.0u比1.5u,P=0.483;新鲜冰冻血浆(33.9±10.9)ml/kg比(35.4±11.8)ml/kg,P=0.268、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0.4±8.5)IU/L比(20.3±8.2)IU/L,P=0.815;谷草转氨酶[(27.7±6.1)IU/L比(28.5±6.5)IU/L,P=0.633]、肾功能[肌酐(43.8±13.1)μmol/L比(43.6±12.9)μmol/L,P=0.856;尿素氮(5.7±2.3)mmol/L比(5.3±2.2)mmol/L,P=0.632]和恢复时间(呼吸机时间39.3 h比37.5h,P=0.256;重症监护时间61.0h比60.5h,P=0.264;住院时间14d比14d,P=0.430)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后快速血栓弹力图(rTEG)分析中最大幅度(MA)值与术后早期的出血量呈中度相关性(r=-0.624,P<0.001).结论 应用4%琥珀酰明胶替代新鲜冰冻血浆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预充是安全有效的.
- 赵明霞苗晓蕾冯正义赵举胡金晓崔勇丽林茹舒强刘晋萍
- 关键词:体外循环血液凝固
- 血小板microRNAs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输血导致的血小板激活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血浆中的几种血小板micro RNAs来观察输血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小板活性的影响,以进一步明确输血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相关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选择本院100例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各50名。输血组将患儿静脉血1.8 ml与0.5 ml同型贮存红细胞悬液混合,30 min后检测各项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以及血小板微粒(PMP)的含量。光密度比浊法检测两组患儿ADP诱导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血小板来源的mi R-223、mi R-24、mi R-126、mi R-191的水平。进一步比较未输血组患儿中,非紫绀型亚组与紫绀型亚组间血小板活性、聚集功能及上述几种micro RNAs的表达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输血前血红蛋白(Hb)水平无组间差异(P>0.05),输血组加入0.5 ml贮存红细胞悬液后,Hb较之前升高(23±6)g/L。输血组较未输血组,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PMP的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明显增高(P<0.05)。输血组血浆血小板来源的几种micro RNAs含量较未输血组明显升高(P<0.05),以mi R-223的差异性最为显著。未输血组中,紫绀型亚组血小板激活程度较非紫绀型亚组明显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降低,几种micro RNAs的表达均较高(P<0.05)。结论输血可引起血浆中血小板来源的micro RNAs表达增高,尤其是mi R-223,可作为研究不同疾病状态下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为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用血指征。
- 苗晓蕾刘晋萍崔勇丽赵明霞冯正义赵举龙村李守军晏馥霞王旭
- 关键词:输血血小板激活MICRORNAS先天性心脏病
- 新生儿围体外循环期血液保护进展被引量:4
- 2017年
- 1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凝血系统特点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期各器官尚处于未成熟阶段,凝血系统也正处于不断成熟的过程,呈现低活性状态。这是由于肝脏合成减少和清除加快的原因,同时也与新生儿体内未成熟凝血因子较多有关。新生儿出生时体内维生素K基础浓度只有成人的50%,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如因子II,VII,IX和X)水平也相应较低。
- 周纯童媛媛刘晋萍
- 关键词:体外循环新生儿血液保护
- 低于15公斤患儿心脏手术围体外循环期改良节约用血策略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索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对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安全性,并分析体外循环中传统与改良库血预充策略对患儿围术期血制品输注情况及近期临床预后。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按入选标准先后纳入5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传统组(C组,n=248例)患儿采用库血预充方案,改良组(M组,n=283例)患儿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即无库血预充方案,所有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收集转前及转中、转后不同时点的血气指标及围术期的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初步分析表明,改良组患儿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01);改良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24 h胸液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P=0.028,P=0.034,P=0.01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术后腹透及死亡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重≤15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期间实施改良节约用血策略是安全可行的,该策略有助于减少围术期的血制品用量,改善患儿近期预后。
- 邹丽华刘晋萍冯正义赵举崔勇丽赵明霞李守军闫军晏馥霞王旭
- 关键词:体外循环婴幼儿节约用血
- 体外循环实施无血浆预充策略对小儿心脏术后凝血及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中无血浆预充策略对术后凝血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术后胸液引流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患儿资料1 164例,根据年龄及预充液类型分为婴儿血浆组(n=336)、婴儿佳乐施组(n=335)、幼儿血浆组(n=225)和幼儿佳乐施组(n=268)。通过血液学检查、止血药物用量、术后胸液引流量、体外循环及住院期间血制品用量等指标分别对婴儿和幼儿群体评估无血浆预充策略对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并统计分析不同预充策略组内患儿的住院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术后胸液引流量的相关因素。结果婴儿佳乐施组、幼儿佳乐施组分别与婴儿血浆组、幼儿血浆组相比,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婴儿佳乐施组与婴儿血浆组相比,术后12 h及24 h胸液引流量显著增加(P<0.05),但在体外循环及住院期间的血制品使用量显著减少(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幼儿佳乐施组在体外循环及住院期间的血制品使用量显著少于幼儿血浆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预充液类型、年龄、转机时间与婴儿术后胸液引流量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常规择期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儿,根据临床指南合理应用人工胶体液替代新鲜冰冻血浆用于体外循环是安全可行的。
- 王甜刘晋萍邹丽华赵明霞崔勇丽冯正义赵举
- 关键词:体外循环小儿人工胶体新鲜冰冻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