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CZX029)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蔡志栋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杭州第二中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竞争能否生智慧?——章太炎、辛亥革命与现代性
- 2012年
- 辛亥革命的理论家章太炎提出了"竞争生智慧"的观点,但是,竞争究竟能不能生智慧?如果能,是在什么意义上能?如果不能,又是为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似乎还欠思量。章氏哲学对人性之恶的肯定赋予了竞争以合法性,但是,其所具有的相对主义倾向又使得竞争最终成为了多余之物。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将竞争解释成实践,"竞争生智慧"的意思是说主体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改变自己,从而获得智慧。但是,由于章氏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走向了怀疑论,在政治哲学上走向了唯我论,所以他不能够提供成功改变世界所需要的理论和工具,最终导致"竞争生智慧"走向了唯意志论而自我消解。这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又暗示了中国现代性诞生的步履维艰。
- 蔡志栋朱阿海
- 关键词:唯我论唯意志论辛亥革命
- 进化:真实抑或迷妄?——重审章太炎对进化论的批判与困境被引量:2
- 2015年
- 被誉为辛亥革命理论旗手的章太炎较早提出了"俱分进化论",对当时俨然成为第一大潮的进化论提出了深刻的批评。然而,章氏对进化论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俱分进化论";他借助其独创的真如哲学体系,对进化论所预设的目的论、必然性、人性向善论等维度展开了细致而系统的批判。然而,由于真如哲学体系内涵的矛盾,他对进化论的批评既充满洞见,又是饱含紧张,充满了自我瓦解的可能。
- 蔡志栋
- 关键词:进化论必然性目的论
-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逍遥游"--以冯契之庄子研究为中心被引量:2
- 2012年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得以体现的一个维度就在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之中,冯契对庄子的自由观的解读便展示了这个特点。冯契看到了庄子一定程度上否认人们能够把握认识论领域内的自由,但庄子对逻辑思维和客观对象之间矛盾的揭示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运用辩证法人们可以得到此种自由。和认识论领域内的这种消极性相反,冯契认为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肯定了劳动的技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能够获得审美的自由。在此,冯契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对庄子作出了解读,这种诠释又迫使冯契必须引进新的认识论观点,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造成了契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包括冯契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庄子的政治哲学层面的自由观给予了消极的诠释,但中国近现代思想从未高度重视庄子的政治思想,这表明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解读庄子思想,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的一个生长点,包括庄子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也将再次展现其深厚的意蕴。
- 蔡志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庄子
- 含混与创见:孙中山认识论思想新探——兼论“孙文学说”的真实意蕴被引量:1
- 2015年
- 学界一般总将"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理解为一个问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事实上,孙文学说包含着两个观点:1.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实际上他在主张某种形式的"知行合一"。同时,作为文本的《孙文学说》在表述上含混、复杂,又是充满洞见的;分析其中的事例,至少从六个方面揭示认识的环节或认识论的可能维度:1."行先知后"意义上的"知难行易";2."知为行导"意义上的"知难行易";3."知后须行"意义上的"知难行易";4."行为知始"意义上的"知难行易";5."默会知识"意义上的"知难行易";6."知多行少"意义上的"知难行易"。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孙中山在此文本中的"知难行易"的含混表述的确给读者理解他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孙文学说"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思想发展的契机,其价值不可低估。
- 蔡志栋
- 关键词:知难行易知行合一默会知识
