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2006B20301037)
-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4
- 相关作者:何余容雷妍圆吕利华陈冬虹梁淑仪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被引量:15
- 2010年
- 本文比较了4种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Bb02菌株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浸虫法73.79%,涂抹法68.28%,喷雾法51.72%和浸叶法33.79%;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喷雾法57.93%,浸虫法57.24%,涂抹法55.86%和浸叶法28.28%,虽然浸虫法的校正死亡率稍低于喷雾法,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2龄和3龄幼虫以浸虫法处理僵虫率最高,分别达31.25%和29.55%;致死速度最快,LT50分别为3.62 d和4.63 d。认为浸虫法最适于室内准确评价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
-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小菜蛾接种方式致病力
- 小菜蛾感染玫烟色棒束孢后的病征及组织病理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为了明确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作用,分别以1×105孢子/mL和1×108孢子/mL浓度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EBCL03011孢子悬浮液感染小菜蛾幼虫,观察了感病幼虫体表和体内器官组织的病变情况。结果显示,感病虫体颜色由局部浅褐色逐渐变为大面积深褐色,病虫出现缩短、强直等外部形态的变化。组织切片观察显示,接种后4 h,附着于体壁的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入侵;16h后,小菜蛾内表皮被分解,菌丝段进入血腔。与此同时,被幼虫取食进入消化道的分生孢子也增殖产生菌丝段,以菌丝段突破肠壁细胞,向附近的脂肪体入侵;随着玫烟色棒束孢继续在虫体内增殖,24 h后各组织器官遭到不同程度破坏;48 h后,感病幼虫死亡,虫尸体内的菌丝突破体表,在虫体外形成菌丝层。表明玫烟色棒束孢入侵小菜蛾有两条途径,第1条为体表途径,第2条为消化道途径。
-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韦秉兴
- 关键词:小菜蛾组织病理
- 玫烟色棒束孢侵染小菜蛾的透射电镜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侵染过程及菌体在虫体内的增殖方式。以浓度为1×107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小菜蛾4龄幼虫,在透射电镜下对虫体各部位的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1h玫烟色棒束孢菌株EBCL03011的分生孢子开始萌芽,至4h可观察到附着孢的形成和穿透,接种后24h已普遍侵入体腔。玫烟色棒束孢在寄主表皮和体腔内,以菌丝段出芽生殖、菌丝分隔及菌丝段分隔3种方式大量增殖,主要以颗粒状的菌丝段在寄主体腔内扩散,菌丝段在穿透表皮和体腔内增殖过程中伴随着机械压力和酶的活动。
- 雷妍圆何余容吕利华
- 关键词:小菜蛾侵染过程透射电镜
-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7
- 2010年
-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各项生物学指标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间的相关性,对一株球孢白僵菌菌株GXU-Bb进行单孢分离,测定了菌株GXU-Bb及其分离子菌株GXU-Bb16、GXU-Bb10、GXU-Bb13和GXU-Bb05这5个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水平和几丁质酶水平等多项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1.54×10^7-2.98×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1.04-1.19;几丁质酶水平变化范围1.05-1.14;各菌株间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较大,校正死亡率变化范围为39.81%-83.79%。将各生物学指标与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产孢量、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几丁质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陈冬虹
- 关键词:球孢白僵菌小菜蛾生物学特性致病力
- 玫烟色棒束孢的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的相关性被引量:13
- 2010年
- 测定了玫烟色棒束孢原始亲本菌株PFCF—O、退化亲本菌株PFCF—D和单孢分离子菌株PF-CF.D58、PFCF.D20、PFCF.D50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予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等生物学指标以及各菌株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结果表明,菌株PFCF—O的生长速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产孢量为2.7×10^7个/mL,孢子萌发率为62.59%,胞外蛋白酶水平为1.16,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7.74%。而菌株PFCF.D、PFCF—D20、PFCF—D50和PFCF—D58间平均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为1.05×10^7~2.34×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为1.02—1.07,各生物学指标及其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19.86%~51.44%)都显著低于菌株PFCF-O。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玫烟色棒束孢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初期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菌株生长后期的生长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雷妍圆吕利华何余容梁淑仪
- 关键词:小菜蛾生物学特性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