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Z014)
- 作品数:17 被引量:42H指数:3
- 相关作者:颜德如颜俊儒刘畅王艳珍冯莎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吉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提升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绩效的社会资本路径被引量:4
- 2015年
- 影响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绩效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外,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资本的发展培育状态如何。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绩效提升的重要资源。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绩效与该地区现有社会资本的诸多逻辑关联,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现代社会资本发展不足的现实状况及其对提升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绩效的种种制约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绩效提升的社会资本路径及其相关策略。
- 颜俊儒刘畅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社会资本
- 孙中山贤能政治观之反思
- 2017年
- 孙中山以其笃信的"行易知难"学说来改造国民心理,进而奠定力主先知先觉式贤能政治的心理条件。他本人亦常常以先知先觉自任。过渡之训政、组织之党魁和主义之宣传,是推行其先知先觉式贤能政治的主要举措。然而,这些举措都面临着困境,致使孙中山时常纠结于贤能政治与强力政治之间。他的"愈挫愈奋",正好诠释了这种纠结:强力政治之现实使其"挫",先知先觉式贤能政治又使其"奋"。
- 颜德如
- 关键词:先知先觉训政党魁孙中山
- 近代中国人对议院的认知及其启示
- 2017年
- 从中西比较的宏大参照系之下,近代中国人在探索西方何以富强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富强之因与议院紧紧联系起来。同时,也认识到议院与"民气"、"民心"、"民隐"的关系。出于富强之功利考虑,不少人积极鼓吹仿立议院;从维系君权之统治权威与尊严出发,不少人提醒要谨防议院带来的挑战。无论是1898年前对西方富强原因的探讨,还是此后关于议院的定位、议院的职权、议院的类型选择等分析,以及民初有关国会的实践状况,近代中国人对议院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工具价值,始终以"有用无用"来判断。从中给予当代中国最富价值的启示是:没有全民对诸如议院等制度的认同,就很难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成熟定型的元素,也无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常态治理。
- 颜德如
- 关键词:议会制度中国政治制度史
- 比较视野下的胡适自由主义思想
- 2016年
- 从比较的视野来考察,胡适所传布的自由主义思想并非拘泥于西方的英美传统。就其与中国早期自由民权思想的关系而言,虽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一致性,但不可过分地夸大前辈思想家如严复、梁启超对胡适的影响。再就其与陈独秀、李大钊、孙中山、蒋廷黻、丁文江等的民主自由主张比较来看,论争纷起,观点有合有分,但主要摇摆于思想文化之路径与政治现实难题之解决的复杂关系之中。最后,就其与中国的历史传统之关系而论,他陷入尴尬境况:一方面,断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由传统,但是当时的中国又绝对称不上是自由国家;另一方面,强调中国必须实现自由,转而他又无法解释这种在中国"存在过"的传统为何难以继续。
- 颜德如
- 关键词:自由主义
- 杜亚泉对国民性的省思及其价值
- 2017年
- 杜亚泉对中国的国民性具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杜亚泉认为中国的国民性中既有"素乏独立之精神""素乏国家观念""常注重于现在之事实""涣如散沙""以享福为人生之目的"、深陷"利欲与义气"的弱点,也有勤俭耐劳、爱好和平与度量宽容的优点。杜亚泉提出了包括"减政主义"、改革家庭、改革教育、发展哲学与改革文学、个人自改革等改造国民性的方案。杜亚泉对中国国民性的反省与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的国民性,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中国近代启蒙运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对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 颜德如李过
- 关键词:杜亚泉国民性
- 只有民主传统才凸显“幽黯意识”吗?被引量:1
- 2013年
- 关于中西方政治传统差异的原因的探讨,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但是,真正能发人深思的论著却不多见。张灏教授《幽黯意识与民主传统》一文,从人性的角度,透析了中西方政治传统为何有别的深层次原因。他的核心观点是:西方基于对人的'幽黯意识'的高度警戒,有民主传统;中国由于'幽黯意识'之淡薄,没有开出民主宪政。这一观点,确实令人深受启发。不过,在具体的论述之中,有一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地方。本文试图对这些地方进行评析。
- 颜德如贾磊
- 关键词:西方政治民主宪政基督教传统政治传统《论自由》政教分离
- 社会资本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绩效的提升路径被引量:1
- 2015年
- 社会关系、社会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信任与社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依赖的社会资本。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社会资本要素的发展培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显现出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绩效的提升。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强社会资本建设以提升治国理政的绩效:一要注重合作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为治国理政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支撑;二要做好现代制度体系与现代规范体系的设计与构建,为治国理政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支撑;三要支持社会团体发展壮大,让其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为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社会组织支撑;四要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重塑党和政府的亲民形象,为治国理政提供持久的社会信任支撑;五要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引领,重塑全体国民的现代信仰体系和价值体系,为治国理政提供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支撑。
- 颜俊儒
- 关键词:社会资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四万万”说之考察:以孙中山为中心被引量:3
- 2016年
- 清末民初中国人口有多少?通行的说法是"四万万"。孙中山亦津津乐道。不过,在孙中山那里内涵有三:"四万万"只是一个概数;"四万万"是指不确定多数的人民;"四万万"并不包括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人,主要指汉族人民。这个数据,是清朝乾隆在位时期各国科学家与传教士或宗教家共同调查的结果。它未必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初人口的实际数量。孙中山念念不忘中国人口"四万万"之说,流露了他重视人口在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关注社会大多数人的命运,希望唤醒他们起来革命的倾向。留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则是:人民革命将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必由之路。
- 颜德如
- 关键词:孙中山清末民初人口数量
- 推进中国基层治理创新的文化路径被引量:2
- 2014年
- 推进中国基层治理创新,应在制度与法治硬约束的背后,形成文化的柔性引导,这主要是因为"文化"渗透于治理的推进者、治理的承受者、治理的纽带、治理的绩效以及治理的环境之中,可谓治理的精神内核。基于"基层"之治理现状,要积极采取诸如情感共鸣、价值引领、仁孝博施、教育沁润和互助共荣等举措。还应从制度实施奠基于文化之上、文化发展不能为文化而文化、核心价值日常化为行动信条等三大文化发展战略来改进基层治理。
- 颜德如张云平
- 关键词:文化
- 孙中山对革命建国受挫原因之反省
- 2015年
-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人常有"民初不如晚清"之慨叹。这实际上涉及如何认识辛亥革命成败的问题。孙中山为此进行了频频的思考。他认为,有五大原因使得革命建国受挫:"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说之毒害;"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舆论之影响;各自为战,疏于组织和纪律;偏于军队奋斗,疏于主义宣传;农民未被动员组织。这些原因是否准确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原因所揭示的中国革命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给后来的革命者所提供的启示:革命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革命必须有强固的组织;革命必须有可靠的武装力量;革命必须传播革命主义;革命必须不断积蓄革命力量。
- 颜德如
-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