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FX034)

作品数:18 被引量:114H指数:7
相关作者:王启梁张剑源李娜李娜胡仕林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法律
  • 4篇执法
  • 3篇社会
  • 3篇土地执法
  • 2篇信任
  • 2篇权力
  • 2篇权力基础
  • 2篇纠纷
  • 2篇纠纷解决
  • 2篇建筑
  • 2篇法制
  • 1篇动员
  • 1篇动员机制
  • 1篇隐秘
  • 1篇影子
  • 1篇有效性
  • 1篇整体论
  • 1篇整体性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建设

机构

  • 15篇云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阿姆斯特丹大...

作者

  • 7篇王启梁
  • 2篇张剑源
  • 1篇胡仕林
  • 1篇李娜
  • 1篇李娜

传媒

  • 6篇思想战线
  • 3篇法律和社会科...
  • 1篇法制与社会发...
  • 1篇环球法律评论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国法律评论

年份

  • 6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法学研究的“田野”——兼对法律理论有效性与实践性的反思被引量:28
2017年
法律存在、运作或产生影响的所到之处就是法学研究的"田野"。进入"田野"对于建构有效的、实践性的法律理论具有重要价值。有效的法律理论指向法律实践,但并非法律实务的操作方案。其有效性来自于对法律实践、制度运行逻辑等的解释,以及对法律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行深入考察。其实践性则是基于对问题的理论解释、反思,为改善法制提出理论性或政策性指导,提供对法律及其运作的评估。"田野"所具有的开放性使多元的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可以运用到具体研究中,并通过系列个案的比较来发展一般性理论。同时,田野研究使研究者之间有了可具体讨论的对象,有助于有效地进行理论辩论以实现理论的融合、建构和创新。因此,法学研究的"田野"进路并非简单的经验获得或感性体验,更不是反理论的,而是一种发展法律理论的立场。
王启梁
关键词:田野整体论社会科学
司法的闲置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被引量:1
2015年
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没有经历一个司法控制的过程,是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司法闲置现象的产生,既在于法院难以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目标而功利地拒绝受理复杂的群体性纠纷,也在于群体行动者对司法公正失去信任而理性地选择放弃司法。消解司法闲置、阻止一般纠纷向群体性事件发展,需要支持司法的自主性运作、完善群体性诉讼和公益诉讼制度、强化司法终结纠纷的能力。
胡仕林
关键词:纠纷解决群体性事件
试论土地执法的合法性生成
2015年
作为中国国家实施土地管控的机制之一,土地执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就其从科层体制内部所得到的回应与评价来看,土地执法目前的处境尴尬,获取生存资源的能力不足。从理论上而言,此种情况反映出土地执法的合法性建设是低效的。在中国。土地执法的合法性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本上源自于国家汲取能力建设的需要,并形成于国家权力基础转变的过程之中,体现出国家权力基础转型探索与组织生存经验累积相结合的特征。从合法性的视角考察土地执法的生成过程与逻辑,是有效理解和分析当前土地执法所面临困局的基本前提。
甘霆浩
关键词:土地执法合法性权力基础
作为“影子”存在的执法被引量:2
2017年
本文旨在从规制关系中的另一方,即被规制对象的主体性出发,来探讨执法意味着什么。基于对M市建筑安全执法实践的经验性研究,文章指出,对于被规制对象而言,国家执法是一种影子般的存在:一方面没有实际威慑力;另一方面形塑了潜在的威慑感。这一发现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角度,这意味着威慑和威慑感、威慑与可威慑性是相互分离的不同命题。从实践角度,“影子”现象为改革执法效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执法资源和执法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释放法律的威慑信号,提高行为主体的风险敏感度,从而形成一定强度的威慑感,能够有效地挽回有限的执法活动可能遭遇的失败,并增强执法的实际可威慑性。
李娜
关键词:敏感度规制对象建筑工地
城管执法中的结构性暴力被引量:1
2017年
城管部门与摊贩群体共同陷入的暴力困境具有结构性。本文通过解读一起摊贩埋伏、殴打城管队员案件来剖析暴力现象中隐含的结构性因素,呈现结构性暴力的结构,展示暴力结构化的机理。在该个案中,基层城管部门的公务员和协管人员、摊贩以及派出所民警等主体作为特定情境中具备能动性的行动者,基于“实践意识”采取行动,但同时受到由法制、体制和社会情势形塑的社会结构的严格制约。在行动者顺从和抗拒结构制约的过程中,产生了暴力。结构性暴力中隐含双方之间根深蒂固的对立,重建街头秩序必须以消除对立为核心目标。
