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JY110)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时兴蔡祖森陈桑更多>>
相关机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金融
  • 5篇农村
  • 4篇农村金融
  • 2篇支农
  • 2篇支农绩效
  • 2篇农村金融机构
  • 2篇农村金融体系
  • 2篇金融机构
  • 2篇金融结构
  • 2篇金融体系
  • 2篇绩效
  • 1篇贷款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地方政府行为
  • 1篇新型农村金融
  • 1篇新型农村金融...
  • 1篇正规金融
  • 1篇政府
  • 1篇政府行为
  • 1篇政府引导

机构

  • 3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浙江行政学院

作者

  • 4篇陈时兴
  • 1篇陈桑
  • 1篇蔡祖森

传媒

  • 3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浙江学刊
  • 1篇数量经济技术...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当代社科视野

年份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5
2008年
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金融供给不足的迫切需要,也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撑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主要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成功做法,得出了完善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的若干启示。
陈时兴高谨陈桑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民间金融的双重效应与发展对策被引量:8
2007年
规范发展农村民间金融是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浙江温州的案例,分析了农村民间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和推进正规金融改革和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也分析了其干扰金融宏观调控、引发金融风险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认为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使其充分发挥支持"三农"的正面效应,并将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陈时兴蔡祖森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负面效应政府引导
农村金融领域的增量改革、制度创新与规范化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从农村金融结构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农村金融领域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并且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特征、发展前景和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引导及规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陈时兴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非正规金融
苏南与温州农村地方金融结构与支农绩效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苏南和温州都是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也是率先进行农村金融创新的地区。但两地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政府支持方式不同,分别形成了以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为特色的苏南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和以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及发达的民间金融为特色的温州农村地方金融组织结构。这两类农村地方金融结构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已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计量分析表明,苏南和温州地区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的增收效果。但由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不足,两地农村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也存在着同时承担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的矛盾。分析表明,农村地方金融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强化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目标多元化则不利于农村金融发展及其支农绩效的提高。
陈时兴高谨陈晓敬
关键词:绩效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被引量:1
2008年
改革与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是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准确定位及发展战略的制定: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定位于纠正市场失灵,主要满足农村贫困户对公共产品资金的需求,支持的重点逐步转向符合WTO"绿箱"政策的项目;农业银行应当将面向"三农"政策与金融业的商业化运作相结合,坚持城乡联动,发挥其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商业性资金融通功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差异形成多种模式,成为组织农村弱势群体通过资金联合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陈时兴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风险表现、成因与防范被引量:6
2009年
本文基于农村金融脆弱性的理论,在揭示农村金融体系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表现的基础上,从金融结构体系、金融监管制度缺陷,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研究农村金融风险的生成与扩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陈时兴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扩散
农村地方金融结构、地方政府行为与支农绩效被引量:14
2009年
本文以农村地方金融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效果显著的浙江为例,首先分析地方政府行为作用下的农村地方金融结构变迁,然后采用经济计量模型检验农村地方正规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最后论证非正规金融发展的资本形成绩效。研究结果表明,解决我国农村资金供需缺口的基本途径是优化农村地方微观金融结构。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发展给以规范引导并提供创新空间,能够发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互补功能,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绩效。
陈时兴
关键词:二元金融结构民营经济地方政府行为支农绩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