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60574)

作品数:20 被引量:158H指数:10
相关作者:孙宗玖杨静杨合龙朱进忠古伟容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农业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荒漠
  • 11篇伊犁绢蒿
  • 11篇土壤
  • 9篇伊犁绢蒿荒漠
  • 8篇草地
  • 6篇封育
  • 5篇有机碳
  • 5篇群落
  • 5篇草甸
  • 5篇草甸草原
  • 5篇草原
  • 4篇养分
  • 4篇植被
  • 4篇土壤有机
  • 4篇荒漠草地
  • 4篇放牧
  • 4篇放牧强度
  • 3篇有机质
  • 3篇土壤养分
  • 3篇土壤有机质

机构

  • 22篇新疆农业大学
  • 5篇教育部

作者

  • 20篇孙宗玖
  • 9篇杨静
  • 6篇杨合龙
  • 3篇郑伟
  • 3篇靳瑰丽
  • 3篇张鲜花
  • 3篇古伟容
  • 3篇朱进忠
  • 2篇陈玉萍
  • 2篇安沙舟
  • 2篇李培英
  • 2篇马慧敏
  • 1篇柴艳
  • 1篇张向向

传媒

  • 6篇中国草地学报
  • 5篇草业科学
  • 3篇草地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短期放牧强度对昭苏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影响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在伊犁昭苏草甸草原上研究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后草群高度、盖度及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密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轻牧、中牧、重牧间植被特征差异不显著(P>0.05);...
孙宗玖朱进忠张鲜花郑伟靳瑰丽古伟容
关键词:放牧强度草甸草原植被特征多样性
文献传递
封育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以新疆伊犁绢蒿属荒漠草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对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封育时间的延续,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在表层基本呈先降后升趋势,且在封育9年均达到最高值;速效钾与速效磷均呈先降后升再降趋势,且在封育6年达到最大值;全钾与全磷无明显变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呈现表聚现象,且土壤有机质与全量及速效养分相关性显著。
杨合龙孙宗玖管光玉陈玉萍
关键词:封育土壤有机质土壤养分荒漠草地
短期休牧对昭苏草甸草原地下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短期休牧对昭苏草甸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放牧强度(0.38、0.64和0.90头牛/hm2)下设置了3个休牧期(6-7月、7-8月、8-9月),采用挖掘法测定地下生物量。【结果】短期放牧条件下,放牧强度及休牧对草地地下生物量影响不显著(P〉0.05),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介于763.33-2 123.08 g/m2;同一放牧强度不同休牧期间0-10 cm、10-20 cm及20-3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轻度放牧及中度放牧在6-7月或8-9月休牧、重度放牧在8-9月休牧有利于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积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逐渐减少,且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地下生物量总重的69%以上。【结论】短期放牧条件下,休牧及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
孙宗玖张鲜花郑伟靳瑰丽朱进忠古伟容
关键词:放牧强度地下生物量
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探究荒漠土壤有机氮组分对封育年限的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封育年限(封育时间为0、1、4和11a)对中度退化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轻组氮(light fraction organic nitrogen,LFON)、颗粒氮(particulate organic nitrogen,PON)、微生物量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封育0a相比,其它封育年限5-10、10-20、30-50cm土层的TN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0-50cm土层TN含量随封育年限延长呈"降-升"趋势;封育11a,0-5cm土层PON含量达到最高,而封育4a,5-10和20-30cm土层PON分配比例显著增加;0-20cm土层LFON含量增加显著,且0-5cm土层含量最高。0-50cm土层SMBN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降-升"趋势,而封育4a,5-10和20-30cm土层SMBN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封育0a和封育1a(P<0.05);0-10cm土层LFON和0-50cm土层LFONR与封育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短期封育(1~11a)下,中度退化伊犁绢蒿荒漠土壤全氮含量仍未得到恢复,但促进了LFON、PON、SMBN及其分配比例的增加。
杨静孙宗玖董乙强
关键词:伊犁绢蒿荒漠
封育对沙质荒漠草地植被及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特征的影响
本文以沙质荒漠草地为对象,探究不同封育年限(En0、En3、En5、En8)对沙质荒漠草地群落特征、稳定性和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氮组分(易氧化碳、颗粒碳氮、轻组碳氮、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多因子...
杨静
关键词:群落特征土壤有机碳
文献传递
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种间关系及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为了解封育对蒿类荒漠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封育年限(封育年限为0年、2年、5年、12年)伊犁绢蒿荒漠植物物种数、物种频度差异、群落总体关联性、种对关联及群落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封育年限增加,伊犁绢蒿荒漠单位面积物种数呈增加趋势。封育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群落总体性关联影响不显著,各处理的群落主要物种间总体表现为不显著负相关。随封育年限增加,群落成对物种间负关联种对占总物种对的比例增加,群落内部竞争增强。封育后伊犁绢蒿荒漠植物群落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封育12年、封育5年、封育0年、封育2年。总之,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封育增加了伊犁绢蒿荒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江沙沙孙宗玖杨静杨静
