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20004)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国荣姜家君傅小凡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视域
  • 2篇本体
  • 1篇叙事
  • 1篇哲学
  • 1篇人生美
  • 1篇人生美学
  • 1篇身体叙事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表现
  • 1篇世俗
  • 1篇女性
  • 1篇女性生存
  • 1篇女性生存困境
  • 1篇人道
  • 1篇人道原则
  • 1篇中庸
  • 1篇为学
  • 1篇美学
  • 1篇明代
  • 1篇金瓶

机构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3篇姜家君
  • 3篇杨国荣
  • 2篇傅小凡

传媒

  • 2篇江汉论坛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福建江夏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广义视域中的“学”——为学与成人被引量:6
2015年
"为学"在宽泛意义上既涉及外部对象,又与人相关,"成人"则指成就人自身。狭义之"为学"主要与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相联系,以"成人"为指向的广义之"为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这一视域中的"为学"与"成人"相应地意味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其中既涉及本然、当然、实然的关系,也关乎本体与工夫、性与习的互动。
杨国荣
关键词:为学成人本体工夫
《中庸》的人生美学初探被引量:1
2013年
《中庸》以"诚"、"礼"、"中庸"三个范畴展现了独特的人生美学路径。"诚"体现为一种不断求索的生命精神,又是人生审美的最高理想与境界;"礼"以合理的生活事实及规范的持久性,使个体的审美心态趋于中正平和,是审美发生的理性基础与必要准备。"诚"与"礼"的融合,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亦是由审美自律走向审美超越的过程,体现了"中庸"的审美特点。
傅小凡姜家君
关键词:《中庸》人生美学中庸
明代“情”范畴的本体转向与世俗审美表现
2014年
明代心学兴起,"情"这一范畴在儒家思想中也开始从边缘位置向本体转向,在文学中一方面表现为以"至情"、"真情"为内容的主情派思潮;另一方面,在下层文人与新兴市民阶层的推动之下,"情"走向了以"情欲"为本的世俗化审美过程。
姜家君
关键词:明代本体审美
形上原理与价值原则——《老子》哲学中的道与自然被引量:3
2013年
在《老子》的哲学系统中,天道观意义上的形上原理与人道观视域中的价值原则呈现内在的相关性。就天道观而言,《老子》以道为第一原理。作为存在的终极根据,道非人格化或目的性的存在,而是以自然为其本真形态,所谓"道法自然"便表明了这一点。天道观上的法自然,在人道观中进一步具体化为价值层面的自然原则。以"道"与"自然"为核心的观念,以上思维进路既体现了天道观与人道观的一致,也展示了形上原理与价值原则的互融。
杨国荣
价值观视域中的天人之辩被引量:1
2014年
从价值观的视域看,天人之辩既涉及人自身的存在,也关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存在这一层面,儒家注重化天性为德性,道家则以维护和回归天性为指向,二者各有所见,也蕴含自身的问题,合理的取向体现在超越天性和德性之间的对峙和分离;它的深层意义,则在于一方面确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又避免社会规范的形式化、外在化。在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今天面临三重超越或三重扬弃:首先是扬弃前现代的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原始的合一;其次是扬弃片面的现代性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的抽象分离;其三,超越后现代的视域,其实质表现为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阶段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以上超越,同时表现为以历史主义的观念,理解和看待天人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的指向,则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
杨国荣
关键词:人道原则
《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与女性生存困境被引量:3
2014年
《金瓶梅》中的身体叙事,是对传统中国两性关系的深刻揭示,尤其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境遇。在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话语系统下,女性只能沦为依附性的"他者",身体则成为她们此在的唯一生存样式,从而暴露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悲剧命运。
姜家君傅小凡
关键词:《金瓶梅》女性身体叙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