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042731G)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张智郭磊魁廖峻胡发稳董瑶洁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应对方...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心理学
  • 1篇适应性
  • 1篇中学生
  • 1篇污名
  • 1篇理学
  • 1篇精神卫生
  • 1篇家庭
  • 1篇家庭功能
  • 1篇儿童
  • 1篇儿童行为
  • 1篇儿童行为问题

机构

  • 4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昆明大学

作者

  • 4篇张智
  • 1篇梁庆
  • 1篇周波
  • 1篇李文芳
  • 1篇郭磊魁
  • 1篇董瑶洁
  • 1篇胡发稳
  • 1篇廖峻
  • 1篇李莎
  • 1篇马薇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探讨污名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危害。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污名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剖析。结果:污名是社会认知建构的产物,其形成与线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这四项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污名包括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其形成机制都与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关,区别在于指向对象不同;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全盘否定的非理性特征,它降低了大学生的自尊、掠夺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对公众污名的内化会加重自我歧视。结论: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的相互消极影响会加重大学生寻求救助的心理负担,使急需咨询服务的心理疾患的大学生反而更少利用心理咨询机构服务。采用教育、澄清、接触等策略降低或消除公众污名,采用撕标签、挖潜力、求发展等策略清除自我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促进大学生心理求助和心理保健行为。
张智
关键词:精神卫生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复原的关联被引量:16
2005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对方式特点以及与自我复原的关联。方法:采用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CP)与自我复原量表(ER89)对319名1-4年级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对方式依次主要为问题解决、转移、忍耐、求助、压抑、逃避、幻想、抱怨和退缩。传统家庭大学生比核心家庭大学生更多使用问题解决应对而较少采用逃避应对,男生比女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压抑应对而较少采用抱怨和逃避应对。四年级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多使用逃避和压抑应对。自我复原均分与问题解决、求助、忍耐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退缩、压抑呈显著负相关,与幻想呈轻度负相关。结论:家庭生活环境及性别对于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自我复原。
张智郭磊魁
中学生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中学生日常烦恼因子与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与中学生烦恼问卷对65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在校园、学业、教师、家庭和自尊5个烦恼因子上,年级差异有显著性(F=2.295—2.944,均P〈0.05),对初三年级的困扰高于其他年级。重点中学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应对[(2.49±0.88)分,(2.39±0.82)分];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求助和发泄应对[(2.00±0.91)分,(1.82±0.85)分;(2.18±0.92)分,(1.87±1.00)分]。问题解决应对与学业、家庭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117、-0.149,P分别〈0.05及〈0.01)。发泄、幻想应对与学业、教师、家庭、异性和自尊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25—0.250,P〈0.01),忍耐与学业和教师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105、0.136,P分别〈0.05及〈0.01)、幻想与校园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133,P〈0.01)。结论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相关。应从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等多层面入手对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
张智李文芳梁庆董瑶洁周波廖峻胡发稳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关系的调查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幼儿行为问题与不同家庭功能类型的内在联系。方法:于2004-10/2005-03随机抽取昆明市两所幼儿园的184名儿童,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问卷含30项,按程度5级记分)以及Rutter儿童行为父母问卷(问卷含31项,按症状出现的有无、严重程度以3级记分。评定内容包含一般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测查被试的家庭功能状况与行为问题。结果:所纳入的184名儿童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家庭功能的类型分布比例:平衡型家庭仅占17.0%,中间型家庭占56.9%,极端型家庭占26.1%,并且出现数据向缠结方向倾斜的趋势。②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测查:行为问题中约44%为神经症,而反社会行为和混合行为依次占3%和2%,仅51%的儿童无行为问题。在违纪行为、神经症行为及总分上,男童得分明显高于女童(5.11±3.13,4.32±2.60;8.83±4.75,7.36±3.95;13.94±7.22,11.68±5.98);在神经症行为及总分上幼儿园类别中甲类(生源来自较高收入的大学教职工家庭)得分低于乙类(生源来自社区、多为低中收入的工薪家庭),分别为7.21±4.25,9.71±4.33;11.59±6.53,15.03±6.55。结论:①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状况有密切关联,当家庭功能不良时其发生具有普遍性。②儿童行为问题以神经症行为表现为主。
张智李莎马薇
关键词:儿童行为问题家庭功能适应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