关键词:伊犁绢蒿荒漠种间关联群落稳定性
放牧强度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在伊犁昭苏草甸草原上研究了短期放牧条件下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对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及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但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年度放牧强度间0~10、10~20和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放牧前比,放牧后0~30cm土层养分含量增减趋势并不一致,体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性;相关分析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与放牧强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其响应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无论放牧与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孙宗玖朱进忠张鲜花郑伟靳瑰丽古伟容
关键词:放牧强度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群落特征及草场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6
2015年
以伊犁绢蒿(Seri 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被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及草场质量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总盖度、密度及生物量,随封育时间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的波动变化,且以封育6年达到最高;围栏封育有利于伊犁绢蒿、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的生长与恢复,生物量较对照区分别提高了158.63%~221.44%,100%,且封育9年时伊犁绢蒿重要值恢复到首位;封育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对照区均有增加,且随封育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再增趋势;通过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认为,封育9年后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尚未恢复到原始顶级状态;以草地的生产力与经济效益来考虑,初步推测封育5年为该区域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的最佳围栏时间.
杨合龙孙宗玖陈玉萍
关键词:伊犁绢蒿荒漠物种多样性
收获期对伊犁绢蒿种子含水率、千粒重及萌发行为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伊犁绢蒿是新疆退化蒿类荒漠草地补播改良的首选草种之一,而确定适宜收获期是保障其种子质量和补播成功的关键。为确定种子最适收获期,对结实初期(H1)及初期推迟5d(H2)、10d(H3)、15d(H4)、20d(H5)、25d(H6)收获的伊犁绢蒿种子含水率、千粒重及种子萌发特征(萌发温度设置为2/15℃、10/20℃、15/25℃、15/30℃)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收获期的推迟,伊犁绢蒿种子含水率、千粒重、千粒重烘干重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H4达到最高,依次为14.9%、208.6mg、177.4mg,且H2、H3、H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伊犁绢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幼苗重及简化活力指数均随收获期延迟呈先增后降趋势,H3、H4达到最高,依次为59.8%~65.6%、48.4%~53.7%、12.6~13.2、15.5mm^15.7mm、3.2mm^3.3mm、1.8mg^1.9mg、0.93~1.03;低萌发温度抑制伊犁绢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及胚芽长,但对其幼苗重及发芽率影响不显著(P>0.05)。总之,伊犁绢蒿在结实初期推后10~15d收获较为适宜,表现为种子籽粒饱满,发芽率高且整齐,含水量较适宜。
江黎明孙宗玖汤丽斯江沙沙
关键词:收获期发芽率千粒重
短期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现存生物量及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20年
为明确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对短期封育的适应情况,采用成对试验设计,研究短期封育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活体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其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封育后新源、玛纳斯、呼图壁、奇台等地的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活体生物量较放牧区(CK)分别显著增加98.91%、65.99%、246.66%、91.91%,而博乐的变化不显著。封育后半灌木地上活体生物量较CK显著提高65.56%~265.47%,而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类因所处样地差异而有所不同。封育促进蒿类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积累,仅博乐、呼图壁样地较CK显著增加65.16%~151.89%,且主要集中在0~5 cm,但封育对所有样地凋落物生物量的积累影响不显著。封育后博乐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较CK分别显著增加15.12%、14.88%、11.54%;新源样地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较CK分别显著降低62.12%、64.54%、58.02%、34.81%;玛纳斯样地的Patrick指数较CK显著降低32.48%,而Pielou指数较CK显著增加21.90%;呼图壁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较CK分别显著降低73.21%、68.69%;而奇台样地的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总体看,短期封育利于退化蒿类荒漠草地生物量的积累,而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因地区不同而不同。
崔雨萱孙宗玖刘慧霞董乙强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植物功能群天山北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