李振贤
关键词:公务员城管队员城管执法
监控: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
2017年
将基层土地执法的功用预设定位于“消除违法”并不完整。结合理论支撑和执法实践来看,监控是基层土地执法的主要功用预设之一,与“消除违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保障法律实施以建构国家土地利用秩序的角度来说,作为执法内核的监控,根本上体现的是国家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信息的探查、储备与传递,能够为基层执法的有效实施提供行动依据,并对潜在的违法形成震慑与防控,进而,降低执法实施的成本与负荷,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对于官僚体系的监督需求。因此,这一补正有助于我们更为完整地理解、分析基层土地执法实践中的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运行条件之需求,完善基层执法的理论内涵。
甘霆浩
关键词:执法监察违法行为
国家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探析被引量:2
2015年
对中国而言,土地问题的有效治理一直是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中,围绕土地管控所进行的国家筹集资源能力建设一直贯穿其间,并经历了诸次调整与重构。与此同步,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亦进行着互动。作为国家土地管控基本制度之一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与展开的,该制度的形成过程是国家能力建设的一个缩影与折射,而该制度实施中所呈现出来的乏力,亦是国家权力基础转变,以及相应的国家能力建设模式转向之集中体现。
甘霆浩
关键词:土地用途管制
不信任背景下的权利意识生长被引量:9
2016年
民众对地方政府不信任,因风险产生焦虑是反对石化项目的最初动因,借助法律和新媒体展开法律动员则推动了反对行动的开启、议题升级。此一过程中,权利意识是民众能动性的重要基础,知情、环境、表达、参与四种核心的权利意识获得了传播、生长和重构。地方政府实施的不当社会控制则挫伤了民众的权利感,继而导致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发生流失。该事件表明法律作为一种"结构"制约着人们的行动,同时又作为一种"资源"被行动者所借助。也因此,法律作为建构社会的要素具有开放性,其实践后果有多种可能。而地方政府的信任流失与法律的不完备、政府责任缺位有关,政府的合法性和信任需要在不断完成其对公民的责任、兑现其承诺中才能持续实现再生产。政府合法性和信任基础的再生产必须依靠可以信赖的法制。
王启梁
关键词:权利意识风险社会
守法作为一种个体性的选择——基于对建筑工人安全守法行为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面对构建法治社会的目标,学术界对守法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在以实证研究方式考察法律规范、社会规范、个人规范对工人守法行为影响的基础上,研究显示,工人行动的逻辑主要受个体规范的影响,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则很弱。这表明,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存在着一种"无需法律实施的守法"。由此,针对不同的执法、监管领域内人们的行动逻辑,寻找影响守法行为的关键性因素,完全可能找到降低执法成本、促成守法的策略。同时,研究并非认为法律或法律性的因素不重要,而是主张更为细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守法的过程,通过微观层面的经验性研究,揭示守法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影响要素所具有的多元性,以此发展出多元化的守法研究方法和视角。
李娜
关键词:守法法律规范社会规范建筑安全
“护犊子”式法意识:本土语境的阐释被引量:1
2014年
规范意义上的法意识主要是指人们的规则意识,具体表现为三个互相关联的维度,分别是知法守法、依法维权和公共理性。然而,通过西村个案研究发现:中国农民的法意识并不必然表现为一种规则意识,而是表现为一种不懂法却又信任法的"护犊子"式法意识。这种法意识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原因。在当下农民日常生活中,"护犊子"式法意识依然影响着农民个人/集体行动。认真对待这种"护犊子"式法意识,辩证地把握其积极作用、克服其不足,对于促进基层法律实施,完善基层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法意识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或许并不取决于西方语境下规范定义的参照,恰恰有可能取决于经验。
张剑源
关键词:法意识信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