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165)

作品数:10 被引量:182H指数:7
相关作者:鲁长虎常家传朱琼琼许青邓青珊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种子
  • 4篇种子传播
  • 3篇动物
  • 2篇食果鸟
  • 2篇红豆杉
  • 1篇星鸦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种
  • 1篇植物种子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食性
  • 1篇松属
  • 1篇鸟类
  • 1篇迁徙
  • 1篇秋季
  • 1篇贮食行为
  • 1篇槲寄生
  • 1篇物种
  • 1篇南方红豆杉

机构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5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9篇鲁长虎
  • 2篇朱琼琼
  • 2篇常家传
  • 1篇杨显峰
  • 1篇崔黎明
  • 1篇许青
  • 1篇邓青珊

传媒

  • 6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Integr...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物对松属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6年
松属植物约110种,根据种子传播方式可分为风传播松和动物传播松。风传播松占绝大多数,种子多具有适应风力的翅。动物传播松大约23种,都具有大、可食用、无翅或短翅的种子,无法借助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松的分布生境多为贫瘠的山地,而且多位于高海拔地区。目前已知9种松树的动物传播种类,其余14种可推测为动物传播。动物传播者包括鸦科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动物将获得的种子分散贮藏,未被重取的种子可能萌发,完成传播。动物传播是定向传播,微生境多适合种子萌发。啮齿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10 m,而鸦科鸟类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公里。动物传播的松树会出现树丛和多树干现象,一般由同一贮点内贮藏的多粒种子萌发造成的。动物贮藏的种子大部分被重取,称传播后取食。一些具有大种子的风传播松在种子落地后,啮齿类和鸟类会再次埋藏而形成二次传播,可看做是一个单独的传播类型,即风-动物传播松。动物传播者与依赖传播松树之间可看作是互利共生关系。
鲁长虎
关键词:动物种子传播
果实(种子)化学防御与食果实动物的适应对策被引量:4
2005年
种子植物在果实(种子)成熟后需要防御食果实动物捕食种子,同时要传播种子至适宜萌发的生境。很多植物依赖食果实动物传播种子,称动物传播植物。果实(种子)化学防御是抵御种子捕食者的重要手段。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包括各种生物碱、生氰糖苷、萜类和酚类等,种类繁多;次生物质的含量随果实成熟过程而变化。次生物质可以抵御动物的捕食,其毒性对种子传播者和种子捕食者没有选择性,即具泛毒性。果肉中的次生物质也可以起到轻泻剂的作用,缩短种子在动物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以影响传播效率。果实(种子)次生物质的产生不受植物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产生与果实质量有关。在温带地区,通常SS型果实次生物质含量低,而FL型果实含量高。食果实动物可通过调整捕食行为、摄取环境中特殊物质和获得丰富营养等3个方面适应次生物质。果实(种子)中次生物质的研究对动植物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鲁长虎
关键词:化学防御
Effect of frugivorous bird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aturally regenerating population of Chinese yew in ex situ conservation被引量:2
2008年
The Chinese yew Taxus chinensis is catalogued as an endangered species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small size andsenescent status of most populations. Its lack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its endangeredstatus. We investigated the regeneration of an ex-situ conservation population, which was introduced intothe Nanjing Botanical Garden Memorial Sun Yat-Sen in the 1950s, and evaluated the role of frugivorous birds on theestablishment of this regenerating population. Two hundred and thirteen individual yew seedlings and saplingswere found on the hillside in 2006, and the nearest seedling was found more than 10 m away from mother trees. Thespatial pattern of all seedlings and saplings occurred as a clumped distribution, which is typical for vertebratedispersedplants. Six bird species were seen ingesting whole “fruits” at yew trees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745 visitsby avian frugivores were recorded. Red-billed blue magpie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Chinese bulbul (Pycnonotussinensis) and azure-winged magpie (Cyanopica cyana) were the most frequent visitors over the two years of thestudy. Comparing the flights of departure and perching habitats of the three main bird species, we inferred that U.erythrorhyncha w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disperser. This regeneration population has had good developmentover the past 20 or more years;frugivorous birds have removed seeds to the hillside every year until now, and seed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continue to develop well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conservationsystem of the Chinese yew should be composed of yews, avian dispersers and habitats for seed germinationand seedling growth.
