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73058)

作品数:16 被引量:327H指数:9
相关作者:诸培新曲福田孙雁刘洪彬王秋兵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农户
  • 5篇土地利用
  • 4篇农户土地
  • 4篇耕地
  • 3篇地价
  • 3篇土地利用行为
  • 3篇耕地资源
  • 3篇城市
  • 2篇社会
  • 2篇社会价值
  • 2篇生态
  • 2篇生态价值
  • 2篇农村
  • 2篇农村集体建设
  • 2篇农村集体建设...
  • 2篇农户调查
  • 2篇权配置
  • 2篇经济增长
  • 2篇经济增长关系
  • 2篇户调

机构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沈阳农业大学
  • 4篇沈阳市规划和...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沈阳市苏家屯...
  • 1篇邳州市国土资...

作者

  • 11篇诸培新
  • 4篇王秋兵
  • 4篇刘洪彬
  • 4篇曲福田
  • 4篇孙雁
  • 3篇李效顺
  • 3篇蒋冬梅
  • 2篇边振兴
  • 2篇董秀茹
  • 2篇邵绘春
  • 1篇胡立兵
  • 1篇厉伟
  • 1篇马贤磊
  • 1篇梁流涛
  • 1篇于国锋
  • 1篇胡军
  • 1篇吴正廷
  • 1篇卜婷婷
  • 1篇姜海
  • 1篇马凯

