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R304466)
- 作品数:5 被引量:67H指数:4
- 相关作者:傅强赖凤香罗举桂连友陈峰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长江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及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08年
- 综述了近年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抗性机制、抗性机制的生化基础、抗性基因的研究以及褐飞虱致害性变异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陈峰傅强罗举桂连友
- 关键词:抗性致害性变异
- 褐飞虱体内类酵母共生菌与氨基酸营养的关系被引量:24
- 2005年
- 利用全纯人工饲料饲喂技术,研究了缺失不同氨基酸对高温(35℃)处理后的缺菌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al相对生长速度、体内共生菌数量的影响,发现10种必需氨基酸对缺菌褐飞虱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10种非必需氨基酸,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缺少对褐飞虱(特别是高温处理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分析了缺菌试虫体内氨基酸组成和转氨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摄取的氨基酸营养相同的条件下(用全纯饲料D-97饲养),高温处理试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变化,而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上升,且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其中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苯丙氨酸(Phe)摩尔百分含量均显著下降,表明必需氨基酸的相对缺乏可能是体内蛋白质合成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推测这可能是由于试虫体内共生菌数减少致使所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减少而引起。处理试虫体内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明显提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降低,结合游离氨基酸中谷氨酰胺(Gln)显著增多,推测类酵母共生菌可能利用谷氨酰胺等为原料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 王国超傅强赖凤香陈铭学牟仁祥张志涛
- 关键词: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氨基酸谷氨酰胺合成酶氨基转移酶
- 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致害性监测
- <正>褐飞虱(Milaparvata lugens Sta1)是亚洲稻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属迁飞性和r-对策昆虫。它在我国大多数水稻产区不能越冬,每年4~5月份从主要虫源地越南北部的中南半岛随西南气流迁入我国南部,6~7月...
- 陈峰潘建红罗举赖凤香傅强
- 关键词: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致害性
- 文献传递
- 不同褐飞虱寄主种群类酵母共生菌形态和数量的比较被引量:4
- 2009年
- 对分别在不同水稻品种TN1(感虫品种)、Mudgo(含Bph1抗虫基因)、ASD7(含bph2抗虫基因)上连续饲养了117代以上的3个褐飞虱寄主种群(分别称为TN1种群、Mudgo种群、ASD7种群)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形态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各褐飞虱种群类酵母共生菌的长和宽差异显著,且ASD7种群>TN1种群>Mudgo种群;长宽比无明显差异。种群间类酵母共生菌数量的差异因试虫性别而异,不同种群的褐飞虱雌虫含菌量无明显差异,雄虫则表现出TN1种群>ASD7种群>Mudgo种群的趋势,其中TN1种群与后两者差异显著,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褐飞虱种群转移到不同水稻品种上饲养1代,雌虫含菌量变化大多不明显,但雄虫较明显。感虫品种TN1上雄虫转移到两个抗性品种Mudgo和ASD7上饲养含菌量显著降低,抗虫品种上的雄虫转移到TN1上则含菌量显著增加,抗虫品种间的转移含菌量则没有明显变化。
- 孙佳音傅强赖凤香王渭霞
- 关键词:褐飞虱类酵母共生菌致害性
- 不同植物上灰飞虱适合度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通过室内笼罩饲养法观察了水稻、玉米、高粱、稗草等57种植物上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n)的生长发育繁殖情况。不同供试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若虫历期、初羽化成虫体质量、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参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种群趋势指数分析,发现57种供试植物中,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稗草等5种,这些植物上灰飞虱羽化率介于59.4%~86.9%,种群趋势指数在27.8以上;较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黑麦草等9种,灰飞虱羽化率在27.0%~64.5%,种群趋势指数多在10以上;较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寄主植物有牛筋草等5种,羽化率介于13.0%~35.6%,种群趋势指数为1~10;不适宜灰飞虱生存的植物有无芒雀麦等13种,羽化率在10%以下,种群趋势指数在1以下;玉米等25种植物上灰飞虱若虫不能羽化为成虫。其中,黑麦草、棒头草、菵草、白顶早熟禾、野燕麦和荠菜等为新证实的寄主植物。
- 乔慧刘芳罗举赖凤香傅强王华弟戴德江
- 关键词:灰飞虱寄主植物种群参数主成分分析适合度
-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被引量:24
- 2009年
- 在浙江富阳评价了汕优63(含Bph1)、IR42(含bph2)、IR56(含Bph3)和TN1(感虫对照)以及新近育成的杂交稻中浙优1号、国稻6号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中抗(5级)以上的水稻品种在成株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苗期高感(9级)的水稻品种成株期亦感虫,但田间虱烧出现时间和虱烧程度有所差异。苗期高感的中浙优1号田间"虱烧"发生时间比同样高感的TN1晚5d,推测中浙优1号对褐飞虱有一定的耐受性,这是在苗期鉴定中不能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苗期感虫的优良水稻品种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 陈峰傅强罗举赖凤香桂连友
- 关键词:水稻品种褐飞虱苗期抗性抗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