Changhu LUQiongqiong ZHUQingshan DENG
槲寄生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被引量:37
2003年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1月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林场研究了槲寄生 ( Viscum coloratum)的生物学特征及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槲寄生寄主共有 9种阔叶树 ,杨树占比例最大 ,达 73.3%。78.0 %的槲寄生个体以杨树为寄主。多数槲寄生着生在杨树主干侧枝 ( 4 3% )和细侧枝 ( 4 2 % )上 ,主干上仅 1 5 %。寄主和槲寄生本身都呈聚集分布。槲寄生有两种色型果实 ,在量度上无明显差异。果实由果皮、果肉和种子构成 ,种子外面包裹一层胶质层。在帽儿山秋、冬季常见的 7种食果实鸟类中 ,只有太平鸟 ( Bombycilla garrulus)在野外觅食槲寄生果实 ,斑鸫 ( Turdus naumanii)在笼养无其它食物时才食 ,其余 5种鸟类拒食。太平鸟在 1 1月以后觅食槲寄生果实频率增大。除槲寄生果实外 ,太平鸟共可食帽儿山常见 1 7种肉质果中的 1 2种。太平鸟在吞食果实后 ,种子外包胶质层随粪便排出 ,形成“种子线”粘在树枝上 ,槲寄生种子被传播到适宜的生境 ,在春天萌根生长。笼养太平鸟时 ,种子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约 1 1 min,这意味着在野外很长的扩散距离。槲寄生和太平鸟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互利互生系统。
鲁长虎
关键词:槲寄生生物学特征鸟类种子传播
动物与红松天然更新关系的研究综述被引量:42
2003年
红松球果成熟后 ,种子自身不能脱落到达适宜的萌发地 ,因而无法自身完成天然更新而要依赖动物帮助传播种子。捕食红松种子的动物包括啮齿类、鸟类和一些大型兽类。其中 ,松鼠、星鸦和普通币鸟具有分散贮藏的行为 ,以前两者为重要。这些动物从球果中取出种子 ,吃掉一部分后 ,靠颊囊或舌下囊搬运至贮藏地 ,将种子埋藏在地被物下准备冬、春食物缺乏时再重新捕食。搬运的距离远达数百米至几公里。分散贮藏的贮点数量很大。每个贮点有一至数粒种子。贮点小生境比较适合红松种子的萌发 ,因此大量的未被重新发现和捕食的贮点的种子在 2 0个月后可能萌发。虽然动物贮藏的生境适合幼苗的萌发 ,但是不一定适合幼苗的继续生长。由于动物的捕食和贮藏行为 ,阔叶红松林内红松种子运转途径在 4个层次上 (树上、地面、地被物下和洞穴 )进行 ,最后只有少数种子萌发为幼苗。幼苗的生长过程同样受到动物的捕食和破坏。由于红松结实的丰欠年度变化 ,动物种群也随之变动。
鲁长虎
关键词:动物
星鸦的贮食行为及其对红松种子的传播作用被引量:23
2002年
1994~ 1998年秋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对星鸦 (Nucifragacaryocatact)的贮食行为及其对红松(Pinuskoraiensis)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星鸦在秋季至翌年早春主要以红松种子为食 ,偶食浆果。秋季种子成熟时 ,星鸦在取食的同时储藏大量种子作为冬季和早春的食物 ,这些种子中未被完全吃掉的遗留部分在第三年春天即可发芽。在树上取食部分种子后 ,星鸦通常储存 30~ 5 0粒于舌下囊中 ,飞行 2~ 5km后 ,将种子埋藏在土层下 2 5~ 3 5cm深处 ,每个贮点多为 2~ 4粒。贮点生境主要有 8种 :林缘 (路边 )、保护区周围空阔地、人工落叶松林、人工臭冷杉林、人工红松林、人工红皮云杉林、天然更新的杨桦林和天然原始红松阔叶林(母树林 )。星鸦每天至少搬运种子 10次 ,达 40 0粒。一个贮藏季节一只星鸦可贮藏至少 16 0 0 0粒种子。对红松1年生和 2年生幼苗调查表明 ,幼苗在上述 8种生境中均有分布 ,并且在人工落叶松林、天然更新杨桦林和母树林下有幼树分布。因此星鸦能有效地扩散红松种子 ,有利于红松的天然更新。
鲁长虎
关键词:星鸦贮食行为红松种子种子传播
南方红豆杉的天然更新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被引量:28
2008年