- 孙中山“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探析
- 2017年
- 孙中山认为现代自由人格的规划不可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主张继承并发扬"至孔子而绝"的道德思想。其内涵包含仁智勇三义。智不仅指的是和善良意志比较接近的"良心",而且也表现为对是非善恶的理性判断。仁指的是博爱,这种解释既吸收了儒家,又借鉴了墨家,而且还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大勇"的实质是为了群体的利益而舍生取义。在具体道德条目上,孙中山主张确立志气、责任、信义、诚,以群体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的功利。孙中山对志的自由选择、坚韧持一、后果责任等性质作出了肯定;主张废弃忠君意义上的忠,确立对国家、对民众、对事业之忠。尽管孙中山对信义的理解侧重于内在的道德品质,还没有进入现代的契约论的范畴。但是,孙中山注意到了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智)、自愿性(意志)等特征;同时,在对"良知"的认识中,孙中山也注意到了道德性的自然性,丰富了我们对道德行为的特性的理解。孙中山主张改变政治制度以塑造自由人格,也是触及了培养自由人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 蔡志栋
- 关键词:孙中山志气自由人格
- 评新权威主义——以萧功秦为中心
- 2016年
- 新权威主义是当代中国一大社会思潮,萧功秦是其坚定的代表人物。从发展过程来看,新权威主义经历了从20世纪的"三阶段论"到21世纪的"四阶段论",由此也更新了新权威主义的定义,甚至导致了名称的变迁。从论证理路来看,新权威主义一方面高度关注理论建构;一方面,积极回应同时代的社会思潮;第三方面则表现为对历史进行重新诠释,史论结合,互相支撑。同时,新权威主义注意吸收国外相近理论,借鉴外国现代转型经验,为自己作辩护。然而,新权威主义始终面临着三大质疑:一是如何担保政治性的权威必然发生民主转型?二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本身也是多元的;三是国外经验和理论的有效性如何值得深入探索,绝非简单可言。
- 蔡志栋
- 关键词:新权威主义新保守主义社会思潮公民社会民主
- “对于自由另有一种新讲法”——梁漱溟政治自由观简论
- 2016年
- 梁漱溟试图在新的团体生活的框架内来诠释政治自由.这种自由是团体在和国权的对抗之中产生的.为了建设新的团体生活,梁漱溟放弃了西方文化惯用的从自由权利出发的理路,而是采取了传统的从义务关系出发的做法.在对传统的义务观的重新阐释中,梁漱溟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权利观.新的团体生活建设的起点是义务,在此基础之上,梁漱溟主张以民主的原则和“多数政治的人治”的方法来构建之.此间他认为民主精神在很多方面中国古已有之,但在理性的讨论这点上中国有所欠缺.他提出“会商量着办事”的原则,修正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治原则.梁漱溟主张在团体生活的背景中来理解政治自由.但是,他对自由“有新的讲法”,先是确定其为教育的和道德的,而非法律的;其后又认为被赋予自由的个体必须满足向上的、创造的条件,否则就要收回其自由权.这些均显示了传统的深刻影响,表明其自由观的限度.
- 蔡志栋
- 关键词:政治自由民主
- 孝道的现代命运及其转化——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简略考察被引量:1
- 2014年
- 传统的孝道观念在中国近现代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它是抽象的,局限于个人、家庭之中;它是单向度的,忽略了父母对于子女之爱;而且,从现代民主社会构建的角度看,孝道不能成为其基础。对于这些批评,现代思想家同时做出了一定的回应,从而多方面地勾画出合理的孝道观念的轮廓,挖掘出孝道的现代价值。
- 蔡志栋
- 关键词:孝道单向度
- 论“道家自由主义”三相被引量:6
- 2013年
- 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中,"道家自由主义"之出现,意在用传统道家作为接榫自由主义的文化土壤,由此形成了三种主要论述:第一种是政治自由主义,从道家"无为论"中分析出统治者一方面要缩减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尊重民众的政治主体性的结论;第二种将道家的"天道"等同于西方的自然法,从中阐释出自由主义来,此可谓"天道自由主义"。第三种则从道家(主要是庄子)注重精神自由的角度试图开出整全性自由主义来。这种论证思路弥补了自由主义退缩为政治自由主义之后在精神世界建设问题上的疲敝。这些论述之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洞见和盲点,关系到"道家自由主义"是否成立的问题,因而值得探讨。
- 蔡志栋
- 关键词:政治主体性天道
- 仁政之病: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兼与秋风先生商榷被引量:1
- 2014年
- 文化保守主义如徐复观、秋风等人高扬仁政说,将之等同于民主政治。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自由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仁政说展开了持续的批判。其共同点在于指出仁政思想忽略了民众的政治主体性。与自由主义在经济上肯定仁政对于民生的重视不同,马克思主义思潮继而从阶级分析法出发揭示出仁政说在经济上对民众的欺骗性和压迫性。文化保守主义应当回应这些历史的批评。
- 蔡志栋
- 关键词:仁政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