传媒

  • 4篇中国人口·资...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生态经济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国土资源科技...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Fronti...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研究被引量:31
2012年
本研究通过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内涵的界定,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及政策变化对其影响机理分析框架和计量经济结构模型,基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家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获知苏家屯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非农化"和"非粮化"趋势,种植模式在空间上呈现"反图能圈"式分布。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从外部环境包括城市扩展、经济结构、市场价格变化、政策制度安排和内部环境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等7类因素14个因子对土地利用方式、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进行回归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不同因子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与显著性表现均有所不同。农户处于的外部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投入强度有显著的影响,而农户个人、家庭特征和拥有资源禀赋等内部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程度有显著影响。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政府应该从规范政府征地行为、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等方面合理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刘洪彬王秋兵边振兴于国锋孙雁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因素
农地价值表现及其对农户土地经营决策的影响——以南京市城市边缘区农户为例被引量:9
2008年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价值表现及其对农户土地经营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农户调查、计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研究结果:农户经营决策中,影响农地种植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农地的直接生产价值,而影响农地非农转用决策的是农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受此影响,2/3的农户既不愿意继续种田也不愿意放弃农地以实现农地非农化转用。研究结论:农地对农户的直接经济价值逐渐减少,而社会保障价值仍无法替代。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要削弱和替代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必须提供不同的社会保障替代产品以供不同类型的农户选择。
邵绘春诸培新曲福田
关键词:农地价值农地经营农户决策社会保障
城乡结合部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其政策启示——以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调查为例被引量:22
2012年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区域,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敏感、复杂且意义重大。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形成机理分析框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城乡结合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图能圈"式的种植业布局模式,具有明显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特征。其中近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投入强度小。远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兼种大田作物和陆地蔬菜,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投入强度较大。纯农村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和陆地蔬菜,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刘洪彬王秋兵董秀茹于国锋孙雁
关键词:城市化农户土地利用
基于城市居民支付意愿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CVM法和相关计量模型研究了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城市居民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京市、盐城市样本居民年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209.35元/户、162.79元/户;基于此支付意愿下的两市耕地非市场价值分别为19380.74元/公顷、3461.08元/公顷。计量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年龄、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等对两地区样本居民是否愿意付费都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家庭月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则对两地样本居民的支付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从中可以得出简要的政策含义:(1)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地看,资源配置中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不可忽略,越是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达的地区,耕地越是稀缺,耕地的非市场价值越高,越有必要将耕地非市场价值纳入资源配置决策,同时越有必要和可能建立耕地资源占用的生态补偿机制;(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能显著提高居民的支付意愿;(3)提高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支出能力则是提升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支付水平的关键。
诸培新任艳利
关键词:支付意愿条件价值法
Integrated benefits of power generation by straw biomass--A case study on the Sheyang Straw Power Plants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
2009年
Power generation using straw biomass has quantifiable benefits from an economic,ecological,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in China.The methods used to construct the assessment models of these integrated benefits were the revenue capitalization approach and the discounted-cash-flow approach.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straw power plant with the capacity of 2.50×10^(7)W and burning 1.23×10^(5)tons of cotton straw could annually supply 1.40×10^(8)kWh of power.However,it would not be until six years later that these results could be measured.Over the long term,the gross benefits could reach up to 4.63×10^(8)Yuan.Therefore,the total benefits are expected to be 1.18×10^(12)Yuan if all available straw resources are used to generate power.The policy im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long-term integrated benefits of power generation by straw biomass outweighed the short-term benefits.This is the main incentive to use straw biomass for power generation in the future.
Xiaoshun LIFutian QUDongmei JIANGPeixin ZHU
耕地资源综合价值量化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被引量:16
2008年
首先从农民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耕地资源的效用,依据价值源于效用的经济学观点,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归纳,得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接着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比较分析法量化了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最后,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栖霞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为3 244 663.38元/hm2,其中,社会和生态价值达2 912 216.57元/hm2,占总价值的89.75%。可见,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农地市场客观缺陷,当前近90%的耕地价值没能显化。
沈娜蒋冬梅诸培新
关键词:耕地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研究被引量:61
2011年
由于现行耕地征收补偿仅对耕地的农业经济价值以及部分就业保障价值进行补偿,忽视了耕地的其他价值,导致了耕地征收中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产生。因此,合理制定耕地征收补偿标准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角度出发,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构成分解为农业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三部分,并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和支付意愿法对他们进行量化测算,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农民将比现行征地补偿多获得6.6倍的补偿金,而且由于新的征地补偿能有效将耕地的外部性价值如社会稳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等内部化,消除了耕地征收中的市场失灵,更有利于耕地资源非农化配置效率提高。此外,由于新的征收补偿标准远低于现行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因此,该标准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社会可接受的。
诸培新卜婷婷吴正廷
关键词:耕地土地征收
耕地资源价值量化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被引量:6
2009年
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有必要提高耕地转用成本,完善耕地资源价值。首先从农民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耕地资源的效用,依据价值源于效用的经济学观点,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应该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然后别采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比较分析法量化耕地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最后,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栖霞区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为324.47万元/hm^2,其中,社会和生态价值达291.22万元/hm^2,占总价值的89.75%。可见,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农地市场客观缺陷,当前近90%的耕地价值没能显化。
蒋冬梅诸培新李效顺胡军
关键词:耕地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基于经济学的核心,即稀缺理论,从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挑战、价值观与财富观的变化两个角度重点阐述了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经济学变迁,并从时间、空间、用途三个维度探讨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配置状况,进而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配置目标。
邵绘春厉伟诸培新
关键词:土地持续利用经济学分析资源优化配置
基于集约评价的城市开发区规模计量研究——以南京市省级以上开发区为例被引量:14
2010年
随着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合理界定其用地规模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运用多目标决策法评价开发区集约利用等级,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法选取与集约利用相关度较大的因素作为预测依据,进而计量其合理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其一,A、B和C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级,可以适当扩大开发区规模;D、E、F和G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II级,应该维持开发区规模;而H和I开发区集约等级为IV级,应适当缩小开发区规模。其二,当B开发区、A开发区和其他开发区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23.10%、18.18%和15%时,可以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潜力。其三,即使实现土地集约利用,B开发区仍需扩充6.08 km2。最后,本文提出通过科学设定地均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来提升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夏燕榕曲福田姜海李效顺胡立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