2006年9—12月,在皖南仙寓山对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及食果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仙寓山海拔540m以上面积约1.1hm^2的山坡上,与毛竹混生。共统计红豆杉1331株,其中高度30cm以下的幼苗1167株,占总数的87.68%。该红豆杉种群为缓慢增长型种群,空间水平格局呈聚集分布。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10种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和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吞入种子后,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野外调查中,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地点发现带有红豆杉种子新鲜的鸟类粪便,每个含有1~2颗种子。未被鸟类取食的落果自然掉落于树冠下,假种皮被昆虫取食或腐烂,种子在母树下能正常萌发,但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鸟类在该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
邓青珊朱琼琼鲁长虎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食果鸟
帽儿山地区秋季食果实鸟类的食性与迁徙被引量:3
2005年
野外研究于2002和2003年秋季在帽儿山地区进行。帽儿山地区秋季可供鸟类取食的肉质果植物种类繁多,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和山荆子(Malusbaccata)是最主要的两种植物。帽儿山地区迁徙性食果实鸟类共9种,包括夏候鸟和旅鸟5种,冬候鸟4种。主要的食果实鸟类是斑鸫(Turdusnaumanni)、灰背鸫(T.hortulorum)和北朱雀(Carpodacusroseus),前两种为食果肉鸟类,后一种是食种子鸟类。斑鸫主要取食黄檗果实,灰背鸫主要取食山荆子果实,北朱雀主要取食黄檗种子。食果实鸟类在秋季也捕食一些动物性食物。3种主要食果实鸟类的迁徙日期不同。灰背鸫最先迁离,斑鸫稍晚,北朱雀最后到此越冬。果实丰歉年对鸟类的迁徙有一定的影响。
鲁长虎常家传杨显峰崔黎明
关键词:食性迁徙
黄檗的更新特点及食果实鸟类对其种子的传播被引量:53
2004年
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哈尔滨实验林场 ,黄檗母树下没有幼苗分布 ,不能进行天然更新 ,需要靠食果实鸟类等将果实和种子传播至远离母树的其他林下。捕食黄檗果实的食果实鸟类有 9种。其中 6种是食果肉鸟类 ,吞入果实后 ,消化果肉 ,而种子完整地随粪便排出而得以传播。其余 3种是食种子鸟类 ,没有传播作用。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达 2 0~ 30min ,具有很长的潜在传播距离。将鸟类消化后的种子与完整果实和人为去果肉种子进行萌发对比实验 ,消化后种子的累计萌发率与其余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食果实鸟类的消化 (道 )过程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影响 ,同时证明果肉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 ,果肉中不含萌发抑制物质。黄檗提供多种鸟类以食物 ,而鸟类也同时以多种肉质果植物为食物。因此食果实鸟类和肉质果植物 (包括黄檗 )
鲁长虎常家传许青
关键词:黄檗种子传播互利共生
食果鸟类在红豆杉天然种群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19
2007年
2005年10月初至2006年2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天然更新种群的分布格局,野外定点观察了鸟类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行为,记录了红豆杉落果的命运,分析了食果鸟类在红豆杉种群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红豆杉天然更新种群集中分布于距母树群10m以外面积约0.5hm2的山坡上,全部红豆杉幼苗、幼树共213株,主要分布在中下坡;幼苗和幼树的空间水平格局符合聚集分布特征。"果实"成熟后,一部分被鸟类直接在树上取食,一部分掉落母树下地面。经过对结实母树的定点、连续观察,记录到4种鸟类取食红豆杉"果实",其中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为主要的取食者和传播者。食果鸟类整吞"果实",消化果肉(假种皮)后,种子经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以此过程传播种子。在取食完红豆杉"果实"后,食果鸟类多飞向坡上。坡上排水良好,有适量的荫蔽,生境适宜红豆杉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成长。因此,食果鸟类将种子传播至适宜萌发和生长的环境中,对该红豆杉种群的天然更新起主要作用。同时,鸟类传播对于红豆杉种群扩散、占据新的生境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朱琼琼鲁长虎
关键词:红豆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